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tbcollege logo
 
简体 正體
綱目模式
頻次搜索 
AND OR
 
01-001-0012 主講人 : 淨空老法師
             小字號    中字號    大字號

佛說阿彌陀經  (第十二集)  1983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1-001-0012

  《佛說阿彌陀經》第十二講,前面講到「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三十七品,前面的三科是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已經給諸位介紹過了。五根指的是「信、進、念、定、慧」五條,在佛法修學上,無論是大小乘佛法都以這五條做為根本。正如佛在大經裡面所講,「信為道元功德母」,也就是說明信心是入道的根源,是一切功德所生長的處所。在一切經我們都可以將它分作信、解、行、證,這四個段落來看,清涼大師判《華嚴經》的大段落,就判這四分,信解行證四分,像《法華》、《楞嚴》、《彌陀經》,乃至於《金剛經》,都是眾所周知的大乘經典。自古以來這些弘經的大德,有許多人都是用這個四分來判攝,由此可知,信根的重要前面已經跟諸位略說過。

  在這個地方我要特別向諸位強調,信佛難,信淨土法門更難,這就是佛所謂的難信之法。可是信自己難上加難。前面跟諸位講過,如大經裡面所說,「一切眾生本來成佛,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一切眾生皆當作佛」。我們能不能相信自己,在一生當中圓滿成就無上菩提?信佛不一定能成佛,信淨土不一定能往生;唯有自信心堅固的人,他能夠成佛,能夠往生淨土。由此可知,佛門裡面講信心,最主要的叫你要相信自己,因為佛法所講求的是不依賴別人。雖然這個淨土法門,所謂是二力法門,二力那就是以自己的力量,也藉助佛的力量,可是我們講二力法門,是以自己為主。自己要對自己喪失信心,完全仰賴佛菩薩,諸位想想,那與其他的宗教又有什麼差別?這點我們一定要把它記得清楚。

  這信有了根,在修學裡面,這是第一個基礎奠定了。有了信根之外,還得要有精進根,這個五根、五力。第二是「精進根」,精進就是修學正助道法,勤求不息,無有疲厭,不疲倦、不厭倦,這是精進有了根。當然你要了解什麼是正修?什麼是助修?首先講你信得過,信得過以後你理解,然後認真的去修行,所以精進已經到行的階段。信與解都在前面的階段,由此可知,這個五根它是有次第的。後面這三種都是成就,但是這種成就是初步的成就,雖然是初步成就那是無上道的根基,所以這稱為根。這根上成就了,當然將來會從這個根上發芽、茁壯、開花、結果。我們以這個法門來說,這個法門是以持名念佛為正修,前面已經跟諸位說過很多,而是以斷惡修善為助修。我們明白正助雙修的道理,這樁事實我們應當下定決心,認真的來修學。

  說到這個地方,我們要問,為什麼我們要下定決心認真的修學?我在講席裡面,有個同學提出一個問題,「佛門裡面常講生死事大」,這句話是什麼意思?諸位想想,如果不是生死事大,我們何必認真來修學這個法門?生死事大,世間有許多俠義之士,為了正義之所趨,視死如歸;換句話說,生死事大好像在他們眼睛當中,生死不算什麼!不錯,他是不了解生死,真正了解生死事大的人不多。生死不是一世的事情,一世的生死算得了什麼?麻煩的是生死輪迴這個事大!六道當中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它沒有休息。像佛在經上跟我們說的,譬如我們人現在活在世間,報盡的時候捨命,死了,四十九天之後,它就投胎了。一般不會超過四十九天又投胎,想不投胎,休息休息都辦不到,佛在經論裡面講的生死疲勞。這樁事情我們想想太可怕了!這個事情太大,所以它不是一生一世的事情,是生生世世永遠沒完沒了。

  這個問題,世間的學術、哲學、科學、宗教,都沒有辦法解決。有些一流的宗教家,他可以修到色界天、無色界天,可以修到非想非非想天,壽命八萬大劫,那就是壽長而已。八萬大劫到了他的定功失掉,失掉了定功還是要墮落,還是要輪迴,可見得這個事情解決不了。佛出現在世間就是為了這樁大事,所以佛在《法華經》裡面講,「佛為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什麼大事?就是生死大事。世間其他一切的問題,世間人聰明智慧都能夠解決,只有這樁事情沒有辦法解決。所以佛出現於世間幫助我們,有志要解決這個大事的,他來幫忙。佛說八萬四千法門,門門都是解決這樁大事,首先我們要能信得過。

  你要是問八萬四千法門最簡單、最容易、最妥當,就是最穩妥的是哪個法門?世尊告訴我們,歷代的祖師菩薩告訴我們,「求其直捷穩當,無過於念佛法門,而念佛法門當中,又無過於持名念佛」。因此《佛說阿彌陀經》,才被佛門歷代祖師列為日課之一,每天要讀誦的,可見得這個法門的殊勝。不但淨土宗早晚功課念《彌陀經》,宗門、教下又何嘗例外?諸位可以看看《禪門日誦》,那是中國傳統禪宗的早晚課。禪宗早晚課誦,早課以「楞嚴神咒」為主,晚課就是以《阿彌陀經》為主,那還有什麼話好說的。所以信了以後念佛是我們正修,斷惡修善這是為助修,斷一切惡,修一切善。斷惡成就自己的善根,修善成就自己的福德,這才是多善根、多福德,當然因緣也就殊勝。所以一定要精進不懈怠,這就是精進有了根。

  第三是講念,念是講我們存在心裡頭,二六時中心裡面都有。你看中國人造的這個字,中國的文字它有表法的意思,這在世界文字裡面是很特殊的,也是非常了不起的創舉。這個字上面是個今,下面是個心,念就是今心,就是現在的心,心裡面有這叫念。念什麼?念正助道法,念阿彌陀佛,念著無量覺,覺,當然斷惡修善,福慧雙修,這叫做念根,你這個念有了根。二六時中念念都是覺而不迷,念念都想著我要斷一切惡,修一切善。二六時中確實有這個念頭,這個念頭不會失去,這就說念有根了。

  「定根」,這個心定在正助道法上,定在這樁事情上,與正助道法決定相應,不會散失,你定就有根。

  「慧根」,慧是覺照,於正助道法它的理論依據,修學方法以及它的境界,正道的境界、助道的境界,都能夠了了分明,這叫做慧根。

  這五根簡單跟諸位介紹到此地,我們回過頭來自己想一想,這五根我們自己有沒有具備?我們對於念佛法門這個理,這樁事,經裡面所講極樂世界依正莊嚴的境界,我們能真的理解了嗎?我們能肯定接受嗎?我們能夠全程肯定的相信嗎?如其不然,我們並沒有信根,那哪裡會有成就?好,我們縱然說有這些都具足了,有信根了,我們是不是精進不懈怠?如果沒有,五根有一條不行,不能生長,必須這五條都有根才能夠生長。這五條裡頭缺少一條都是障礙,特別是信根,信根等於種子一樣,沒有這個怎麼能成就?這個五根,信根是最主要的一條。精進是它的活力,沒有精進,雖然有這個,始終也不會有成就。

  說到精進,二六時中,我們心裡頭有沒有念?很不容易!一天到晚心裡頭念念有佛,念念有覺,念念斷一切惡,修一切善,這是精進有根。我們二十四小時當中,偶爾想到我要念佛,我要斷惡修善;大部分的時間把這個事情忘掉了,迷在世間五欲六塵之上,迷而不覺!廣造諸惡,不修眾善。那我們的道業怎麼會成就?我們的生死大事,沒法子了!所以讀經,每天叫你早晚功課讀經,讀到這些地方,早課要提醒自己,晚課是反省,認真的反省,這個五根裡頭我今天有沒有具足?我今天做到了幾成?這樣的早晚課才有無量功德,起了作用。念,我今天一天到晚,心裡面是不是念著這個問題,我的心是不是定在這個境界裡面,我對於這些事、這些理,以及自己修學的境界,是不是很清楚、很分明?

  諸位想想,這部經這麼長,這裡頭只舉出兩個字來講五根。我們全都具足了,好,不斷的努力精進,希望它能夠增長,五根增長就變成五力。這個五力名詞是一樣的,這是第四段五根。第五段五力,信根再增長它有了力量,精進根有了力量叫精進力,念根有力叫念力,定根有力叫定力,慧根有力叫慧力。所以五根跟五力名詞是相同的,這五個名詞是相同的。單單講根,根沒有力量,不能起大作用;根要有力量,它就發生作用。前面五根的意思了解,這個地方就比較容易懂,信根有力量它最顯著的作用,就是破迷、破邪建立正信,它有這種功用。不但能建立正信同時也破煩惱,煩惱裡面有疑,疑是根本煩惱之一,貪瞋痴慢疑,它能夠破疑生信,能夠破除一切邪知邪見,這是講信根有了力量。

  精進根如果產生力量,他在修學或者在世間從事於種種工作,也就是說他的生活是勤奮、振作,決定沒有懈怠的現象,這是他精進根有了力量。拿我們今天一般的話來講,就是這個人富於進取的精神。世間進取為什麼不叫它做精進力?他進取的如果是為自己名利,為自身的享受,這不叫做精進根力。他如果是為了修道,成就自己的道業,為了利益一切眾生,這才叫精進根力。這個時候唯有精進有了力量,才可以承當自行化他的大事業。

  念根要增長了,你心裡面不生邪念,這是念根有了力量;念沒有力量,我們現在也有念,但是怎麼?常常會有個邪念起來。貪瞋痴慢這個念頭常常會現行,這就是雖有念根還沒有力量;有了力量之後,二六時中不會生邪念。或者講得更簡單,更容易明白,一天到晚不會有個自私自利的念頭起來,諸位要曉得,自私自利是邪念,不是正念。不起念頭則已,起念頭就是利益一切眾生;不起念則已,起念就是造福社會,不為自己想,這是你念根有了力量。

  定根要有了力量,它能夠斷除散亂,心不散亂;換句話說,他的精神意志是集中的,集中他才會產生力量。這個基礎就是禪定的前方便;換句話說,它是禪定之前一定有的境界,得到這個境界,心不散亂了,漸漸的就可以得到禪定,這個叫定有了力。

  慧根要是增長,能夠辨別一切事理真妄、邪正、是非清清楚楚、了了分明。漸漸隨著定力發展成為無漏的智慧,無漏智慧就現前,這叫做慧力,你的智慧有了力量。這五種是修行人的大根大本,它有很大的力用,具足了根力,道業必然天天進展。不但你不會退步,你絕不會被外面的力量動搖了你,也不會被任何邪法障礙你,或者破壞你。為什麼?因為你自己已經具備了力量。

  下面一段講的「七菩提分」,七菩提分也叫做「七覺支」。我們在此地把名詞念一念,「一擇法覺分,二精進覺分」,這個精進是屬於七菩提分裡面的精進。「三喜覺分,四除覺分,五捨覺分,六定覺分,七念覺分」。你看全是覺,覺而不迷!這七個名詞我們把它記清楚,然後我們一條一條解釋裡面的意思。菩提是梵語,也就是古印度話,翻成中文是覺的意思,也就是不迷,不迷就是覺。這七條要以中國意思來說,是七覺分,它是由前面五根裡面的慧力增長,發生真正無漏的智慧,才能夠覺了一切法,在一切境界裡不迷。

  這七條第一個是擇法,這是非常重要的一樁事情,這是屬於智慧的選擇。也就是說當我們以智慧觀察一切法,將一切諸法看得清楚,哪是真?哪是妄?哪是正?哪是邪?哪是善?哪是惡?一樁一樁了了分明,不會有差錯,這種擇法覺分我們是講一般的。在行門裡面最重要的就是選擇法門。我們曉得佛為我們所講的八萬四千法門,有無量的法門,在這些法門裡面,我們樣樣都看得很清楚,哪一種法門適合於我們自己修行,哪一種法門能夠幫助我們很快的成就。這個成就粗而言之,得一心不亂,決定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或者是說決定能夠斷煩惱證菩提,也就是明心見性,我們選擇哪個法門,這是擇法裡面特別重要的。對於大經大論有相當理解的人,在修學上有相當經驗的人,他一定選擇淨土法門。像《華嚴經》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給我們的啟示,這是很重要的啟示。這一個法門選擇了之後,就要認真的去修學。在修學過程當中,由於我們煩惱習氣並沒有斷除,其中的障礙是必定有的,障礙如何去排除,下面六覺支就用得上了。至於用什麼方法來對治我們的習氣毛病,這是要有智慧的選擇。

  精進覺分是說精進修學道法,修道就是修學方法,不夾雜其他的理論,其他的法門,這叫精。譬如我們修淨土裡面不夾雜教理,也不夾雜禪觀,亦不夾雜神咒,這叫精。如果修淨,裡面還有禪觀,還有三密相應,那就不精了;雖然在進步,但是不精,你裡頭有摻雜。不退轉就叫做進,你看不夾雜、不退轉,修學這一個法門,以這個法門最高的境界,為我們修學的趣向。像這個法門所示的是理一心不亂,這是持名念佛最高的境界,我們持名念佛就趨向於理一心不亂,這叫做精進覺分。

  而七菩提分在西方極樂世界的諸上善人,他還是要用。為什麼?這個原則在沒有成佛之前,我們曉得等覺菩薩他還有一分生相無明未斷,他要把這一分生相無明除掉,於是就不能不運用七菩提分的辦法,還是要用這個辦法,來除他最後的一分生相無明。這七種是原則一定要透徹的理解,善於運用,你要真正能善於運用,不但在佛法裡面修學會給你很大的幫助,解決你所有的疑難。世間有許多疑難雜症,那當然更容易解決了,真正是一服專治疑難雜症的特效藥。世間人不知道這個好處,不會運用!我們讀經千萬不可以疏忽。

  喜覺分,這是講法喜,諸位想到法門選擇得很正確又能夠精進不懈,這個時候你怎麼不歡喜?實在講選擇法門裡頭,我在這裡說得少,為了幫助諸位可以多講幾句。我們看自古以來的,這些有大成就的人,當然最重要的,就是你選擇一個好老師,去跟他學。像《阿難問事佛吉凶經》裡面,開章明義第一句話,佛就教給我們要選擇明師,要「從明師受戒」,這是我們成敗的關鍵的所在。其次就是要選擇法門,經典要選擇一部經;行門,修行的方法,也要選擇一個行門。不能夠三心二意,不能夠貪多嚼不爛,不能夠好高鶩遠。我們在《六祖壇經》裡面,所看到的那些諸善知識,像「機緣品」這一章裡面所舉的例子,無盡藏比丘尼一生專攻《大涅槃經》,所以人家選擇的是一部;法達禪師讀《法華經》三千部,就是念三千遍,三千遍至少需要十年的時間,功夫用在一部經上。

  近代的倓虛大師,這是前幾年圓寂不久的,他在沒有出家之前做居士,八載寒窗讀《楞嚴》,他敘說他自己一部《楞嚴經》他念了八年。在他傳記裡頭有一章,「八載寒窗讀楞嚴」,他出家之後成為天台宗的祖師。所以諸位如果要修學,先要找一個好老師,依靠他;選定一個法門,一生專攻一部經。專攻一部經不是說其他的經你都不必看,都不要去聽了,不是的。你可以看,可以聽,那叫助修,前面不是講過嗎?五根、五力裡面講過正道、助道。譬如說無盡藏比丘尼她的正道,正修的道是《大涅槃經》,助修的就是其他的一切法門,那是幫助她的。法達禪師正修的是《法華經》,以其餘的經論做為助修,道理我們一定要懂。我們念佛人選擇《彌陀經》為正修,這部經我們要不間斷的去讀誦它。法達禪師念《法華經》三千遍,《法華經》長,比《彌陀經》長得多了。我們如果能下定決心,將《彌陀經》念三萬遍,或者是念上十萬遍,有這樣的基礎不怕不開悟;換句話說,一心不亂不求自得。為什麼?水到渠成,功夫到了。所以解要依靠一部經論,行要依靠一個法門,這在擇法裡頭非常的重要。

  話說到這個地方,有不少的同修來問我,好老師到哪裡去找?這是個很大的問題,好老師,常言說得好,可遇不可求!我們到哪裡去找?真的難找。如果找到個知見不正的人,我們跟他學,就耽誤這一生,這一生沒指望。諸位還要曉得一個事實,你是個學佛的人,你今天有耐心來看這個錄影帶,就證明你的善根深厚,你過去生生世世都是一個學佛的人。你為什麼沒有成就,落到今天還是一個生死凡夫?那就是你沒有遇到真正善知識,沒有人真正的來指點你。或者你遇到善知識指點,你不相信,你自己空過,到今天還是這個樣子。如果你要是真學,今日之下比過去方便多了,你不認識善知識,可以私淑過去的善知識,所謂私淑弟子,就是我們找前人做榜樣,我們跟他學。

  譬如孟子,孟子在世的時候,孔老夫子已經死了,已經過去了。他對孔老夫子的為人,對孔老夫子的學問,非常的景仰,孔夫子的著作還留在人間,他就依孔夫子的著作,以孔子為老師,一心一意的學孔子,他學成了。所以孟子是孔子的私淑弟子,這是個好辦法。佛門裡面像這種情形很多,蕅益大師就是私淑蓮池大師的,蕅益大師發心學道,蓮池大師已經過去了,不在世間了。蓮池大師這些著作留在世間,像我們現在所讀到的《蓮池大師全集》,他就一生專攻《蓮池大師全集》,這是蓮池大師的私淑弟子,他成就了。

  我們要曉得這個例子,那就不怕了,今天古大德這些著作都留在世間,而且廣泛的流通,這些註疏很容易得到。你要喜歡蓮池大師,你可以依蓮池大師為老師,他留下來的著作有三十幾種,你依他這些著作為修學的功課。但是,這麼多種裡面,你一定要選一種做為你的主修。蕅益大師的著作差不多將近五十種,有《全集》流通於世,你要是依蕅益大師為老師,你就讀他的《全集》,當然也要在《全集》裡面選一種,做為你自己主修的課程。你要是選多了,還是貪多嚼不爛,你要把其餘的做為助修,其中之一做為你主修的。這是我在此地貢獻諸位,你如何去求一個真正善知識,拜一個真正的好老師。我們不拜今人,我們去拜古人去,我們依照他的教訓來做,依教奉行,成就自己,這是古人有例,我們可以效法。

  所以擇法的選擇,的確是我們一生成敗關鍵之所在。這一個決策要是錯誤,這一生必定空過;這一個決定要是正確,這一生必定成就。如果是效法印光大師,印光大師有《全集》流通在世間,學印光法師「老實念佛,莫換題目」,也必定能夠達到往生見佛的願望。這是我舉幾個例子,做為諸位求老師、選擇法門的參考。我們再講到喜覺分就是精修道法,功夫到一個境界之後,與法相應了,這個與法相應就是與真如本性逐漸的接近。愈接近你的心裡頭愈歡喜,世間人講心得,你的心真正與法性相應。慧照分明,善能覺了,法喜充滿,這叫做喜覺分。

  第四是除覺分,除是什麼?除是把煩惱給除掉,斷除。譬如說見思煩惱,你覺悟這個東西是虛妄的,這些是障道的,你真正明白之後,一定會下決心很快的把它離開。為什麼?因為見思煩惱是六道輪迴的根本原因。如果不把這個因素消除掉,六道輪迴沒有法子超越,生死大事就沒有辦法解決。你一下覺悟了,下定決心,以無漏真正的智慧來觀照,因為智能夠斷惑!把這些煩惱斷掉,這就是斷除的意思,叫除覺分,可見得除覺分是專對治煩惱而言。

  第五捨覺分,捨的意思是說不執著,再好的境界不可以貪執。多半是對於佛法境界上來說的,你要能捨,也就是我們一般所說的放下,看得破,放得下。對於修學過程當中,你所見到的那些境界,菩薩的境界也好,佛的境界也好,淨土的境界也好,種種莊嚴的境界,一定要記住,「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對於境界要了了分明,而不去執著它,沒有留戀之心,不會去追憶,知道這就像夢中的境界一樣,這叫捨覺分。可見得捨對於修學上的種種境界,定境也好、慧境也好,一概都不執著,這是捨。我們的道業才能夠精進,我們的一心就是清淨心,才能夠保持而不喪失,這點也非常的重要。

  第六定覺分,這定裡面有很多層次、種類不相同,定一般是講禪定,經論裡面說世間的禪定,佛把它歸納為四禪八定,實際上是四禪四定。四禪定是色界的禪定,四空定是無色界的禪定,合起來叫做八定。所以我們講四禪,單指色界天四種禪定而說的;如果講八定就包括無色界,就是色界的四定,無色界的四定,合起來稱為八定。並不是四禪以外有一個八定。常說的四禪八定,諸位要曉得這個意思,不是四禪之外,另有一個八定。總共這個定可以分為八種,這是世間禪定。

  世間禪定不究竟,縱然達到最高的定,所謂講四空定裡頭最高的非想非非想定,這個定的力量可以支持八萬大劫,所以我們稱他的壽命就稱為八萬大劫。到這麼長的時間他的定會失掉,一失掉之後,他在非想非非想天定要是失掉了,那只有墮落。為什麼?他上頭沒有境界了,他不會往上升,他自己本有的這個境界保不住,一定往下墮落。俗話常說「爬得高,跌得重」,所以四禪天以上的這些天人,他們定功失掉之後,那墮落下來就很慘,一般大多數都墮地獄。你要問為什麼墮地獄?你去讀《楞嚴經》就曉得,因為這些人都是修道人,不修道的人到不了這麼高的境界。而修道的人都把這個境界誤會以為是菩提涅槃究竟的境界,到定功喪失的時候墮落,他一定就謗佛、謗法。佛講的我已經成佛,證得大涅槃,怎麼還會退轉?怎麼還會墮落?諸佛所說的話不可靠,於是乎謗佛、謗法,謗佛、謗法的罪就是阿鼻地獄。所以像這些事情經論裡面所講的太多了,我們應當要留意,要曉得。

  佛法所講出世禪定是從第九定開始,譬如四禪八定,八定是到非想非非想天,這是三界之內的。如果定力再要增上,比這個境界還要高一級,這就出了三界,突破三界,我們稱它為第九定。第九定是誰的定?小乘阿羅漢、辟支佛所證得的,這第九定。從這以上就叫出世間禪定,出世間禪定種類很多,境界各個不相同,我們稱如來果地上的禪定叫上上禪定。《楞嚴經》裡面稱之為「楞嚴大定」,《華嚴經》裡面稱之為「師子奮迅三昧」,這都是講如來果地上所證得的大定,這才是究竟圓滿之定。因此在未得楞嚴大定之前,所有的定境都要明瞭它不是究竟的。因此對於定的境界不可以貪著,禪定的境界那是非常舒服,經上常講禪悅為食,世間一切的快樂,沒有禪定之樂,禪定是真樂。最怕的是什麼?你得到禪定之後,貪圖禪定裡面的樂,那你就不能夠再往上進步。所以這個定覺分都著重在覺,你有定,定裡面有覺,覺則不住在這個禪定。於定境裡頭不生貪著,你的功夫才能夠提升,才能夠增進,這樣你的境界當然一天一天的進步,才有進展。否則的話,於這個定境一起貪著,你就中止在這個境界,不會再往前面進步了,這個叫定覺分。

  最後一條是念覺分,這是專門對修出世間法來說的,修出世間法,也就是修了生死出三界的法門。在修學的時候必須要注意到,這就是要覺悟,決定不能有一點迷惑,那就是要保持定慧均等,就是保持平衡。不能讓定多過慧,也不能讓慧多過定,要恰到好處,這是好境界。如果有偏重就要出麻煩了,為什麼?定要多了,就有昏沈;慧要是多了,心就靜不下來。特別是在初學時候,這種現象很顯著。

  譬如我們講念佛人,在我們這個地區許多寺院,經常有修佛七的道場。我也參加過幾次,我在佛七裡面所見到的現象,念佛止靜的時候,這是念了一個時間之後,大家是靜坐下來。這一靜坐不久,就有些人打瞌睡,真的睡著了,他還打呼,呼呼大睡,坐在那裡,垂了個頭呼呼大睡。這是什麼?這就是昏沉,他是不是願意睡?不是的,自然而然就昏沉。這種情形,我們要以念覺分來說,他就是定多慧少,就有這個現象。還有一種人他一靜坐下去,似乎平時沒有什麼妄念,這一坐下來,不知道哪邊來的妄念那麼多,七上八下,定不下來,他坐不住,這個我們講慧多定少。定與慧,諸位要記住,不是戒定慧的定慧。

  如果有這樣的毛病,你自己要念覺,念覺是覺悟,我曉得自己現在是什麼毛病。如果我這個心昏沉,打瞌睡昏沉了,精神提不起來了,我們就用這段方法,擇法、精進、法喜,用這三條來救自己。譬如說昏沉,精神提不起來,坐在那裡就想打瞌睡,我們選擇一個方法不坐,或者去拜佛,去拜佛,因為身體動,就不至於打瞌睡;或者是經行,別人在裡面靜坐,你退出來,在外面散著步念佛,經行。所以你要選擇另外一個對治的辦法,要精進,要念著「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在佛法當中產生法喜,這是一個方法。

  如果你心裡面妄念太多,七上八下的時候,心定不下來,你選擇後面這三種,除覺支,捨覺支,定覺支,用這個方法來攝心,把你的妄念收攝住,對治你的妄念,叫你這個心得到平靜。唯有平靜的心,才能用得上力,才是真正的功夫,這是舉這個例子來給諸位說。所以七覺支,一定要很清楚的理解它,一定要活用,要善於運用。運用得當,真的,不但就是修學法門上那是幫了大忙,就是平時日用平常,無論你從事於哪種行業,你都能夠保持精進不懈,這個方法全都用得上,實在是太好了。你在學校念書,你會真正的用功,不會懈怠,也不會心裡面亂,他有方法對治!在佛門修道上用得上,我們日常生活統統可以用得上。

  下面一段講「八聖道分」,八聖道也叫做「八正道」,諸位將來在經論上看到,八聖道跟八正道是一個意思。「一正見,二正思惟,三正語,四正業,五正命,六正精進,七是正念,八正定」。這個一條一條也跟諸位做個簡單的介紹,八正道跟前面道品是一樣的,都是說原理原則;換句話說,八萬四千法門各有各的正道。念佛法門是以持名念佛為正道,但是也有以觀想為正道,譬如說《十六觀經》,它的正道就是十六種觀想,這是各個不相同。我們先介紹一個原則,所謂原則這是通途的,無論大小乘,哪個法門都離不開這個原則;換句話說,如果是修無漏法,世間法我們叫有漏,出世間法叫無漏。漏是煩惱的代名詞,所謂有漏法就是這裡面具有貪瞋痴慢疑邪見等等,就是帶著這些東西,這我們叫做有漏法;如果不帶這些東西,我們就叫它做無漏法,無漏是清淨沒有煩惱。

  能夠照見苦、集、滅、道這個四諦清清楚楚、了了分明,這才叫做正見,見是見解,正是正確而沒有錯誤。只要知見正了就不會墮落在煩惱裡面。煩惱是業因,輪迴是果報,諸位想想,沒有因哪會結果?當然就不會結果,有因才會結果。不落在煩惱裡面,就沒有生死輪迴的果報,由此可知,正見是我們必須要修學的。如果在淨土法門裡面來說,我們相信本師釋迦牟尼佛給我們所講的,娑婆世界的西方十萬億佛國土的那邊,有個世界叫極樂世界,極樂世界的導師叫阿彌陀佛,千真萬確的事實,這個見解是正見。相信自己發願求生,臨命終時阿彌陀佛一定來接引你,這個見解是正見。因為阿彌陀佛決定沒有虛願,他的願是真實不虛;本師釋迦牟尼佛的言語是真誠,是靠得住的,在這個法門是正確的見解。

  第二個正思惟,正思惟要記住,不是落在第六意識;落在第六意識,第六意識是有漏的心,就是煩惱心,它雖然有思惟,不能叫正。你看佛在經上告訴我們,當我們沒有證得阿羅漢果以前,佛說不要相信自己的意思。為什麼?自己的意思不見得是正確的,會是錯誤的;換句話說,我們沒有正思惟。阿羅漢以上可以相信自己,這個時候的知見是正知正見,這個時候的思惟是正覺,不會有錯誤。所以正思惟ㄧ般說是以無漏的心,也就是四諦的智慧。我們一般在小乘講一切智,菩薩裡面講道種智,如來果地上稱為一切種智。這種智慧與這三個智相應的思惟,這才叫做正思惟;換句話說,不與一切智相應,不與道種智相應,不與一切種智相應,那個思惟都不是正思惟。

  在本經裡面講,我們不要把境界講得太高,為什麼?講得太高我們做不到。我們講最低的境界,我們心裡面念念有佛,常常思惟阿彌陀佛,常常思惟佛在經典裡面所講的這些道理,所講的這些方法,所講的這些境界,念念不忘。縱然是第六意識在思惟,但是這個思惟的境界,與佛的境界相應,也就算是正思惟。這個思惟,雖然不能得一心不亂,可以得到功夫成片,可以能夠得到帶業往生。它不是一心不亂,但是是一心不亂的基礎,這是就本法門來說的,持名念佛法門上來講的。

  第三講正語,語是言語,言語我們千萬不要小看它。孔老夫子的教學他分成四科,第一科是德行,這是做人的根本;換句話說,道德的教學,這是最重要的。第二個科目就是言語,古人常講「舌為禍福之門」,可見得言語多麼重要。善的言語,成就無量無邊的福德;不善的言語,往往會帶來殺身之禍,所以言語非常之重要。這個世間的閒雜言語,當然不是正語;討論經論、研討經論、說法利生,這個言語是正語。在我們這個法門裡面,第一個正語就是念南無阿彌陀佛,因為這個法門是以持名念佛為主。勸人念佛是正語,講解念佛法門是正語,不言語則已,凡是言語,總要與持名念佛相應,不落在邪語裡面。

  第四正業,業是講事業,事業在世間,你有世間的事業,你學佛了你有出世間的事業。世間的事業,我們現在在世間得人身,有身體、有家庭,我們必須要養身,要養活這個家庭,沒有事業如何能夠養身、養家?事業要取正當的事業。這個正的標準,與社會大眾有利益的事業,這是正當的,這叫正業。如果這個事業固然很賺錢,能夠發財,這個事業不正當的,與社會大眾有害而沒有利益的,這個事業就是不正當的事業。所以佛給我們說,要用智慧除身一切的邪業,凡是不正當的行為都叫做邪業,應當使自己的身心常住在清淨之中。特別是修學念佛法門,念佛法門稱之為淨業,要使我們自己身心境界永遠清淨。要把清淨的程度不斷的向上提升,遠離五欲六塵這些事,這是念佛人的正業。

  第五正命,這條是指我們在社會上,養活我們的身命,前面是講事業,這兩條是有關聯的。如何來維持我們的生活?佛在經上講,我們應當除開五種邪命,這五種邪命多數都是講出家人。出家人不從事於社會的生產(世間生產),乞食來度日,就是要依靠大眾的供養維持他的身命,便利於專心修道,這個意思在此地,便利於專心修道。佛怕有些人,這個世間懶惰之人,好吃懶做也示現的出家,其實他目的不是在求道,而是什麼?而是好吃懶做,貪圖信徒的供養。他就想出種種花樣,我們世俗常說,「和尚不作怪,居士不來拜」,這個作怪無非是貪圖供養,這就叫邪命,不是正命。

  佛給我們舉出五樁,第一個是以奸詐為懷。故意裝出與別人不一樣的樣子,與人不同,裝模作樣,欺騙大眾。其目的是叫大眾對他起恭敬心,對他多多的供養,這是邪命,不是正命。諸位想想,如果是存這個心,做這種事情,縱然一天念十萬聲佛,一天磕十萬個大頭,心術不正,不能成就道業。第二種自說功德,誘惑別人。說他自己修行境界怎麼好,定功怎麼深,目的在哪裡?目的是求得大家對他恭敬供養,這也是邪命。愈是有道德的人,他所表現愈是謙虛,絕不會貢高我慢,這是諸位要明瞭的,也要把它記住。第三種就是卜相吉凶,為人說法。他不說正法,他見到信徒給他看相算命,說你哪一年走好運,你要發財了。用這種方法來求取供養,不以正法教人,專門說吉凶禍福去威脅人,去嚇唬人。別人對他恭敬供養了,他要來給他消災,其實都是騙人的把戲。別人有災難,他有什麼能力替人消除?如果他有能力替人消除,給諸位說,諸佛菩薩對一切眾生大慈大悲,我們有災難,菩薩大慈大悲早給我們消掉了。佛菩薩都不能代替我們消災免難,他有什麼能力?可是世間上有那些愚痴的人,他就相信這一套,就接受他的欺騙。佛給我們講這是邪命。第四種就是高聲現威,說話故意很大聲,故意要裝得很威風的樣子,叫人一看到他對他畏懼,對他恭敬,裝模作樣。第五種專門說供養,某人對我供養好多,意思就說你趕快供養,你的供養太少,你看都比不上別人,別人對我供養多少,他有大福。這五種目的都是叫人家對他恭敬,都是叫人家對他供養,無非都是貪圖名聞利養,這都叫邪命。修道之人要遠離這五種邪命,佛陀在世時是三衣一缽,乞食來維持身命,上乞佛法,維持自己的法身慧命;下向一切眾生乞求飲食,維持這個身命,這才叫做正命。

  在現在佛教裡面無論是在中國、在外國,已經沒有乞食的,雖沒有乞食,信徒供養,我們一定要曉得,絕不能夠墮在這五種邪命之中。信徒供養有多、有少,不管供養得多,或者供養得少,自己生活所需之外不能多求,多求會增長貪心,障礙了道業。這一障道麻煩就大了,後來必定墮落,到那個時候後悔來不及,這是我們要特別注意到的。實在講最容易墮落地獄的,無過於出家人,出家的佛弟子要特別注意,對於世出世間法決定不能有一絲毫的貪瞋痴慢,一點都帶不得。十方供養來,除自己衣食所需之外供養眾生,別人有缺乏的,我們要布施,要供養他,特別是要照顧初學。初學初出家的人沒有人供養他,別人供養都是供養大法師,大法師要照顧初學的法師們,要幫助他,使他在生活上沒有憂慮、沒有缺乏,安心辦道,這叫做正命。

  下面第六條叫正精進,著重在這個正,這是以無漏的智慧,修菩提涅槃的大道,勇猛精進,不疲不厭,行解相應,這叫正精進。以念佛人來說,我們二六時中淨念相繼,與一心不亂逐漸的相應了,這是正精進。

  第七是正念,也是以無漏的智慧,斷除一切妄想雜念,一心專向真如實際,這是正念。或者是念正、助道法,也是正念;我們念佛人六字洪名晝夜不間斷,斷惡修善念念在懷,這就是正念。

  正定,以這個法門來講理一心、事一心、功夫成片都是念佛三昧,都是念佛人的正定。初學的人把我們的心定在佛號上,有事情來我們應付事,把一切事做得圓滿;事一放下,心就定在佛號上,二六時中心安住在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因為這句佛號與念佛三昧相應,這叫正定。三十七道品到此地,簡單跟諸位介紹過了。

  後面有幾句話,與這個法門很有關係,「此等道品」,這是講三十七道品,依生滅四諦修,這就是藏教,就變成藏教道品;要依無生四諦修,那就是通教的道品;如果是依無量四諦修,就是別教道品;依無作四諦去修,就變成圓教道品。因此三十七道品,諸位要記住,不能說它是小乘法,不可以說它是小乘法,從這個意思上去看,它是通大乘,也通小乘,就不會對它發生誤會,發生錯解了。如果要是小乘法,西方極樂世界怎麼會講這個東西?西方極樂世界是圓頓大法,怎麼會講小乘法?蕅益大師特別將這個問題提出來給我們解釋,我們聽了他這番解釋,才恍然大悟。這就是我們用什麼心去修它,它就是什麼樣的一個境界。以藏教的心去修,它是小乘境界;以別教、圓教的心去修,那它是大乘境界。由此可知,三十七道品是佛法裡面的綱領原則,相當於數學裡講的公式一樣,它在應用上是無量無邊,它有非常廣大的境界。

  現在我們簡單把「天台四教」,略略的跟諸位做個介紹,才曉得我們應當如何用心。先講藏教,天台四教藏通別圓,我們先看藏教,藏指的三藏,是從事上建立的名稱,就是三藏經典,這是小乘學者依此而修的。小乘的三藏,經藏就是四阿含經,《長阿含》、《中阿含》、《增一阿含》、《雜阿含》,它是這四大類,這四大類裡面包括的分量相當之多。現在泰國是小乘教,他們的《藏經》,經律論就是小乘三藏,跟我們中國大乘不一樣。「律藏是毘尼,論藏是阿毘曇」,中文《藏經》裡面小乘的三藏是相當完整。因為最近泰國經典藏經,跟我們比較一下,它比我們多的東西非常之有限,多的東西很有限。可以說我們所翻的,百分之九十九中文本子裡頭都有;它多,充其量不過是百分之一,大概也就是如此而已,可能百分之一還不到。所以我們中國小乘經是相當完整。

  但是現在小乘經很少人去看它,中國人對於小乘法,的確沒有放在眼睛裡面,這個道理是以中國的儒家、道家,實在是代替了小乘佛法。有儒家、道家的基礎,就可以直接讀誦大乘,不必要再學小乘,小乘在中國沒有辦法盛行,道理就是在此地。今日學佛就遇到困難了,為什麼?儒家、道家的底子沒有了,大家不念儒書,也不去學道家的這些典籍,像《老子》、《莊子》、《列子》,也沒有人認真去研究它,因此讀大乘就很困難。沒有這個基礎來接觸大乘佛法,所以在大乘裡面苦修,修了很多年依然沒有成就,這也是個很重要的原因。

  在此地我們要重視的,就是四教的四諦,小乘所依據的是生滅四諦,四諦是講「苦、集、滅、道」,通教都重苦集滅道四諦。小乘是講生滅四諦,「苦是講生、住、滅三相流遷」,以我們人來講,我們出生一直到死亡,出生到死亡過程當中,這叫住。所謂是生老病死遷流不息,每個人不能夠避免,這是苦。我們前面跟諸位講過三苦八苦。集這是苦之因,集就是煩惱,貪瞋痴等分,「四心流動」,等分就是與它相等的,從這裡頭就產生之三毒煩惱,一切煩惱的根本,根本煩惱,八萬四千煩惱就是它的等分,從這裡頭流出來的。因為有煩惱的因,所以才有生死之苦,苦集是世間二諦。滅、道這是出世間的,先說道,就是我們如果以這個道品來說,以生滅四諦,這個道就是藏教的三十七道品,它是用「對治易奪」,用三十七種方法對治貪瞋痴等分,對治這個。這些集是病,三十七道品是藥,以藥來治病,藥到病除。病除了之後這就是還滅,「滅有還無」,滅什麼?滅生老病死,滅生死、滅輪迴,回到無為法,就是了脫生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