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tbcollege logo
 
简体 正體
綱目模式
頻次搜索 
AND OR
 
55-229-0013 主講人 : 成德法師
             小字號    中字號    大字號

《论语讲要》上论学习分享  成德法师主讲  (第十三集)  2022/4/11  台湾高雄  档名:55-229-0013

  大家吉祥。

  我们在四月三号大家一起祭祖,等于各地的华人大家一起参与,我想每个地方应该也都有办祭祖。《论语》里面教导「慎终追远,民德归厚」,人心要淳厚、仁厚都要从孝道来学习,所谓「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而我们教导孝道的手段、方法,就是用祭祖的方法。那么远的祖先都懂得感恩,怎么可能会忘了把我们拉扯大的父母恩德?我们祭祖感念祖宗的恩德。《孝经》当中有说「无念尔祖,聿修厥德」,我们念着祖先之风范,我们还要进一步向他们效法学习。而且要能体会祖宗把这么宝贵的文化承传下来,我们知道不容易,五千年假如有一代断了,我们就学不到了,承先启后、继往开来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本分责任,所以祭祖也让我们承传文化的使命要更强。

  承传也不能是口号,也不是一时激动。《论语》里面又教导我们「人能弘道」,怎么传承、怎么发扬文化道统?靠我们自己去把经典做出来,把《孝经》做出来、把《论语》做出来,这才能弘道。我们没有做出来,只是讲,社会大众就很难接受。不要说社会大众,光是自己家里的人、自己的孩子都不一定能够接受,因为身教一定是在言教之前,身教是言教的基础。知所先后很重要,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我们自己随时都要很清楚什么先、什么后、什么是本、什么是末,不能先后本末倒置,这样自己受益不了,可能还给大众带来负面的影响。比方一个讲课的老师,假如他的妈妈说:「他还在讲孝道给人家听,他对我又不孝顺。」大众听了之后人家会质疑、会不认可,流弊就会出来。

  《大学》两纲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都是内圣的功夫,要在自己身上下功夫,后面四个目,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那是外王的功夫,内圣是外王的基础。我们也要检查一下,我们重不重视身教,重不重视先从自己修起、先从自己提升起,还是我们在境界当中总喜欢先讲讲孩子、讲讲家里的人,就是时间精力还是比较容易用在看别人、讲别人。真正下定决心,我要尽心尽力来改我的习气,这是身教的决心。其实这一点就不容易,看到家里的人一些情况,我非说说他不可,一说又说个止不住,最后还让人家觉得很啰嗦。

  修行是修正错误的行为,首先我们先后要清楚,身教要在言教之前,我们也要把这个认知落实下去,那种喜欢先讲别人的习惯也要把它转过来。真的能够止得住去批评别人,相信家里的人会感觉得到,会对我们刮目相看,因为家里的人对我们是最熟悉的。我们假如真的现在先不批评别人,我现在先全心全意提升自己,这也是做一个转变,这是心境的调整。

  当然我们领会这个心境,它不能偏在言语行为上。比方有人说「子女不用管,全凭德行感」,这里就是强调还是要自己的身教,自己积阴德。但是他听到子女不用管,他就一句话都不说了,适当的提醒一下,「孩子,把衣服加上,今天天气比较凉」,一些关怀的话都不用讲了,都不用管了,就用德行感就好了。重要的是我们在心上放下对人的控制要求,放下都是盯着别人看的习惯,在自己的身上下功夫。而且每一个言语他都是用真心去表达,不是带着情绪、不是带着对立。所以也不能大家一听说身教为基础,我从今天就不讲话了。我们听,依义不依语,要把义理听明白,不能着在语言的相上面。

  我们上次跟大家探讨怎么建立修学正确的观念态度,我们谈到第八点,只有自己是学生,这暗合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心境。我们要知道善财的表法是当生成就,诸位仁者想不想当生成就?这很重要,人之有志,如树之有根,要有志向才有源源不绝的动力。我们假如想我可能比较困难,这个念头就自己给自己漏气。自助者天助,自救者天救,你自己自立自强就会感来帮助自己的增上缘,自己自暴自弃就感来让自己退转的缘。什么都离不开感应,能感是自己的心,所感是境界。我们已经遇到传统文化了,只要肯依教奉行,万修万人去,一个都不会漏。祖师为什么说万修万人去?因为圣贤佛菩萨讲的都是真理,我们真的照着做,铁定都能成。而且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人之初性本善,我本来就有本善,本来就有如来智慧德相。所以本觉本有,一定可以恢复;不觉本无,一定可以去掉。这是《大乘起信论》的教导,给我们信心。

  怎样才能当生成就?善财童子是代表。哪个人愿意这一生成就,那他就是善财,但是也得看懂善财的表法他才好效法,善是善根,财是德能、福报都在里面。人的善根、福德、能力怎样才能不断增长?那就是善财的心境,只有自己是学生,其他的一切人事物都是老师。好像上次还跟大家提到,为什么大乘佛法在神州大地发扬光大?因为我们老祖宗的心境跟学大乘的心境相应。《易经》是群经之母,它有六十四卦,这是天地的万象,我们都向天地的万象学习,这就是只有自己是学生,其他一切人事物都是老师。其实我们也潜移默化受到祖宗文化的薰陶,这就暗合善财童子的心境。

  人在面对一切境缘,都是我们第二点里面提到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我们感觉一下,他不管遇到善人恶人、顺境逆境、善缘恶缘,他都在学习,他都在提升。他随时在学习、随时在提升,怎么可能当生不成就?怕的是这个心境不能保持,能够保持真的每一天都在提升自己。

  刚刚跟大家有提到,我们依义不依语,比方只有自己是学生,这个义理就是在我们的心里面我们见到一切境缘都是能够反观,善的向他效法,不善的我们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自己都有很大的领悟、收获。这是在内心里面的心境,不能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这一点,然后跑去跟孩子说你是老师我是学生,跑去跟自己的学生说你们是老师我是学生,那我看你的孩子都有点搞不清楚状况了。都要用心去体会,比方面对自己的孩子,为什么说他是老师?他好像来考我们的耐性,忍辱功夫,当我们脾气快要忍不住的时候,他就是来考我的耐性的,所以孩子也是善知识。一切境缘都在提醒我们,我们内心还有哪些习气,就是遇到这些境缘它起现行,我们就会感谢一切境界,它们都是来提醒我还有哪些习气要改。做一个比喻,一切境界就像发考卷的老师,我们就认真作答,不能题目写不出来跑去打老师,这不行,这就有点颠倒了。

  我们只有自己是学生提了两点,第一个是自己是当机者,就是讲给自己听的。假如我们这个心态不够,很容易就觉得这在讲谁在讲谁,就很难受用,就随着学的东西常常去见人家的过失,这也不容易改。有时候成德在台上分享,其实在台上看底下的人还看得满清楚。以前自己读书的时候在桌子底下还在想,我这样老师看不到,自欺欺人。在台上的时候就常常看到,有些人听了一段话,眼睛就瞟到旁边去盯着某一个人。有一次特别明显,刚好一对夫妻去听课,儿子就坐在他们中间,先生听着听着就转头看他太太,看他太太没有注意到他,他就用手去拍他太太的肩膀,绕过孩子,还没给孩子看到,绕过孩子拍太太的肩膀,我在台上看得很清楚。他在拍的时候,眼睛的意思就是说「老师在讲妳」。然后我就看到太太转过头来狠狠瞪了她先生一眼,这中间有火光,刀光剑影。假如这么学麻烦了,会造成家庭纷争,这是成德很不愿意看到的。

  所以还是要自己是当机者,不能听着听着都是先盯着别人错。心态错了自己得利不了,自他不二,自己得利不了说家里人能得利不大可能。而且家里的人是我们的依报,随着我们正报转,我们学习的心态偏了,怎么可能他们会得很大的利益?而且尤其往往我们都是全家人学习传统文化最早的,可能有满大的比例我们都是全家最早的,最早的假如表错法,就让家里的人误会传统文化。所以大家任重道远,在家庭里面也是任重道远,我们得要学好,正己来化人。

  我们翻到二百九十八页来看一下,《论语讲要》二百九十八页。「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注解里面提到,「言我三人行」,我跟两个人在一起,「本无贤愚」,我们「择善从之,不善改之。故无常师」。注解里面主要强调的,我们能够择其善者来从之,不善者改之,善人、不善的人都是我的老师,学其中善者的行为或者是改去其中不善者的行为,都是就改正自己的身行来受用,所以都是老师,那就没有常师。

  另外,《皇疏》有个说法:「我师彼之长,而改彼之短。彼亦师我之长,而改我之短。既更相师法,故云无常师也。」这是另外一个诠释,它针对没有常师,那可以互相为老师、互相来学习。照这个说法,善的我们随着他学习,不善的我们去改正人,这里提到的「改彼之短」,这个说法我们就要去判断一下。交浅不可言深,君子信而后谏,交情不够或者信任不够,我们要去改正他可能让他误会,觉得是不是我们对他有看法。经典是圆融的,「交浅不可言深」,「君子信而后谏」,这些教理不会冲突,它是圆融的。交情够了才能「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这是缘具足了这么做,不能看到别人不善我就去纠正他、改正他。都要在境界当中判断,所以这个说法就不够圆融。我们自己在看注解,我们现在是跟着李炳南老师的指导,我们来深入《论语》,也从中学习他如何判断,有一些说法可能还有待商榷。

  学《论语》,面对注解要能够判断这个注解妥不妥当,合不合情理法。同样的,我们每一天跟亲戚朋友同事会有谈话,他所谈的内容妥不妥当自己也要能判断得出来。判断出来首先不能被人家误导,再来,听得出来他偏颇之处,有缘分的时候还可以护念、还可以提醒。我们要知道,一些想法、看法错了慢慢慢慢都会偏掉,而且思想观念的偏颇是满严重的,舍身容易舍见难,错误的见解要承认挺难的。人常常都是我觉得怎样怎样、我觉得怎样怎样,他一些认知错了之后一般就不容易改变。为什么师长说四十岁以上不能讲、不好劝?他一些认知很固执,你硬去提醒,他恼羞成怒都有可能。

  所以我们听人家讲,要判断思想观念有没有偏颇。我曾经就听过长辈之间谈话,孩子有孩子的想法,我们管不了了。另外对方听了怎么样?对呀对呀。这个说法对不对?当然孩子还小你不能抱着这个想法,孩子已经成年你也要善巧方便去提醒,都有责任在。孔子说,「老者不教,幼者不学,俗之不祥」,风俗就愈来愈偏。《三字经》提醒我们,「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父母老师都有护念教导孩子、学生的责任。甚至包含官员、领导者,古代官员叫「父母官」,当然也要教导子民,延伸到这个时代,要教导下属,怎么可以说孩子有孩子的想法,我们管不了了。这种说法可能我们在言谈当中都有,你判断不出来不妥当,你就被这个说法影响。

  回到我们自己身上,我们也要护念自己不能有错误的认知、知见。我们不要去误导别人的话,我们自己一言一行还要提醒自己随顺圣贤佛菩萨教诲,要述而不作。像我们讲课的人都听过一个公案,叫「离经一字,便是魔说」。这个公案是唐朝百丈大师遇到一个狐仙,这个狐狸已经修成人形了。他为什么堕到畜生道?畜生道愚痴,他师心自用,他前世是讲经的人,没有照佛经讲,没有述而不作,他居然跟大众讲「大修行人不落因果」。后来他遇到百丈禅师,就把他这个情况告诉百丈禅师,百丈禅师说你明天再来听经,再以同样的问题问我,因为有人问他大修行人落不落因果,他说不落因果。隔天他来问百丈大师,百丈大师说「不昧因果」。就一个字,所以这个公案叫「下错一个字转语,堕五百世野狐身」。

  有人听了这个公案,那我不敢讲课了,一讲课堕五百世野狐身,不好玩。这个故事是祖师给我们表的法,是师长讲给我们听的,结果我们听完之后产生恐惧,那就不善听、不善学。诸位仁者有没有听了师长哪段教诲听完之后很害怕、很担忧?那铁定听错了。善听也不简单。善知识对我们最大的帮助是什么?帮助我们放下忧虑牵挂、分别执着。这个故事我们得用心去观察,他讲错一个字,那是在言语的相上,在他的心上他已经不照佛讲的教了,很狂妄,是吧?佛没这么讲,而且佛还给我们表演,他都成佛了还有马麦之报,三个月吃不上东西,吃喂马的食物。那是他前世刚好还在修行的时候,有佛出世,很多人去听佛教导,他就起嫉妒心,说他们只配吃马的食物,结果变成自己成佛的那一世恶报现前。当然,虽然果报现前,佛不受这个境界影响。

  有时候我们会很害怕,我以前做很多坏事情。只要觉悟了,以前那些恶因恶缘也不担心。马麦之报,这是恶的因现前,可是变成什么?变成给大众一个示现,大修行人不昧因果,成佛了还是因果不空。万法皆空,因果不空,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聚时,果报还自受,它还是要现前的。可是我们看到现前的时候,刚好可以给大众提醒不能种恶因,一定要受恶的果报。

  包含我们现在家庭里面,佛说是四种关系,报恩、报怨、讨债、还债。可是我们不感情用事,不变成冤冤相报,我们深信因果,我们用觉悟的态度面对家庭的关系,修忍辱,看起来也是逆境恶缘,可是修忍辱自己提升。再来,其他家里的人也都学到怎么忍辱,比方一个母亲面对先生不妥之处她修忍辱,为家庭大局着想,孩子都体会得到的。而且我们想一想,我们的孩子往后的人生是不是全部都是顺境善缘?不可能的。什么时候教给孩子忍辱?随缘顺受为忍辱,当下就可以教导他。成德也都有遇过,母亲很坚强、很负责任,爸爸比较不负责任,但是孩子都感念母亲的恩德,这都是一种表法,后面先生(人之初性本善)也被她感动,也向她忏悔了。所以哪怕是逆境恶缘,只要自己能忍辱,只要自己觉悟、自己提升了,身边的人都会有榜样可以学。真的,觉悟了事事是好事,没有坏事。

  这一句还有另外一个我们可以去体会的,就是就一个人他就有善跟不善,为什么?因为人非圣贤,他有他的优点,他有他的缺点,他善的部分我们可以跟着他学习,至于他不善的言行我们就不跟他学。而且还能够如《弟子规》说的,「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而且真的对方的缺点我们能够内省,然后把它改掉,有可能对方的缺点就因为自己他也慢慢去改正,因为正己就可以化人。这个说法也很可贵,因为我们不能求全责备,不能求备于一人,都要求别人是圣人,没有要求自己要是圣贤人。这个心态也要转过来,应该是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别人有缺点觉得也很正常,自己有缺点就要尽全力去改正,这就是忠恕之道。我们不能变成我有不少缺点都没有用心去改,都盯着别人的缺点,这就颠倒了。

  我们刚刚说,我们可能是家庭里面最先学传统文化的,我们这个法就要表好,不能学得让别人生埋怨。《论语》里面就有讲,「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躬自厚就是自我反省比较严格,就是要求自己严格,薄责于人就是要求别人不苛刻,这样才能远怨,才不会招来别人的埋怨。躬自厚是忠,薄责于人是恕道。我们学传统文化,「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道就是我们的真心,「忠恕违道不远」,我们都是用忠恕的心境就跟道慢慢相应。只要离了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忠恕的心境,自己的习气就会现前,自己会生烦恼,别人也会生烦恼,招来别人的埋怨,所以不能求全责备于他人。

  这一段我们看这些注解对我们去体会这句经句就很有帮助。

  我们接着看第九点,修学的心境、观念,「用心如镜」。学传统文化最重要的,师长说就是用真心。孟子也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其实就是把我们迷失的真心找回来,在一切境缘当中能够用真心。真心这么讲有点抽象,古人也很慈悲,他用一个具体的东西让我们去感受,用心如镜子。庄子有说,「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至人是道家的说法,应该就像儒家的圣贤境界,他用心像镜子。镜子很清净,镜子假如镜面很肮脏,它照东西就照不清楚,一定都要把镜子擦干净,它是清净的。镜子不将不迎,我们想一想,我们现在事情还没来就担心老半天,这就有将迎。

  《金刚经》里面说,「未来心不可得」,担忧未来都是未来烦恼;「过去心不可得」,奇怪,过去的事我们怎么老想、老提?因为落印象太深。庄子说「应而不藏」,藏就是落印象。尤其人年纪大了尽讲都讲过去的事,一讲又很长,人年纪大了就是刚刚发生的事马上就忘,尽说都说过去的事。我现在也有一点这种感觉,跟人家打个电话还想着跟他说什么,一打我怎么忘了我刚刚要跟你说什么。过去烦恼往往就是心里放太多过去的事,才会遇到一些情况就开始抱怨,开始在那里说个不停。

  庄子把真心感悟得很深入,要不将不迎。镜子谁要来它不预设,不将不迎;谁照完走了,它也不会落在心上,这个人走了,它的镜面还是清清净净。而镜子照任何人事物,它没有分别,它也没有执着。我们往往会去分别执着,分别美丑,分别富贵、贫贱。谄富骄贫,厌故喜新,我们的心就不真,不真诚。

  用真心很重要,用真心就积功累德,生活工作、处世待人都积功累德,但是用分别执着的心就造轮回业。虽然用心如镜不容易,我们一定要往这个方向去努力,在面对一切人事物提醒自己不要分别、不要执着、不要落印象。不要落对方不好的印象,他不觉本无,他只是一时间糊涂而已,都记人家的好,不要记人家的不好。

  不落印象,连自己付出都不要放在心上。有个女士,有一次刚好她听了课说回家可以多做做家务,结果一个礼拜之后回来她有点生气。她说我回去也是满努力在做家务的,结果我先生一句称赞都没有,后来我做得实在有点生气,我就跟他说,「我做了那么多你都没看到?」她做的当下就有一种希求心,要让别人看得到,甚至于还求别人肯定,甚至回报。这样的心都不清净,真心是真诚清净没有所求的。

  自己付出有放在心上,就会求好的果报、求别人肯定,这就违背真心,就没有功德,真心才有功德。梁武帝的个案是千古的公案,梁武帝遇到达摩祖师,他假如肯受教达摩祖师就省很多事,也不用面壁九年,他就有传承了。但是梁武帝,真心是作而无作,他是作而有作,全部放在心上。

  我们去观察真正孝顺的人,他做了之后不会放在心上,说我很孝顺,我做了什么做了什么。诸位仁者,你们假如听到有个人说我很孝顺,我做了什么做了什么,你当下听会不会觉得有点怪怪的。刚刚我们说,你要会判断人家讲的话见解对不对,你还能够判断这个人讲话心态对不对,偏在哪。我们也见过,有人一开口就是我做很多好事,做了很多功德事,那你要小心这个人,他的修养有限。《太上感应篇》说「不衒己长」,哪有一开口就在炫耀自己做了什么?真正用真心的人,他做过的事情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而且他做这些事他觉得是他应该做的,他就生怕做不好而已。我们去观察孝子,你一说他孝顺他诚惶诚恐,他不敢当,他觉得这都是应该的,我还做得不够。我们都要从这些地方去观察、去体会,这样看得清楚自己、看得清楚他人、看得清楚境界。

  梁武帝给我们提醒,好事善事要做,不要放在心上。整个大乘的法印叫「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接下来最重要的,「自净其意」,清净心,「是诸佛教」。假如我们有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但是有求果报的心,心就不清净。这样是福德,不是功德,功德是从真心、从清净心来的。我们都要往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的心去用功,去下功夫。

  我们再来看三百七十三页,我们念一下经文。「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明朝的大儒焦竑在他的《焦氏笔乘》里说,「孔子言己空空无所知,唯叩问者是非之两端,而尽言之,舍此不能有所加也」。我们刚刚才讲到真心,真心作而无作。有人来问,孔子也很尽力跟他结法缘,而竭焉,也是很尽力,竭尽全力给他分析清楚,但是作而无作,无作是空空如也。在传统文化里面好多的词都是让我们去体会真心,「寂而常照」,他有因缘,它起作用去帮助鄙夫,他有照,但是他的内心是什么?空寂,空空如也。空空如也是什么?应无所住;人家来问,而生其心。做得很尽力,但是心地是清净的,空空如也。

  这里讲「盖孔子自得其本心,见闻识知泯绝无寄,故谓之空空」。我们华人比较常接触的经其中有《心经》,《心经》有「照见五蕴皆空」。我们想到六祖大师本来无一物,心里有个空,那还是有一物,连空都空,就是空寂,就是很清净。但是它寂又能照,假如寂而不照,那它就是死的东西。但是照而不寂,我们的心就会随着这些境缘乱动。大家看我们应对,跟人家讨论事情,讨论完就一直在那里想,止都止不住,那就变成乱动。事情都已经探讨,刚刚谈完话了脑子还一直在那里转,别人来找我们魂都还没回来。有时候我们在听人家讲话,刚刚的事还在那转,心念就都被这些境界影响,就变成乱动。要寂而照,照又能寂。

  这里提到「见闻识知泯绝无寄,故谓之空空,然非离鄙夫问答闲也」。我们看他进一步的诠释,焦氏所说的「本心」假如依儒家来讲,就是参以《中庸》的「天命之谓性」,这句天命之谓性就是我们本来的真心、我们的本性。焦氏所说的「见闻识知」就是普通人的错误见解。本性空寂,真心是空寂的,毫无妄见,所以孔子说:「吾有知乎哉,无知也」,「空空如也」。把一切错误的见解都放下了,烦恼障、所知障都放下了,泯绝见闻识知,就彻见本性。我们从神秀大师跟六祖大师的偈子就可以体会一些,「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他心上还是有东西的,「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但是六祖大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只说一个空字,犹恐落在空相上。这很不简单,人学了空又着在一个空上。五蕴皆空,那我什么都不用做了,都是假的、都是空的,他又产生一个执着。犹恐落在空相上,学经教都不能产生执着,无为不能解成什么都不用做,无作,什么都不用做,无愿,什么都……都是指什么?指心地要空寂。无为、无作、无愿,这都是不要起心动念,因为一起心动念用的就是妄心。用佛家讲,一有起心动念,一念不觉生三细,自己的妄心产生,无明的业相产生,然后又会产生精神,受想行识都是精神,精神又会变出物质来,物质是念头相续产生的幻相,三细相就出来了。都是因为一念不觉,有起心动念。当然理上我们知道,一下子把起心动念都放下不简单。师长说,我们分两个阶段做,现在在这个世间尽量做到不要分别、不要执着,放下起心动念去到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来带我们放下就比较快。

  又怕我们落在空相上,所以再说一个空字,连空都要把它空掉,空其空相,所以说「空空」。「空空」仍是文字,所以叫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用言语要去表达真心不简单。佛门也有比喻,指路牌或者我们手指,月亮在那里,请问这是不是月亮?不是月亮。文字是要说明本性,但是你不能着在文字上,就像你不能执着指路牌说那就是目的地,是透过它让你去找到目的地。「空空」仍是文字,并非本性,所以再说个「如也」。一般经典都说「如是我闻」,如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如就是真如本性的状态。

  本性空空,而有大用。我们去观察大用,佛陀本性空空,学生一发问一部经典就出来,四十九年讲的经典很圆满,所有人世间的问题怎么解决他都讲得很彻底、很透彻,而有大用。我们好好学,学得心地愈来愈清净,任何亲戚朋友有问题来你都能帮他解答,都能给他契理契机适合他的建议,孔子就给我们表演了。

  所以一个没有学问的鄙夫来问孔子时,孔子只问明鄙夫所问之事的利弊两端,然后将两端说清楚,把要说的话都说尽了,这是「竭焉」。这也给我们启示,一般的大众,跟他讲利害没有人不重视,谁都希望自己愈来愈好,这些事攸关他的利,可以让他愈来愈好,他会重视;弊,对他有什么坏处,他都会希望能避开害处。事实上,世间的事大小事都不简单,都有利有害,而且利弊当中利又有大小,害也有大小。有时候在分析一件事情也是多面向的,方方面面给他分析清楚。

  这里面提到说问明鄙夫所问之事利弊两端,要给人家建议以前一定要对他的情况掌握清楚。《格言联璧》里面有说,建言者,你要给别人建议,要置身于利害之中,不然你一讲话人家一听,你是站着说话不腰疼。甚至于我们有时候听人家在叙述一件事情有点不耐烦,你不用说了,我觉得应该怎样怎样做。你都还没有客观了解情况,你就给人家建议,这样都不是很妥当。你清楚情况了,又设身处地的跟他讲。

  所以孔子必得问他所问之事的情况,问明白了,然后进一步利弊两边给我们分析清楚,至于如何选择,主权在问的人。这一点也是我们要注意的重点,进退的分寸。我们能不能讲「这件事你就怎么做,我保证没问题」?这样说话,到时候人家出点什么问题都是你的问题。处世应对进退分寸要拿捏好,不然会进退失当。

  佛法讲主伴圆融,每一个人对他的人生他是主角,其他的人是什么?配角。我们自己的人生我们是主角,其他的是增上缘,配角。师长那么好的老师,他也是我们一个增上缘,而且他老人家能帮助我们多少谁决定?自己决定,我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还不是他老人家决定的。所以佛门说万法因缘所生很有道理,因在自己身上。而且缘能帮助自己多少,比方所缘缘,你得要去亲近他老人家的教诲;无间缘,你得不间断的学习、听,听一天休息一天效果就大打折扣;还有增上缘,我们对缘的珍惜程度、依教奉行程度都是我们的心态决定的。我们知道一切都是因缘生法,我们就会对自己负百分之百的责任,对别人我们不会攀缘,我们不会硬拉着别人的鼻子走,我们知道分寸,该讲的我给他讲清楚,至于他自己要怎么做是他自己要决定,是他的造化。

  所以不能一时激动,给人家拍着胸脯保证。不知道你们有没有经验,话给人家讲得太满,最后人家出点状况统统把责任归你身上来。当然有时候我也会拍胸脯保证,比方就有家长问,我的孩子假如从小就学传统文化,甚至于在成熟的私塾里面,现在有些地区私塾是合法的,像台湾有在家自学的,在加拿大的办学都比较宽松,每个地区的情况不一样。他假如从五岁就开始读,可是读到汉学院毕业了没工作怎么办?这时候我就拍胸脯了,他能够学这么久,出来没工作找我。当然,一个孩子有福报可以学那么久也不简单,他的福报因缘都不简单,而且他能学下来还没跑掉,我相信他一定在传统文化里面有得到受用。天生我材必有用,更何况他还下那么多功夫,而且传统文化确实缺人。

  后面又有提到,《中庸》说舜「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这是《中庸》提到的舜王的风范,此处是说孔子叩其两端。舜是自用,他自己受用,而且他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他也听取很多意见,但是他决断都会依循中道去决断,他不会过,也不会不及,不会一听人家这个说法整个感情就被他拉过去,他不会感情用事,不会意气用事,不会太理想化。太理想化也不行,会做不成事,你得要平衡现阶段的一些情况才能继续发展下去。不取空、不取有,取中道,舜王是在决策,他循中道。孔子「叩其两端而竭焉」,他是在应对人事,在解答别人的问题,他不是在决策,他是在应对,解答别人问题。李炳南老师说这是活动辞,活动的辞。「用其中」是什么?决断,决断的辞。用的词语不同意境都不一样,我们学这些心要很细致去体会。李炳南老师说,舜是用中,孔子是用竭,孔子与舜一样不一样?讲到这里李炳南老师说,这一章句句都是精华。一不一样没有说,点到为止,自己要用心去体会。

  真心在不同的因缘呈现的相有不同,可是它的根本都是真心起用。《大学》里面讲,「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这是在不同的五伦因缘里面流露出来的德行,但是都是从真心里出来的。八德相上好像不一样,其实都是真心在不同境缘当中起用。真心在决断的时候则用其中,真心在解决别人问题的时候是叩其两端而竭焉。《讲要》里面说从相上不尽相同,虽然不尽相同,但都是循着中道,都是用真心去应。

  李老在《讲记》里面还提到,这章里面又说「我」,又说「吾」,为什么有不一样?其中有《集释.余论》引《四书纂笺》云:「就己而言则曰吾」,这是对自己,「吾有知乎哉,无知也」,那是对自己用「吾」;「因人而言」,跟人对应,「有鄙夫问于我」,跟人在对应,「我叩其两端而竭焉」,跟人应对是用「我」。论自己用「吾」,跟人应对我跟你用「我」字,所以李老说认字真不容易。

  感觉《论语讲要》、《论语讲记》学一遍要学得很明白也不简单,所以我们研讨过的大家有空就温故而知新,也都可以多再复习。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要不断薰习可能我们对这些经句的理解才能够更深入。

  今天就跟大家交流到这里,可能都快影响到很多仁者上班的时间了。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