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tbcollege logo
 
简体 正體
綱目模式
頻次搜索 
AND OR
 
14-009-0001 主講人 : 淨空老法師
             小字號    中字號    大字號

地藏经  (第一集)  1985/10  美国达拉斯  档名:14-009-0001

  莲池大师这个序我们应当要好好的把它读一读。「地藏经译于唐实叉难陀」,这是先说出翻译的人,这个在唐朝译经目录上列得很明白,实叉难陀大师翻译的。至于大师,我们到讲人题的时候再跟诸位介绍。实叉难陀到中国来,对于中国佛教有相当的贡献,现代人所读的《华严经》(《八十华严》)就是他翻译的。「而时本译人」,这个时就是时尚,我们一般讲流通本,就是当时的流通本。这是什么时候?明朝末年的时候,莲池是明末人。在明朝末年,一般流通的的本子,《地藏经》的本子,翻译的人不是写的实叉难陀。写的什么人?写的「法灯、法炬」,翻译的是这两个人。「不着世代」,这两个人到底什么朝代的人?没有写。「不载里族」,他是哪个地方的人?也不知道。这在译经体例里面都不可以的。

  你看任何一部经我们展开,翻译的人一定有他的时代,「唐」就是时代,经文上写得很清楚,「于阗国沙门」,于阗国就是实叉难陀他的籍贯,他是什么地方人,是什么样身分,统统都记得清清楚楚的,实叉难陀大师翻译的。唐,那是时代,实叉难陀大师,有名、有籍贯,又有年代。这个法灯跟法炬没有,查不出来,「于藏无所考」,藏就是《藏经》,在《大藏经》里面找不到依据。「虽小异大同,理固无伤」,这实叉难陀译的本子跟流通的一般流行的法炬、法灯所译的本子对照一下看,里头大同小异,实在讲差不多都是一样的,就是换一个名字。「而核实传信,必应有据」,这就是莲池大师为什么要写这个序文来给后世做一个交代。核实,就是要把这个真相查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们才能够相信,才能取信,才能够传,才能够叫后人相信。必应有据,一定要有凭据,要有证据,没有证据是决定不行的。

  当时流通的本子到底是什么一回事情?底下就说明了。「乃比丘性安者」,这是一位出家人,「承先志刻唐译易之」。这就是他不对的地方,他把实叉难陀翻译的本子,把人家的名字去掉,换上自己的名字,这是不应该的,这是很大的一个过失。「其详具如冢宰陆公序矣」,陆大居士他有篇序说得很清楚、说得很明白,对考证讲得很清楚。我们从这段文当中我们有一个很大的启示,你就看看古人说话的含蓄,纵然别人有过失,是真正的过失,他也不说,轻描淡写一句话就带过去了。这就是什么?厚道之处。厚道,又得要把事情表明,事情表明还不失厚道,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学佛从这个地方学起。这一段就是把翻译误传的给我们说出来了。

  底下一段就是解释疑问。「或谓是经」,这个几句话是或者有人提出这样一个疑问,是经就是《地藏菩萨本愿经》,就是这部经。「谆谆乎众生因果,地狱名相,无复玄论,不足新世耳目,恶用是订正为」,莲池大师前面把翻译的人给它订正,也许有这么一个人说,这事情没有什么了不起,里面所说的都是讲这些因果报应,地狱名相,没有什么玄妙的道理,不足以一新世人的耳目,没什么要紧,何必下这么大的功夫去考证?我们想想,这样的人在今天实在是太多太多,《地藏经》没有人把它看在眼里,《弥陀经》也没有人看在眼里,好像都没什么了不起。而一般人学什么?学般若去了,学禅去了,学唯识去了,这个里头有谈玄说妙的。可见得现代人好奇务怪,喜欢玄谈,古时候人也不例外。

  我们看看莲池大师他老人家给我们的开示,「噫!布帛菽粟,平时不如明珠,凶年则为至宝」。他先举一个比喻来说,这东西的确是不起眼,大家没看在眼睛里面。布是讲粗布,布帛是做衣服的这个布,菽是豆,豆类的总称,粟是稻米。这些东西平常的确比不上黄金、比不上珠宝,是没错。可是要是到了饥荒的时候,那些黄金、白银、珠宝都不能饱肚子,还是这些东西真正能够让我们度过荒年,饥年它就是至宝。「救末法之凶年,是经其可少耶」,这个意思就说得很明白了,《地藏经》、《弥陀经》像什么东西?就像我们平常吃的不值钱的粮食,不值钱的粗布,但是这个可以御寒、可以充饥,真能得受用。那些大经大论谈玄说妙,犹如那些金银珠宝之类的东西。这是说明这一部经的重要性。「若夫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探玄上士试终身味之」,这个地方大师这几句话语重心长,恳切的为我们开示,这是地藏的本愿,「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你能做得到吗?所以称这些专门探求玄妙上乘的这些人,你自己多多的去想想、多多的去体会这个意思。

  底下这是「香赞」,这是诵经的时候通常都是不能够缺少的,先赞,赞佛。既然在此地,我们也简单的跟诸位说说。香表信、香表敬,如果在净土法门里面来说,这个香就更为殊胜,净土法门里面常有香光庄严。「乍𦶟」是刚刚燃着,燃着的时候。「法界蒙熏」,诸位要晓得,我们燃的这支香,法界它能薰得到吗?薰不到,法界薰不到,大概我们这个房子之外都闻不到。但是你要晓得,从你燃这个香,你燃把你自己的心香燃起来,你的心香的确是尽虚空遍法界。你心地的一念虔诚、恭敬,具足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五分法身香。我们燃这个香,自己一定要体会到自己的五分法身香,这个五分法身香确确实实是尽虚空遍法界,法界蒙熏。不管你这个心是一心还是乱心,都是尽虚空遍法界,这个意思特别显示在《地藏经》里面。因为《地藏经》里面,它不讲菩萨,不讲那些大彻大悟的人,它讲谁?讲那些迷惑颠倒一天到晚造作罪业的人,它讲这个。它的结论告诉我们,迷悟不二,那个觉心尽虚空遍法界,迷心还是尽虚空遍法界。所以一悟一切悟,一迷一切迷,迷悟不二。这是我们不懂的地方,我们要在这部经里面详细的来探讨。

  「诸佛海会悉遥闻」,这是与十方一切诸佛菩萨起感应道交。「随处结祥云」,这是瑞相,这一句里面实在的意思就是随处吉祥,真正学佛的人无论在什么地方,没有不吉祥的,随处吉祥,是这个意思。云这个字在佛法里面用得非常的广泛,一切经里面我们常常看到,它代表什么意思?代表着非有非无。当然我们看到云,有;可是你走到云里面,没有。这个意思就是告诉我们,一切法的真相都是非有非无,你不能执着它有,也不能执着它无,非有非无是一切法的真实相。

  「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这两句是说的圆满功德。什么时候你能够见到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什么时候能见到?你意诚了就见到了。诸佛如来见尽虚空遍法界的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为什么?因为他诚意。所以见到的时候,是一切情与无情同圆种智,你才能够见得到。你一见到了,你自己就成佛了。你自己意不诚,见到诸佛菩萨也是凡夫,也没有见到真佛,也没有见到真正的菩萨。这个意思我们在唱赞的时候一定要明了,唱这个赞,懂得意思,起这个观想,自己才能够得真实的受用。「南无」,皈依的意思,「香云盖」,香云结成了宝盖,宝盖什么作用?宝盖能够遮灰尘,不要叫这些灰尘(五欲六尘)染污了我们的清净心,是这个意思。这就是真正的香云盖,自己五分法身香,才真正能够不让五欲六尘染污了自己的身心,这个名号里面含着这个意思;换句话说,就是皈依觉正净。这香赞我们附带在此地给诸位说明。

  下面是「觉林菩萨偈」,这十首偈非常重要,我在此地有一些小字的眉注,诸位要特别的注意。「华严第四会,夜摩天宫,无量菩萨来集,说偈赞佛。尔时觉林菩萨承佛威力,遍观十方,而说颂言。」特别注意那个小字,我这里有些小字,小字可以放大,放大看看。《华严经》一共是有七处九会,这是第四会,这首偈子是非常著名的。诸位要详细的研究,可以读《华严经疏钞》。什么叫觉?「照心本末名为觉林」,这是先解释菩萨的德号。照是观照。在《般若经》里面教给我们,观照功夫有三个层次,开头就是观照,观照还是用的意识心。我们晓得佛法这个修学一定是要离心意识,才能够转识成智,破迷开悟。由照住再到照见,《心经》里面讲,「照见五蕴皆空」,那个照见一定是破无明才能照见,断烦恼才能照住。烦恼没有断,只能够用观照的功夫。

  这个三层功夫我们念佛的人不可不知,为什么?我们念这一句佛号,如果时时刻刻提得起观照的功夫,这个佛号就得力,佛号才能得力,才能够念到功夫成片;如果照住,那就得事一心不乱;到照见,就得理一心不乱。由此可知,禅家所讲的功夫与我们念佛所讲的没有两样。我们念佛用的方法比禅要方便太多,因为我们只用一句名号,一句名号念到底。念这句名号,时时刻刻要提得起觉心,这观照的功夫就在其中。譬如我们一天到晚念阿弥陀佛,我们这心里面有杂念了,杂念就是迷,南无阿弥陀佛,皈依觉。我们待人接物,于世出世间一切法中我们要觉而不迷,念这一句佛号是提醒自己的觉心,念念觉而不迷,这就叫观照,这是开始。一直到终了,就是照心本末,到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这个觉林菩萨他名号的意思就是如此。换句话,我们念佛从功夫成片念到理一心不乱。这位菩萨是明心见性的大菩萨,是十行位里面第九行位的菩萨。

  承佛威力,遍观十方。菩萨说法都非常的谦虚,不敢说自己能说,你看看经里面所说的,他还要承佛的威力;换句话说,要靠佛力加持他才能说,这些话都是谦虚恭敬。遍观十方是同学,除了佛之外,佛、老师加持,还有同学们加持。对老师恭敬,对同学一样的也恭敬。所以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第一愿,「礼敬诸佛」,那个诸佛是什么?当然包括了十方三世一切如来、一切菩萨,乃至于一切恶道众生,就是十法界有情统统是诸佛。凡夫只有自己一个,除自己之外,个个都是诸佛如来。如果我们能常常存这个心,常常用这个心,你一生不怕没有成就,求生净土决定靠得住。所以印光大师说,学佛要从恭敬当中学。断除自己无始以来迷惑颠倒贡高傲慢的习气,要把这个除掉。

  底下他说的有十首颂,这个十首颂统统是发明,这个小注里面写得很清楚,「十偈皆发明生佛心地法门」。十首偈分为两段,第一段,就是前面五首,「约喻显法」,前面五首,统统是从比喻里面显示不可思议的心地法门。第一首、第二首,这是就事上说,约事,「真妄依持即真如门,摄一切法」。请看经文,「譬如工画师,分布诸彩色。虚妄取异相,大种无差别」,这是第一首。「大种中无色,色中无大种。亦不离大种,而有色可得」,这是第二首。这个两首是说一桩事情,我们先看看这两首的意思。

  工画师就是现代的画家,他能画画,画家。他常常作画,作画的时候就要这些彩色。前面这一句总喻一心。一心就好比是那个画画的画家,十法界依正庄严就是他画的画,诸佛的世界,佛法界、菩萨法界、声闻缘觉,乃至于六道,都是他画的。所以一心是根本,十法界都是一心变现出来的。所以用工画师来比喻一心。分布诸彩色,这是讲他作画,他在那里造作,随缘成依他。《华严经》也是唯识的六经之一,这个里面讲到相当深度的唯识理论。一心随缘就现种种的现象,这个现象是依他起性,画出这些画。所以十法界依正庄严是依一心而变现的,一心是能变,十法界依正庄严是所变。

  虚妄取异相,这一句就是我们凡夫迷了,迷了怎么样?把那个画当作真的,这就是迷了。虚妄取异相,是不了依他,成了遍计所执性。遍是普遍,计是计较,就是分别计度,计是计较,度是度量。换句话说,就是在一切境界里起了分别、执着、妄想,起了这个东西,这才把自己的真性失掉了,真性的体失掉,真性的作用失掉了,经上称之为「可怜悯者」,称之为凡夫。如果在一切境界里面不起遍计执,那你就叫菩萨、就叫佛,你就是觉而不迷。第三句,这就成了过失。

  第四句是大种无差别,这就是觉了的境界,觉悟的境界。大种是说什么?就是讲真如本性,本性没有差别,「依他相尽,体即圆成」。这是唯识里面讲的三性。圆成,圆是圆满,成是成就。圆成实性是纯真无妄,这就是我们大经里面所讲的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就是圆成实性。净土经里面所讲的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净土就是讲的圆成实性。其实诸位一定要知道,佛法用的名词很多、术语很多,种种的名词术语都是说一个道理、一个事实,宇宙人生的真相,也就是禅家所谓「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这是说我们自己,与自己之外的没关系。

  十首偈这一首偈是总纲,这首偈是用比喻来说明宇宙人生的真相,理事都非常之深。诸位要是真正把这事情搞透彻、搞明了,那就一定要研究《华严经》。我相信我们将来有这个机缘,有这个缘分,我们共同来深入大经。为什么?深入大经,对于净土法门你才会真正的理解,才会真正的相信。净土,《弥陀经》相信了,你对《地藏经》就深信不疑。所以他这十首偈放在此地,就说明《地藏经》的理论依据,我们才晓得《地藏经》里面说的是些什么事情。

  色中无大种,亦不离大种,这是讲不即不离。大种中无色,大种中无色就是不即,真不依妄,真如本性是真的,一切的现象是虚妄的。色中无大种,大种中无色,虚妄相里面没有性。亦不离大种,而有色可得,这就是不离。性是性体,色是色相。体不是相,相不是体,前面两句;后面两句说不离,体就是相,相就是体。必须要这样你才能把真相搞清楚。这些话要很细心的去体会,不能够错意了。迷了,怎么说都是错的;悟了,怎么说都是对的,问题是在迷悟。悟了是现量境界,迷的时候是种种妄想猜测,必定与事实不相符合。

  这底下讲,妄必依真,迷了真才叫妄。可是真不依妄,真决定不依妄。妄一定依真,换句话说,妄里头有没有真?当然有真。真里面有没有妄?真里面没有妄,真里头决定没有妄,妄里头有真。既然妄里头有真,真里头决定没有妄,那我们也可以说妄里头有真,真里头也有妄,真是带着妄。真里头本来没有妄,是带着妄。这个说法恐怕还不容易体会,我们举比喻说,古人所讲,「以金作器,器器皆金」。金是真的,黄金是真的,我们把黄金做一个佛像,像是虚妄的,金是真的,金里面有没有佛像?没有。佛像里面有没有真金?也没有,佛像里头哪有金?我们用木头雕个佛像,它有佛像,绝对不能说佛像也有金,好了,那我纸上画个佛像,它也变成金了,没有这个道理,妄里头也没有真。可是现在这个像是以金做的,换句话说,那个妄相里面就带着有真,妄必依真,它是依真变现出来的。

  真里头没有妄,真变现出妄,妄里头带着真。换句话说,你如何能见到金?你不要着相就见金。譬如我这里很多金的这些器具放在这个地方,有金的佛像、有金碗、有金首饰,许许多多摆在这个地方,我叫你去拿,你把金拿来给我。你到那里去一看,找不到金,金在哪里?找不到。为什么?看这个是佛像,那是碗,那是个镯子,没看到金,那就什么?着相了。着了相,没有见到金,见不到了。如果离相不着相,样样都是金。希望诸位从这里去体会。如果你要不着相,样样都是大种,样样都是真如本性,离相就见性,就见到本性。凡夫不能见本性就是处处着相,迷在幻相、假相里,这样才生了无量无边的迷惑颠倒、妄想分别执着。要追究它的根源,就是因为着相,吃亏的是自己。

  再看底下这一段,下面这一段是从心上说的,前面从事,这是约心。「心中无彩画,彩画中无心。然不离于心,有彩画可得」。这第三偈到第五偈一共有三首,三首都是就心来说,喻唯识生灭门。底下我们把它一首一首的分开。这个第三首,明心境不即不离。见分合心,相分合画,这个心就是见分,彩画就比喻的相分。这就讲画画的人,画画的人心里头有没有彩画?没有。那画家不是说心里头有彩画,没有,他画画的时候是兴之所至,随手拈来,他没有心的。这个最适合于我们中国人,我们中国人画画都是写意的,不像西方人,西方人画画,他写实、他写真,他画那个树就要找那个树,照它的样子画,画得一模一样。不像我们中国人的,中国人他是不照那个样子,他就跟写字一样,他有他自己的意思在里头。所以他心里面原来没有彩画。画出这个画,画里头也没有他的心。前面两句是不即的意思,后面两句是不离,比喻前面,然不离于心,有彩画可得。彩画,的的确确他在画的时候,随他心里面想,他在那里落笔就画出来了,他看到哪里不如意,他立刻又修改了。

  第四首是,「彼心恒不住,无量难思议。示现一切色,各各不相知」,这是比喻能变、所变的行相。彼心恒不住,恒就是不断的意思,它不会断掉;不住,它又是不常。或者我们讲恒是不灭,不断灭;不住,它又是不常住。这就是非常非断,这是讲的妄心。这个妄心是念念相续,一个念头接着一个念头,念念相续。所以你说它断,它一个念头接着一个念头,它不断;你说它常,它下个念头与上一个念头彼此不相知。所以它的真相是无常无断,非常非断。无量难思议,无量是指含一切种子,难思议就是行相非常的深,非常的微细。这都是说的阿赖耶里面的种子,含藏无始劫一直到现前的种子,我们打一个妄念,阿赖耶里头就落一个种子。

  底下在说不相知,示现一切色,各各不相知,这个地方是比喻不相知的意思。心变境界,这个心就是说我们的阿赖耶识。这是重喻不相知。现代有许许多多的人都在那里探讨、在研究我们这个宇宙怎么开始的,是从哪里来的,来研究这个问题。这个问题恐怕再研究个千百年可能也没有结论。虽然那个科学家有许许多多的讲法,说宇宙最先是大的爆炸,生出来许许多多的星球。佛法不是科学,也不是哲学,它有结论,它不需要做推论,这是它的特别的地方。佛给我们讲,宇宙是怎么形成的?是刹那之间形成的,并没有先后次第。《唯识论》里面所讲的,一念不觉而有无明,无明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这是说从真如本性迷了之后变现十法界依正庄严这个过程。过程是有,但是速度太快,简直没有办法分辨。

  正如同我们作梦,大家都有作梦的经验,梦中的境界就好比我们现在的十法界依正庄严。能作梦的是什么?能作梦的是心,心能作,梦是所作。你作梦的时候,那个梦中那个境界,是不是先梦到开天辟地,然后再梦到有山河大地,再梦到有很多众生出现,有没有这个情形?没有。好像一起统统都来了。宇宙的形成就是这么回事情,一下就来了,那个相并没有先后次第。所以诸位时时从梦境当中去体验,作了梦醒过来好好的想一想,会开悟。我们这个人生无非是时间长一点的梦而已,人生的确是如梦。《金刚经》里面讲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是真的,绝对不是假的。所以在理上讲,有先后次第;事上讲,没有办法觉察先后次第,它太微细,就是速度太快了,叫你没办法感觉到。譬如我们用一条电线连着十几个灯,这个开关一开,好像灯全都亮了,其实那个理上说,一定是第一个灯先亮,第二个后亮,第三个再亮,一定是这个顺序,可是它速度太快,我们没办法觉察到它是有次序,好像它一下都亮了。宇宙形成就是如此。示现一切色,各各不相知。为什么不相知?太深,太密了。「所变境离心无体」,我上面有一个小注,清凉大师注解的,「境无体性」。所以这一切有为法都没有自性,没有自性就是无体性。那个心是念念生灭,心念念生灭,故不相知,所以说各各不相知。这些讲的统统是事实真相。

  第五首就是重喻不相知的意思,底下就说明。「譬如工画师,不能知自心」,这个自心是念念生灭。「而由心故画,诸法性如是」,这末后一句,合法。那个画画的人也是如此,他不晓得他自己的心,所以他画画的时候是兴之所到,而由心故画,心想到哪里画到哪里。所以宇宙人生都不是一个定法。这个事情佛在《楞严经》上可以说讲得相当透彻。《楞严》,自古以来,大家公认为开智慧的一部经典,所谓是「开慧的《楞严》,成佛的《法华》」,《法华经》里面对于成佛的道理讲得很圆满,《楞严经》把宇宙人生的真相可以说说得非常的详细,反复的辩论。如果诸位要问,那些奇奇怪怪的东西到底有没有?我可以告诉诸位,绝对是有。有没有天、有没有鬼、有没有龙、有没有麒麟?绝对是有。为什么说绝对有?心有事就有,它是随心所变。没有心就没有了,只要有心就有。那是假相,幻相。所以这个像画画一样,也是如此。

  而由心故画,诸法性如是。众生迷境唯心,方显妄境。几时见到妄境,你就觉悟了;见到妄境,你就得大自在了。为什么?那个境界是你自己变现的,变现的境界自己可以快快乐乐的去享受,那就是古人所讲的「大作梦中佛事」,他不当真。梦里面梦到发财,金银珠宝从天上掉下来,也不生欢喜,你如如不动,晓得是假的不是真的;梦里头遇到冤家对头,你也不在乎,也不是真的,也不生气;梦到一头老虎要吃你了,你很慷慨,好了,我就给你吃,也不在乎,你就自在了。我们人生确确实实如此,他就是迷惑颠倒,他不觉悟。所以悟的人心开意解,他在一生当中确确实实能得到最高的享受。方东美先生所说的,「佛法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们要是读了佛经,学了佛,在生活上不能达到最高的境界、最高的享受,我们这个佛法叫白学了,那个就冤枉。佛法确确实实开智慧,确确实实认识自己、认识环境,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

  后面这五首是合法,就是合前面所讲的比喻。「心如工画师」,前面讲的譬如工画师,这是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五蕴是色、受、想、行、识,十法界依正庄严不离开这个原则,要是把它归纳就是五蕴。我们这佛经里头常讲万法,宇宙人生森罗万象,无量无边,要是把它总归纳起来,不外乎这个五大类。这个五大类要一展开就是宇宙人生一切法,无量无边的一切法。在唯识《百法明门论》里面,这个百法就是讲的一切法,把一切法归纳成百法。

  我们再看看那个百法如何归纳成五蕴?五蕴里面第一个是色法,色法就是百法里面是十一种色法。五根是色法,六尘是色法,六根里头的意根是心法,它不包括在这色里头,所以色法有十一类,在百法里头色法展开为十一类。受是相应的行法,就是五遍行里面,五十一个心所法里头,第一类是五遍行,五遍行是作意、触、受、想、思,所以五蕴里头(色、受、想、行、识),受是五遍行的一种,想也是五遍行的一种。五遍行里头,这两个它的力量最大,作用也最大,特别提出来,建立成单独的一类。行法,这就包括多了,行就多,受、想、行、识,行就多。五十一个心所除掉这两个,还有四十九个,都在行里头。不但包括那四十九,而且还有二十四个不相应行法也包括在里面,统统包括在行里面。末后那个识,就是八识,八个识。

  所以这个五蕴在百法里面就是把前面九十四种有为法统统包括尽了,无为法没说。但是有为法的对面,就相对的,就是无为法。所以无为法虽然文字上没有,意思包含了,这里头五蕴就是百法。百法就是一切法,五蕴也就是一切法,世出世间一切法统统用五蕴可以做为总代表。心就像画家一样,能画诸世间,这个诸世间就是讲的十法界依正庄严。或者把它说之为有情世间,我们六道凡夫,正觉世间是讲的四圣法界,器世间是讲的山河大地,讲的这些植物、矿物。五蕴悉从生,绝对离不开五蕴,都是五蕴变现出来的,五蕴是我们自己心里头变现出来的东西。无法而不造,是我们自己造的,自作自受,决定不能怨天尤人。

  好,我们再看底下的偈子,「如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应知佛与心,体性皆无尽」,这一首说明五蕴从心起的。从谁的心起?从我们自己心起。而诸佛也不例外,正是《华严经》所说的,「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是一而三,三而一。这个地方这讲到缘起,缘起有染有净。如果从染缘,那就是迷惑不觉,你所造的就是六道的法界;如果从净缘,净就是觉,净觉,染就不觉,从净缘起,就是四圣法界。十法界就是从这么来的,十法界统统是自己变现的,不是什么人制造叫你去受的,没有,全是你自作自受。诸位一定要记住这个话,你今天享乐也好、受苦也好,你欢喜也好、烦恼也好,全是你自作自受,绝对没有说是人家给你的,「我这个痛苦烦恼是他给我的」,没有这个道理。他给你,你可以不接受。你譬如他骂你,我生气了;他骂那个人,为什么我不生气?他骂他,我没有接受,所以我不生气;他一骂我,我就受,受了我才会气。如果我要晓得,他指着鼻子骂我「净空」,净空不是我,我这个人本来不叫净空,名可名,非常名,那是假名,我本来没有名字,随便安一个名字。好,你骂「净空」,我改个名字,没事情了,那就是骂他,我就不生气了。你迷惑颠倒,你把这假名当作自己。所以赞叹你,你就欢喜,心就动了;骂你几句,要气几天,这冤枉,自作自受,与外界不相干。与外面境界的的确确是不相干,你愿意接受,那有什么法子?所以一定要晓得,要知道宇宙人生的真相。

  这个地方就是,你知道了叫看破,看破宇宙人生。放下什么?放下一切喜、怒、哀、乐、爱、恶、欲,放下一切分别、执着、妄想,确实多自在!这叫恢复你的本性,恢复你自己本来面目,就如此而已,佛法真正的功夫就在这个地方。所以要真正觉悟,带到生活里面,你的生活怎么不美满?佛法没到中国来,我们古圣先贤也曾经说过一句话,「仁者无敌」。敌是什么?冤家对头,敌人。仁慈的人心里头没有敌人,与佛法讲「大慈大悲」的确是一个意思。仁慈的心是真心,真心里面没有怨敌,没有烦恼,没有分别、执着,只有妄心里面、迷心里头、不觉里面才有这些拉拉杂杂的东西。所以这里讲心、佛、众生是一样的,佛也是这个心,众生也是这个心。佛随净缘,他觉而不迷;凡夫随染缘,迷而不觉,其实是一桩事情。佛与凡夫只是迷觉不一样而已,除了迷觉,没有一样不一样,可是他的享受那就大大的不相同了。

  再看底下一句,「若人知心行,普造诸世间。是人则见佛,了佛真实性」,这是第八首。「妄取异色,则不知心行」,这意思我刚才说过,「若知心行,大用则无虚妄」,这是这一首偈里头的大意。什么叫见佛?今天有很多人迷惑颠倒,以为什么?我见到佛现了相,显了灵,你感应了,那叫见佛。这个魔也能变现,你看看《楞严经》的最后,《楞严经》最后一卷半,第九卷下半到第十卷,一卷半的经文讲五十种阴魔,魔会变现,魔能变现这些幻相来迷惑众生。佛不干这个事情,佛教我们什么叫见真佛?你要知道心行普照诸世间,你就见了真佛,你就了佛真实心,这叫真见佛。真见佛的,见到一切众生个个都是佛,没有一个不是佛。不但有情众生个个是佛,连山河大地无情众生也是佛。佛者觉也,觉而不迷,见觉性就叫做见佛。所以禅家讲,「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是这个意思。绝不是见那个相叫见佛,没有说见相见佛的,只有说见性成佛,那有说见相成佛的?

  好,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