梵网经 (第三十二集) 1983/11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11-001-0032
请掀开经本,一百一十四面倒数第二行,我们从倒数第四行来念,因为前面这一段非常重要,我们重新再温习一下,从第二句念起。
「真为生死,志求佛道,应当渐渐,从外舍去,以至内舍,内外俱舍,舍亦复舍,如是之人,名为肉身菩萨,乃可入道自利」。这一段非常的重要,特别是在我们现前末法时期,修行最大的障碍就是于世出世间法贪爱而不能舍,所以菩提道上修行第一桩要紧的科目就是修布施波罗蜜。我们再接着看今天的文。
「因此檀度,则能广摄众生,而诸众生,亦易从化」。这几句话里面含的意思很多,而且非常重要。檀是檀那的简称,这是梵语,翻成中文就是布施波罗蜜。这一条里面包括的范围非常广大,所以他能够广摄众生,可以说把九法界有情众生统统包括在其中。不但初发心的人要认真的来修学,就是等觉菩萨也不能例外,为什么?等觉菩萨要不能把最后一品生相无明舍掉,所谓前面讲「内外俱舍,舍亦复舍」,他要不舍那一分生相无明,就不能够圆满菩提。菩萨因为自己修布施波罗蜜,所以教化众生就容易,众生能够相信他,愿意跟他学;如果菩萨自己本身执着不能舍,而教别人舍,别人看看这个样子也不会相信,也不会跟他学。
「若夫三贤位人,惟舍二执麤惑,还有微细我法二执,亦要尽舍,方证佛果」。前面一段是通论,这一段是别说。三贤位是指十住、十行、十回向,这三位菩萨佛门中称之为贤人。他们虽然我执、法执都已经断了,但是只断麤惑还有细惑没断,如果细惑要断了那就成佛了。由此,我们也能够明了我、法二执也是渐渐断的,从粗到细渐渐的去断。开头一定是断我执,因为我执是烦恼障的根源。而烦恼障则是六道生死轮回的根本,烦恼障不破就不能够超越六道,所以在修行的时候一定是先破我执,再破法执。可是诸位也不能把它看呆了,其实断惑破执都是同时的,我、法这两种执着同时断,虽然同时,初学的人偏重在我执上,偏重在断我执,同时也要破法执。这里面这两句话非常要紧,就是我法二执也要舍尽,方证佛果,没有舍尽不能成佛。
「是故一切菩萨位中,必以舍位居先」。这就说明菩萨修六度或者是修十波罗蜜,为什么布施排在第一位,道理就在此地。一定要舍,舍得愈干净你证的愈圆满;如果不能舍,换句话说,那就不能证。就以我们念佛来说,如果我们不能够舍现行烦恼,就不能够达到功夫成片,如果不能舍我执就不能得事一心,不能舍法执就不能得理一心。可见得你要想求往生西方,想求将来品位增高,没有别的就是舍而已矣。所以菩萨的修行如果说以一个字为他修行的总持法门,这个字就是「舍」,从初发心到如来地就是修这个舍而已,也就是放下。
「若佛子者,标能修之人」。什么人能修布施波罗蜜?佛子,佛子就是菩萨。「堪当大法,代佛化导,故称佛子」。佛为法王,九法界之教主,菩萨有能力担当大法。此地讲的大法就是大乘佛法,这个堪当是他自己有修有学,代佛化导,这就是自行化他。第一句讲的自行,第二句讲化他,所以菩萨的定义通常说之为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下化众生是代佛化导,这就称之为佛子。
「一切舍者,标所修之法」。佛子修什么法门?修一切舍,如果我们也修一切舍,那你就是佛子,你就是菩萨。「理智观行,三轮体空」。这是讲一切舍的理论依据,理是讲的本体,如如之理,智是讲的般若,观行是讲的起用。这三个字是讲的体、相、用。《心经》里面告诉我们「无智亦无得」,那个得就是理,智就是此地这个智,观行是讲修学的功夫,这三者是三轮体空,俱不可得。可是这三样东西有没有?有。有为什么说空?说体空,没有说事空,事不空。三轮是体空,事是有,事是有叫妙有,体空叫真空。《心经》里面给我们讲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那个色是指的事,指的事相,空是讲理体,就是理智观行。体上是空的,事上是有的,我们修这个事要体会它的体空。换句话说,事修里面要不着相,就与它的体相应,如果在事修上统统着了相,与这个理体就不相应。我们的修行目的是在什么地方?目的无非是证这个如如之理,如如之智,是要证得的,可是你在事修上如果说着相的修行,永远没有办法证得真理。
下面再跟我们说这些事相,事不离理,理也不离事,体不离相,相不离体,要懂得这个事实的真相。「内而根身」,这是说自己的身体,从内讲是我们自己的身体。「外而器界」,外面是我们生活的环境,小,我们贴身穿这一件衬衣,大到无尽的虚空世界,都是我们生活的环境。「一切诸有为相,无所顾惜」。这个根身器界统统是有为法,在《百法》里面讲得很清楚,心法、心所法、色法、不相应行法,这统统都是有为法。有为法就是前面所讲的它是因缘所生法,也就是依他起性、遍计所执性,它没有自体,所以说当体即空,这是它的真相。真正明了这个真相,所以才在一切有为法里面再没有顾虑,再没有珍惜,他统统能放下。
「俱能舍之,无有追悔,故云一切舍也」。世间人之所以不能舍,他不了解事实真相,他以为根身器界是真有,所以迷于事理,贪恋幻法,他就不肯舍了,勉强舍掉之后他又生后悔,这是世间人;不知道万法皆空,万法皆如。菩萨通达实相,就是这个真实的状况,他通达,他明了,他晓得一切法当体即空,一切法俱不可得,所以他舍得干干净净,他心里面一丝毫牵挂都没有,这叫做修一切舍。向下文里面,凡是讲「佛子」这两个字统统都是这个讲法,都是这个意思。
「国土城邑至一切舍一节,正明佛子舍心体用,观照之义」。文一定要记住,「国土,城邑,田宅,金银,明珠,男女,己身,有为诸物一切舍」,就是这几句,是举出几桩事情给我们做一个榜样,看看他们之所以成为菩萨,之所以能成无上道,他是怎么成的,他为什么能成。我们回过头来再想想自己,我们为什么不能成就?跟他比较比较,对照对照,我们就明了了,哪些地方我们做对了?哪些地方我们做错了?把错误的改正过来这叫忏悔,依照正确的方法去做那就叫修行,修无上道。底下这一段再跟我们解释。
「言国土等者,释上一切舍事」。这一段文解释上面所讲一切舍这些事相。「以显空观门也」。成就菩萨的空观。空观是一尘不染,一法不立,这是属于空观门。心清净到了极处,如同六祖所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谓乞宝位,即舍国土城邑,不作主宰想」。这个世间人,我们常说的他在这个世间,常有我们今天人所讲的领袖欲,佛法里面叫做主宰想,就是现在所讲的领袖欲。他心心念念的要当一个领袖,大的做一个国王,小的要做一个县长、市长,要统理大众,甚至于做了国王还不够,还想把别的国家并吞过来,这都是领袖欲,这叫乞宝位。这个领袖的地位叫大宝,从前皇帝登基的时候叫大宝,皇帝这个位置是宝座,这个要舍,大,舍国土,换句话说,舍王位;小,就是这个县市长,换句话说,要把这个领袖欲要断掉。为什么?这是障碍,有了这些障碍,障了你自己的无上道。
世间人也有一些人虽然没有领袖欲,没有这个想法,你请他做什么官他不要做,但是什么?他想发财,他要财富,我财富愈多他的生活过得愈舒服,想尽方法去争利。「如乞安养,即舍田宅、金银、明珠,不作贵重想」。世间人可以说没有不贪图田宅,这就是我们今天讲的不动产,土地、房屋他要,金银财宝这是他梦寐所追求的,明珠也是财宝之类的。世间人看得很贵重,想尽方法去追求,菩萨看得很淡,没有这个念头。「如乞奴婢,即舍男女,乃至己身,不作情爱想」。前面可以说那是身外之物,物质!这一条牵涉到感情。男女、妻子、儿女,乃至于自己的本身,这真是难舍能舍,比前面这个钱财或者是地位更要难舍的。这些事也是有为法,也不是真实的,当体即空。
有情众生这个相聚,佛在经典里面告诉我们,都是缘聚缘散,都在一个缘上,而且这个缘在世间法说有四种。如果这个缘很重,这就变成一家,家亲眷属;如果疏远一点就变成朋友这一类的,关系比较疏淡了。我们在路上遇到一个陌生人跟我们点头笑笑也是缘,遇到一个陌生人他看到你不顺眼瞪你一眼还是缘,那是缘很疏的、很淡的。没有缘不会聚在一起,所以这个缘世间法佛告诉我们它有四大类,这不能细说,细说非常非常的复杂。归纳起来为四大类,所谓是报恩、报怨、讨债、还债,就这四种缘分而已!没有这四种缘分不能聚集在一起。
在佛法里面称之为法缘,跟这世缘不一样,法缘是清净的,世缘不清净。可是我们看今天的一般道场也不见得清净,法缘跟世缘混杂在一起,是这么个情形。如果大家都能够把世缘澄清了,只剩下法缘,那这个道场是菩萨道场,清净国土。我们能把世缘舍掉,我们聚集在一块就是法缘,身心清净,正法久住;法缘里面要掺杂世缘掺得愈多,世缘超过法缘,佛法就要衰灭了,佛法就不能够久住在世间。所以学佛四众同修都要明了这个事实,一定要淘汰世缘,要放下、要舍尽,所以这个地方讲对于人情方面来讲不作情爱想,要把情爱舍掉。
末后这总结,前面所举的有三大类,领袖的欲望,财富的欲望,情爱的欲望都要放下。「尽其所有,悉无一毫贪恋,但凡有为诸物,一切尽舍」。这几句话是总结,菩萨所修,尽其所有的没有一样他有一丝毫的贪恋,不但对于这个世间法,就是在佛法上也没有一丝毫贪恋,这样才行,要放下。我们在《华严经》里面看到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每一次参访在最后面我们看到有一段不长的经文,清凉大师在科题上标示「恋德礼辞」,这个用意很深。恋是什么?是感激。德是什么?得到老师的恩惠。老师的恩惠是什么?是帮助我们成就戒定慧,成就三学三慧,将自己的地位提升了,这是感激,恋德;底下两个字礼辞是什么?礼是礼敬,辞是放下,舍了,这才圆融。如果他要是不肯辞、不肯放下,那个辞就是此地讲的一切尽舍,他要不舍他这个菩萨地位就不能往上升一级,他要舍。统统明了了,明了怎么样?放下,放下了,悟了之后放下,不再分别执着。
「但凡有为诸物」,诸位想想除了无为法之外统统是有为法,有为法的真相,《金刚经》上说的最为明了,「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我们想想要不要舍?梦幻泡影岂不是当体即空!前面说了三轮体空,梦幻泡影当然三轮体空,所以舍是对的,绝对正确。这是告诉你为什么要一切尽舍,你要不舍是你自己找烦恼,因为你梦里的东西一样你也得不到,在梦中争名夺利醒来实际上一场空。我们这个世间无论你怎么争,到一口气不来还是一场空,没有一样东西能带去。留名于青史也是假的,为什么?地球有成住坏空,地球哪天坏掉、空了,试问问那个历史摆在哪里?也是空的。这一桩事情只有佛法说得究竟,说得彻底。
我们世间人过去也算是有一些聪明人,他想肉身不能长久,于是乎想到一个长久的方法,留芳百世,所谓的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这样可以传名于后世,能够传得久一点。实在讲只有佛法看得清楚,佛法晓得这个世间有成住坏空,还是留不住,所以这个事情还是要舍。佛法弘法利生绝对没有立德、立功、立言这个念头,没这个念头。佛法为什么也要立德、立功、立言?是为了教化众生,他有功、有德、有言,他没有立,佛氏门中不立一法。世间有建立,佛法不立,功、德、言统统都有,不立。晓得这是有为法,只是作为帮助众生觉悟的工具而已,这一种工具也是暂时的用途,绝非真实,绝非永恒,所以凡是有为法统统要舍。
「何以故,以满檀波罗蜜,庄严无上菩提故也」。菩萨为求无上菩提,一切都舍尽了,布施波罗蜜就圆满了。圆满的布施波罗蜜就是无上菩提,无上菩提不必去求,求不到的。无上菩提是什么?就是圆满波罗蜜。诸位要晓得菩提是大觉,无上菩提就是经里面所说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翻成中文意思是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等正觉是我们本来具足的,不是修来的,不是得来的,是本有的。本有的无上菩提现在不能现前,换句话说,他一定有障碍。障碍是什么?就是染污,被这些有为法染污了,障碍了。现在叫你舍一切有为法就是把本性里面无上菩提那个障碍舍掉,舍尽了,无上菩提就现前了。因此当你舍掉一部分的时候,譬如说在一切有为法里面,我们舍了我执,舍了烦恼,你就叫正觉,无上正等正觉透出一点了,正觉透出来了;再能把法执破个几分,你已经叫正等正觉;你要把我、法两种执着舍尽了,就叫无上正等正觉。无上菩提是因檀波罗蜜而显现!
你这样也放不下,那样也放不下,你的正觉就不能现前。你所现前的,佛法里面讲的聪明。聪明也是世智辩聪,不是真正智慧,不是正觉,所以说世智辩聪就是带了这一切有为染着的正觉,就叫世智辩聪。去掉这一切有为法的染着,正觉现前了。我们所求的是无上菩提,如果不能够圆满布施波罗蜜,无上菩提不能现前。哪一个人不羡慕如来的大觉?哪一个学佛的人不是希望自己赶快的成佛?又希望赶快成佛又舍不得有为法,那怎么能成就?要能舍,要能放下!这一段是说明舍心体用观照之义。
「无为无相,至不舍不受一节,申明一切舍观之义」。这就是说明一切法的真实相,明了之后应当放下。「国土城邑等外物」。等就是包括了田宅、金银、明珠这些东西。这些东西是外物,身外之物。「属于疏分,舍之犹易」。比起自己身体来讲、亲情来讲,它是疏远的,身外之物,舍比较容易。「男女己身属于亲分,己舍之甚难」。这讲家亲眷属,妻子儿女,这个自己要舍相当之难。「且己身视男女,尤亲」。讲到自己身体比家亲眷属那还要亲一层,在大难的时候,逃命了,我们先是救命要紧,譬如大的火灾,突然在夜晚烧起来了,先救人,财物身外之物能舍,急难的时候自己一身逃命了,妻子儿女也顾不得了,己身尤亲。
「云何难舍能舍」。为什么修菩萨行他统统都能够舍?都能够放下?说明这一些事实的真相。底下一段就说「以此菩萨,了达身世」。身是自己的身体,世是世界,身是己身,世是世界,身心世界。「一切皆空,本来无为无相」。只有菩萨才觉悟,凡夫不懂这个事情的,菩萨才晓得「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就是诸法实相,菩萨知道。「实无有法」,虽然现在是万象纷纭,那都是幻相,是假有、是幻有不是真有。我们刚刚讲过《心经》不久,《心经》对这个法名很透彻、很清楚,这些假有、幻有从哪儿来的?「悉繇无明不觉,展转现起」。唯识经论里面说「不如实知真如法一故」,这个不如实知就是迷,迷了法界一,法界本来是一,一真法界,不迷觉悟的人他住一真法界,而我们自己把一真法界迷了,不如实知真如法一故。「不觉念起,而有无明」,怎么回事情?怎么这么样子迷来的,这个时候就「无明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展转现前,所以自身世界都是幻起之相。
「于是我相,人相,人我之间,情之所知,目之所见,妄认为实」。这是把真相说出来,就如同作梦一样,如果我们拿这个经文来说梦境,非常接近。这也是如此,也是不如实知法界一故,所以不觉念起,而有无明,再变成三细、六粗,可以说同一个道理。梦境也是这么样现出来的,但是那个梦境时间短,觉悟得很快,这一个是迷得太深,时间太长了,不容易觉悟。可是眼前的境界与梦境可以说完全一样。
所以我们常常来说每天晚上睡觉都会作梦,如果梦醒了好好自己参究参究,那就叫学佛,那就是修行。想想刚才梦境里面那些事情,哪一样是真的?哪一样东西能得到?再想想眼前也是梦境,《金刚经》说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梦中的既然梦醒了一样也没得到,梦里头干一些糊里糊涂的事情,拼命在里头追求,哪里晓得是一场空?如果梦里头觉悟了,现在我们人生短短数十年也拼命去妄取妄求,到最后还是一场空,一样也得不到,正是古人所说的「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何苦来?佛教我们舍不是没有道理的,是有很正确的道理叫我们舍,舍对自己决定有好处,不肯舍对我们决定有坏处,利害应当要分明。所以我们今天是「情之所知,目之所见,妄认为实」,结果它是假的,眼所见的假的,情所知的也是假的,绝非真实,要觉悟。
「遂尔假借众缘合会,而成主宰,称我称人」。这是讲我执从哪儿来的。我也是假的也不是真的,根本就没有个我,我们现在这个身体是四大和合现的身相,五蕴和合现的这个心相。心识是虚妄的,所有这个想的念头统统不是真实的,身更是假的,身心都是虚妄,自己认为这是我,这是称我、称人,错得太离谱了。「千臂经云」,大师在此地再举经文来跟我们证明。「假会合成」,会就是因缘会合,假会合成。「立名生者」,这个意思讲生起了,我们这么个说法,称它为生起。「主字,念作生字亦可」,这个主宰!这个字念作生字意思都差不多。
「谓即不识缘生如幻」,这个意思就说明就是不认识、不明了这个万法是缘生的,缘生如幻,是虚幻不是真实。一切有为法统统是缘生的,什么东西不是缘生的?跟诸位说六根的根性不是缘生的。《楞严经》说得很清楚,所以那是真的,不是缘生的是真的,在眼叫见性,在耳叫闻性,六根的根性真的,是真性的。真性、本性这不是缘生的,六识是缘生的,眼识、耳识这缘生的,缘生那是幻法不是真的,所以我们是认假不认真。凡是缘生一定就有生灭,不是缘生的决定没有生灭。诸位读《楞严》都晓得,我们六根的根性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垢不净,真的。经上十番显见,说明这是真的,这才是真正的自己,可是我们今天几个人认真?大家都把假的当作真的,真的早就迷失了,纵然读了经、听了经晓得有这么回事情,可是在平常生活当中还是用假不用真。用真的就叫做佛菩萨,用假的就叫做凡夫。
所以交光大师在《楞严正脉》里面一再提倡,教给我们要舍识用根。因为识是幻法,根中之性是真性,能用根性就是佛菩萨,不用这个幻法用根性就叫做转识成智。我们也读了《楞严》,也看过《正脉》可是还是不会用,这什么?烦恼习气或者我们再说一个不好听的话罪孽太深,转不过来,虽然晓得,晓得都转不过来,可见得这个罪业之深。说到这个地方我们也会很恐惧,那怎么办?今天我教给诸位的方法就是用一句弥陀名号老老实实念下去,就能够消业障,可是要认真去做。我们今天选的《西方公据》四种合刊,能依照这四样东西去修学就能灭罪,就能有成就,你要想再三心二意去搞其他的东西,统统叫冤枉了,白费了时间。聪明人就在这一本书上下功夫就够了,可是必须要有几个志同道合常常在一块研究讨论,否则的话一点用都没有。因为研究讨论才能发现问题,才能够改过自新,这个重要!
自古至今你看看有几个人是一个人自己学出来的?没有老师没有同学,你去找找看、查查历史上有没有一个?就是六祖大师那样的人还要找五祖做老师,也还有许多同参道友,还在境界里头历事炼心才能成就,没有说是一个人能学成的,不可能的事情。古人讲朋友重要!朋是同学,友是同志,两者都不能够离,对你道业有决定性的影响。所以初学的人决定不能好高骛远,一定要脚踏实地,老老实实来进修。
不知道缘生如幻,这在「执我执人,造作我见,种种取舍,繇是我见造作,故受生灭流转,无有休息,轮回不绝」。这一段实际上就只有两行,这两行可以说把我们在生死轮回流转的情形描写得清清楚楚,你看文字多简单,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为什么有生死?为什么有轮回?不知道缘生如幻,这就是起惑;执我执人,造作我见,种种取舍,这就是造业,起惑造业。后面是故受生灭流转,无有休息,轮回不绝,这就是苦报,惑业苦!这是六道轮回的根源。
「十二因缘等者」,经上讲「十二因缘无合无散无受者」,其实就是《心经》里面所说的「无无明,亦无无明尽」,就是讲的无十二因缘。此地也可以拿来做一个旁证,十二因缘什么回事情?「正名假会合成,立名生者,以显缘生性空之义」。所以缘觉他聪明,他一听十二因缘他开悟了,他悟什么?就是悟缘生性空,他为什么能超越三界?他放下了,他晓得缘生性空,没有什么好执着的,没有什么好分别的,把一切分别、执着统统放下了,爱取有都放下了,超越了,就是这么个道理。几时能把爱取有放下,几时就超越,就脱离轮回,就证辟支佛果位。我们今天爱取有放不下,为什么?迷着了。底下就讲十二因缘,给我们说明它这个因缘生法的形相。
「十二因缘者,盖以无明为因,行即为缘,行为因,识为缘,识为因,名色为缘,名色为因,六入为缘,六入为因,触为缘,触为因,受为缘,受为因,爱为缘,爱为因,取为缘,取为因,有为缘,有为因,生为缘,生为因,老死忧悲苦恼为缘」。这是讲这十二条互为因缘。所以说它是因也可以,说它是缘也可以,互为因缘。「所谓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我们要问这里头有没有生灭?没有生灭。如果有生灭这个生灭法是真的,不能叫虚妄的。虚妄有生,没生你看到好像有生,没灭你看到好像有灭。
譬如我们这本书,我们装订起来书生了,把线拆掉,书灭了,再问书到底有没有生灭?拆掉还是那么多纸,拆掉书没有了,就灭了,重新再装订起来又生了,书又生了,没有生灭!觉悟的人讲没有生灭,有什么?缘聚缘散。真正悟了是缘聚不生,缘散亦无灭,原来是不生不灭。这一法如是,法法如是,如果你能把这个事实真相看穿了,看明白了,你就证得无生法忍,你才真正明了一切法没有生灭,只有缘聚缘散,没有生灭。世间人看错了,他为什么看错,他着相了,他着那个书的相,着的书的相,误以为有生灭,虚妄有生,虚妄有灭。
「故法华云,无明至老死,皆从生缘有,既从因缘有,亦从因缘灭也」。这是叫我们从真性上观察,一切法本来如是。特别是底下讲的这一段,就是所谓的「诸法实相」,《金刚经》讲的「诸法如义」。「无合无散无受者」,这三句就是解释。「因缘如幻,法体本来灵明绝待之义」,这一句有很深的意思,要以清净心才能够领会得到。每一个人都像诸佛如来一样的聪明,一样的灵敏,你现在把这个聪明失掉了,就是因为你染污太重了,你迷得太深了。你把假的当作真的,你有真的东西你不晓得用,真的是个个人都有,与诸佛如来无二无别。他用真不用妄,所以他叫佛,他叫如来,我们虽有我们用妄不用真,我们叫凡夫。
「盖此因缘之法,缘会而生,法体本来不生,以本无生死流转之法,故云无合」。可见得这个「合」也不是真的合,正是《楞严经》里面所说的「非因缘非自然,非和合非不和合」。此地讲「无合」,跟《楞严》这个「非和合非不和合」意思完全相当。这是讲一个法、幻法的兴起实在是无合。我们还以这个书做例子,装订成一本书,它是这么多纸张装的,你这个纸张合了没有?如果合在一起,就不能一张一张的,没合,还是一张一张独立的,求这个合相不可得。无合以为有和合,这错了,我们看走了眼。许多砖头盖的房子,砖头合成房子,合了没有?如果合了应该一块一块的变成一体的东西,打开看那砖头还是一块一块的,没合。我们这个人身体许多细胞组合的,有没有合?没合,一个一个细胞还是独立的,并没有合成一体。一切万法无不如是!所以你要看它的真相,《楞严》讲得很清楚「非因缘非自然,非和合非不和合」,说绝了,真相说出来了。《金刚经》说得简单,「诸法如义,诸法实相」。
「缘尽而灭,法体本来不灭,以本无解脱转流之法,故云无散」。我们把这本书拆开了,书没有了变成单张纸,书并没有灭的相,装订起来没有生相,你以为有生,拆开之后没有灭的相,你以为有灭,统统叫看错了。这个看法不是正知正见,邪知见,看错了。「既无生灭合散,其中亦无受彼生灭者,故云无受者」。受什么?受苦受乐,我们今天缘聚起来我们有乐受,缘散了我们有苦受,哪里晓得缘聚缘散都是幻妄不是真实的。所以真正明白真相,苦乐忧喜舍统统离掉了,这就叫正受,那就叫得大定,苦乐忧喜舍统统没有了,为什么?晓得万法一如!这个见解就是入了一真法界,这才得如来无上正受。
这一段后面文很长,今天讲不完了,我们只讲到此地。这是一个小段落讲到十二因缘,从十二因缘体会到诸法的实相,明了《金刚经》上所说「诸法如义」。真正明白,对我们念佛人来讲有很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