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tbcollege logo
 
简体 正體
綱目模式
頻次搜索 
AND OR
 
01-003-0014 主講人 : 淨空老法師
             小字號    中字號    大字號

阿彌陀經疏鈔演義  (第十四集)  1984/12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1-003-0014

  請看《阿彌陀經疏鈔演義會本》,第十五頁:

  疏若就當經,初句即無量光,洞徹無礙故。二句即無量壽,常恆不變故。三四句即靈心絕待,光壽交融,一切功德皆無量故。五句總讚,即經云:如我稱讚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末句結歸,言阿彌陀佛全體是當人自性也。】

  這一段是將序文「明性」這一行半交代得清清楚楚,非常的難得。這一段裡面的含義也非常之精深博大,《演義》裡面有發揮。

  演若就當經下。】

  『下』是以下,這一句以下。

  演是解釋序文已竟。】

  以下這一段「是解釋序文已竟」,把這個序文解釋完了。

  演下復配屬諸經。】

  這個以下再配合諸經來說。

  演今先就當經配光壽也。】

  配諸經是先就本經來配,哪一句說的是經文上哪一個意思,句句都交代得清清楚楚。在這段裡面,『初句』是序文的第一句,就是「靈明洞徹」,第二句是「湛寂常恆」。靈明洞徹就是無量光的意思,『洞徹無礙故』。第二句是『無量壽』的意思,『常恆不變』。第三句跟第四句,序文裡面是「非濁非清,無背無向」,這兩句是講『靈心絕待,光壽交融』,含著這個意思在。『一切功德皆無量故』,這是總說無量。第五句是『總讚』,「大哉真體,不可得而思議者」,真正不可思議。特別是「不可思議」這四個字裡面的含義,我們要細心去體會。在本經裡面,釋迦牟尼佛自己所說,「如我稱讚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而十方諸佛也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所以這個不可思議是有根據的,不是隨便說的。末句歸到自己的自性,這種不可思議的功德是誰?是自己,是真正不可思議。由此可知,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是誰?就是我們自己。

  蕅益大師在《阿彌陀經要解》裡面,給我們講本經三大綱領:信、願、行。頭一個是「信」,他講了六條,第一個是信自。蓮池大師在此地也是明顯的告訴我們,這是自性!如果不相信自性,那就不叫信佛。佛法裡面講信解行證,第一個就是要信自,而後再信他。他佛可以給我們做增上緣,信自是信親因緣、所緣緣、無間緣,信他是信增上緣,信心是這麼建立的。此地這註子也講得很好,簡單扼要。「今先就當經配光壽」,經文裡面講的無量光、無量壽。

  演絕待交融者。】

  就是三、四句講的『靈心絕待,光壽交融』,註子裡有幾句話給我們說明。

  演光與壽似對待法。】

  『對待』,就是我們今天講,相對的。『似』就是好像是一個相對的。

  演而其實舉光則融壽,舉壽則融光,原非二物,有何對待。】

  看起來好像是對待的,其實是一樁事情,都是本性裡面的性德。本性有照之德,這就是「光」,本性有智慧。本性有寂德,寂是如如不動,真心確實是不動的。佛在《楞嚴經》裡面給我們舉一個例子,舉見性,見性就是真心,見性就具足無量光、無量壽的意思。見性它能照,見一切色了了分明,這是無量光的意思;見性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動不壞,這是無量壽的意思。睜開眼睛見,閉著眼睛還見,諸位讀《楞嚴經》就曉得,「十番顯見」,說明見性是真心,見性就是真如本性。你曉得見性如是,六根根性無不如是,所謂「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由此可知,「光」義跟「壽」義確實是交融的,是絕待的,絕待就是不是相對的,所以它交融。『原非二物』,一個是從照上說,一個是從寂上說。「寂」就是自性本定,這個定不是修來的,自性本來具足的,這就是所謂楞嚴大定,楞嚴大定不是修的,性定;「照」是自性裡面的般若智慧。自性慧是無量光,自性定是無量壽,定慧同是性德,所以它是絕待,它是交融。

  演一切功德,謂無漏性功德。無量者,具足圓滿不可思議也。】

  『性』是真如本性,有體、有相、有用。《華嚴經》經題上講的「大方廣」,大就是讚歎性體,方是讚歎性相,廣是讚歎真性起用,所以「大方廣」三個字就是讚歎本性的體、相、作用。『功德』就是指它的相與用,這是本性的功德;既是本性的,絕對不是修得的,是本來具足,能生萬法,這是「性功德」。性功德是『無漏』的。漏是煩惱的總代名詞,「無漏」是決定不生煩惱,稱性的功德裡面沒有煩惱。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統統斷盡,才叫做無漏。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那個漏還沒盡,還沒有完全離開;那一品生相無明也沒有了,才叫真無漏。真無漏的性功德誰有呢?圓教的佛才具足、才圓滿。小乘人也稱無漏,但是沒有性功德。因為小乘人的無漏是只斷見思煩惱,塵沙沒斷,無明沒斷,所以小乘無漏不是究竟的。「無漏性功德」,才是真正自己本來面目。我們想想我們現前,一切時中常生煩惱,這就是有漏。有漏是凡夫,無漏是聖人;有漏是迷惑顛倒,無漏才是覺悟不迷。我們自己想想,我們起不起煩惱?起煩惱就是凡夫,就是病態,就是不健康,自己一定要覺悟。

  此地所講的『一切功德』,是說無漏稱性的功德,就是本性本來具足的功德,「功」是功能,「德」是德用。「無量」是具足圓滿不可思議,這是無量的意思。無漏性功德是圓圓滿滿,一點都不欠缺,所以十法界依正莊嚴。那麼十法界,六凡法界不是有漏的嗎?你自己想想,六凡是有漏的還是無漏的?沒覺悟的時候,在六凡是有漏的;大徹大悟之後,他住一真法界,一真跟十法界是一不是二。一真法界裡面有沒有十法界?有。可是在大菩薩、佛的眼光裡面,一切眾生本來成佛。佛是什麼樣子?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的樣子,也有菩薩的樣子,也有天人的樣子,也有餓鬼、地獄的樣子,樣子好多好多,都是佛。佛眼睛裡面看都是佛,決不是成了佛之後,看一切眾生統統都變成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沒這個道理!為什麼?他證到無漏,看到這一切相分,一切相分是性變現的,性無漏,相也無漏。所謂漏從哪裡來?漏是你自己迷,與相不相干;自己迷了,自生煩惱,是這麼回事情。所以,它確確實實圓滿的具足不可思議。

  演而以此句,當非濁非清二句者。】

  在真性裡面,向背清濁統統說不上。事有沒有呢?事有,理上沒有。事有理無,相有性無,相裡面有清濁向背,性裡頭沒有;事上有清濁向背,理上沒有。由此可知,所謂清濁向背是迷了以後才有這個現象,悟了之後沒有這個現象。

  演以但有清濁向背,即有對待不融通,便不是性功德,便非無量。】

  那就是有量。

  演今無清濁向背,是一切功德皆無量也。】

  『清濁向背』,前面也說得很詳細。這是三、四句合本經的經義來看,我們得到這個結論。

  第五句總讚,『即經云,如我稱讚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這個到經文裡面會詳細的來討論。『末句結歸』,這非常重要,『言阿彌陀佛全體是當人自性也』。「全體」包括了依報與正報,「當人」就是自己,就是自己的自性。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就是自己的自性。這個話怎麼說?此地註子說了:

  演梵語阿彌陀佛,此云無量壽,無量光。】

  這是本經裡面解釋的。

  演而自性寂,即是無量壽。自性照,即是無量光。寂照不二,即是光壽交融。則阿彌陀佛,豈不即是當人自性。】

  這就是所謂「自性彌陀,唯心淨土」。淨土、彌陀都是自性變化出來的。既是自性變化出來的,當然不是別人,是自己。經、論(註解就是論)說得這麼清楚明白,我們聽到好像也聽明白了,其實明白了沒有?沒有。沒聽明白,沒聽懂,為什麼?如果真聽明白、真聽懂了,你就成了阿彌陀佛,你就入了境界。就像禪宗所謂「言下大悟」,你聽了言下沒悟。換句話說,我們聽了似懂非懂,不是真正懂得,境界沒轉過來;真懂得,境界立刻就轉過來。我們為什麼轉不過來?業障太重了,障礙住你自己的自性寂照。所以你自性本定不能現前,自性般若也不能現前,被自己業障給障住了。但是諸位要明瞭一樁事情,自性般若、自性本定是本有的,你現在這個業障、煩惱、無明是本來無的。本來無的就是假的,本來有的是真的。本來有的一定可以證得,可以恢復;本來無的,一定可以斷掉,能斷乾淨。最低的條件,我們要相信這一點,要在這個地方建立信心,你就有一個入處。底下第二段是配三大來說:

  疏又初句明無不照,即用大。】

  初句是靈明洞徹,這是講「用大」,無所不照。第二句是湛寂常恆:

  疏二句靜無不含,即相大。】

  真如本性是什麼樣子?清淨寂滅相,它不動。經上常說,「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自性本定,你覺悟的時候它在定中,你迷的時候它還在定中。不是說你迷了它就亂了,它迷了它就亂了,那不叫做本性,不叫做本覺,迷了它也不亂!好像陰天,陰天太陽沒有了,太陽還是一樣放光,只是被雲遮住而已。現在我們對這個知道得很清楚,乘飛機飛到雲層上面,還是光天化日,並不是說今天太陽沒有光了,不是的。這就跟自性本定、自性的般若一樣,它還是照、還是寂,永遠沒有改變,而是我們自己生了無明,這個無明就像一片雲彩,暫時好像是障礙了,其實並沒障礙。好像雲層遮住太陽,其實並沒有遮住,太陽大得很,雲層那一點點怎麼能遮到太陽?而我們自性更大,經上常講「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這一點無明煩惱怎麼能障礙得住?不可能的事情。由此可知,「靈明洞徹」是它的作用;「湛寂常恆」就是它的樣子。而三四句所講的「無向無背」,正是講它的本體,它的本體清濁向背統統說不上。

  疏三四句迥絕二邊,即體大。】

  『迥』是遠遠的,遠遠的斷絕兩邊。清濁是兩邊,向背是兩邊,用今天的話說,超越相對,連絕對都不可得,絕對跟相對還是兩邊。這就是前面講的不可思議的意思,不可思、不可議。這是顯體。

  疏五句總讚,所謂即三即一,雙泯雙存,辭喪慮亡,不可思議。】

  把體相用合起來看,這就是總讚。

  疏末句亦結歸自性也。】

  末句還是結歸到自性,體相用說的是自己,自家的體相用。由此可知,這一部《彌陀經》、《彌陀經疏鈔演義》講什麼?講的是自己,就是自己的體相用三大,不是講別的。《彌陀經》如是,《華嚴》、《法華》、《圓覺》無有一經不如是,整個佛法就是說的自己。所以佛法不是宗教也不是哲學,為什麼?宗教裡面講的他,不是自己;哲學也是講的他,也不是自己。而佛法徹始徹終就是講的自己,沒有講到外人。唯識學說得很好,佛法裡頭分別一切法相,分別的是自己,真是「心外無法,法外無心」。不明白這個道理,就不懂得佛法,你也沒辦法入佛法,一定要明瞭。

  演又初句明無下,配三大也。】

  三大就是體大、相大、用大。

  演用大者,謂眾生心具有無邊妙用。】

  這是講眾生的心,你的心具足無邊的妙用。

  演論云:三者用大,能生一切世間出世間善因果故。】

  論是《大乘起信論》,馬鳴菩薩排的順序是一體大、二相大、三用大。此地講『用大』,所以就引第三條來說明眾生心具有無邊的妙用,能生一切世間出世間的善因善果。出世間,聲聞、緣覺、菩薩、佛,這個善因善果從哪來?是從你自己心裡面生出來的。世間人天的善因善果,也是你自己心裡面生出來的。諸位要知道,這是真心,真心決定生善因善果。三惡道、阿修羅道,從哪來的?妄心生的。真心上面帶了一層無明,就生一切惡因惡果,還是這個心生的。心上帶了無明,帶了煩惱業障,就生惡因惡果。去掉無明、去掉業障,這個心所生的是善因善果,這豈不是《華嚴經》上所說的「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法界是指十法界,指一真法界。一真法界與十法界統統是唯心所造,這個造就是現的意思,「唯心所現,唯識所變」。為什麼會現種種不一樣?識在當中起變化,唯識所變。心是真心,唯識是帶了一層無明的真心,我們稱為「阿賴耶識」,稱「妄心」。它能生,也正是六祖開悟時所說的「何期自性能生萬法」,何期是沒想到,沒想到我自性能變現出這一切萬法。他一開悟,一見到這個真相,說出這麼一句很感慨的話。

  演今此靈明無所不照。】

  本性裡面的般若光明,無所不照。

  演即是能生一切世出世善因果也。】

  從這一句,我們非常明確的體會到,一切善因善果是從智慧裡面生的。靈明覺照是本性的智慧,難怪佛法所標榜的是無上正等正覺。本性裡面有體、有相、有用,無上正等正覺是講作用,不是講體。我們講「佛」這個字是覺的意思、智的意思,還是講的作用;如果講體,應當講寂,講清淨寂滅才對。所以講「涅槃」是從體上講,涅槃是寂靜、寂滅的意思,講「佛」是從用上講,佛是智慧、是覺的意思。涅槃跟佛是一個意思,一個從體上說,一個從作用上說。用當然有體,體一定有用。這就了解,善因善果一定要有智慧,沒有智慧不行。

  演相大者,謂眾生心具有如來智慧德相。】

  這句著重在德相上。釋迦佛成佛的時候,才看到一切法的真實相,諸法實相,他老人家說出來了,「一切眾生皆具有如來智慧德相,可惜你有分別執著而不能證得」,他老人家有這麼一個很感慨的一句話。這句話也很明白的告訴我們,如果去掉分別、執著,我們的如來智慧德相就現前,就證得了。但是這個分別、執著你就是不肯捨掉,那沒法子。誰肯把分別、執著捨掉,當下就成佛。這個東西難捨難斷,無始劫來的習氣。怎樣捨?要定、要淨。經上給我們講:「淨極光通達」。淨就是定,定到了極處,本具如來智慧德相就現前,這光明就通達了。所以,智慧一定是從禪定當中生的。本經的一心不亂,就是自性本定,就是禪定,就是《楞嚴經》上所講的「楞嚴大定」。下面再引《起信論》上第二句所講的:

  演論云:二者相大,謂如來藏具足無量性功德故。】

  『如來藏』是什麼?就是眾生心,眾生心就是如來藏。如來智慧德相就是無量性功德,說法不一樣,事情是一樁事情,『具足無量性功德』就是具有如來智慧德相。這兩句話可以互為註解,一看這個意思就非常的明顯了。

  演今此湛寂無所不含,即是具足無量性功德也。】

  『湛』是清淨,『寂』是寂滅不動。心清淨,一點渣子都沒有,六祖說「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一粒微塵都不染,這是湛寂,這是真心的樣子。體太難講,從作用、相狀上來觀察,容易體會,相用就是本體。自性本具的無量功德,你什麼時候才能夠見到?一定要到理一心不亂,就見到了。因為理一心那個樣子就是湛寂常恆,用《金剛經》上兩句話說就是「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這是理一心,這就是湛寂常恆,才能發現這個裡面本來具足。

  演體大者,謂眾生心是一法界大總相法門體。】

  這個是不可思議了。『一法界』,《華嚴經》裡面講的一真法界,一真法界裡面『大總相法門』的本體。換句話說,一真法界是依什麼變現的?依『眾生心』變現的,眾生心現一真法界的相。一真法界裡頭有無量無邊的別相,別相是所現,總相是能現,總相就是眾生心的相。

  演論云:一者體大,謂一切法真如平等不增減故。】

  這就是『一法界大總相法門體』,不增不減,無清無濁,無背無向。這個裡頭一法不立,一法不捨,沒有取捨。所以這個法是平等法,這個法是真實法,『一切法真如』。體是真的,相用也不假。迷了的時候,說之為虛妄;悟了的時候,說之為純真。迷了的時候好像有增減,悟了的時候沒有增減。所以,在佛不增加,在眾生並沒有減少,一切法都是不增不減。如果我們細細的去觀察,現在的科學家也發現了,但是沒有佛法說得這麼透徹。科學家說:物質不滅,精神也不滅。既然不滅,當然就不生,「不生不滅」,這是真實的;而一切相只有緣聚緣散。有很多人覺得奇怪,現在這世界人口這麼多,到底從哪裡來的?是不是一個真性會變成很多性?你這麼想法就錯誤。如果我們一個神識會變成很多,那麼將來我們成佛也能成很多佛?沒有這個道理。要曉得它的真相是「不增不減,不一不異,一味平等」。

  演今此靈心絕待,迥絕二邊,即是不增不減一味平等也。】

  兩邊不立,中道不存。清濁向背是兩邊,在真性裡面找不到。這就是《起信論》裡面所說的,真如平等,不增不減,一味平等。這是顯示體大。下面把體、相、用三者合起來讚,總讚:

  演即三即一,雙泯雙存者,體非相用,乃至用非體相,即三也;而又離體無相用,離相無體用等,即一也。】

  體不是相,相不是用,體、相、用是三個,即三。雖然是一體,它是從三個角度上來觀察,但是它三個又是一個。離了體,沒有相用;離了相,也沒有體用,所以它又是一個。一而三,三而一!說三就沒有一,說一就沒有三,「雙泯」;一就是三,三就是一,「雙存」。一、三都講得通。這些句子裡面的含義一定要把它搞清楚,有一點模糊,不但你不能開悟,你必然是增長迷惑、增長無明、增長邪見。為什麼是三?為什麼是一?為什麼又不是三又不是一?為什麼又是三又是一?條條都要搞清楚。它講三、一,從哪個角度講?它講非三非一,從什麼地方講?即三即一,從哪裡講的?都要搞清楚。面面觀察才能夠悟入實相,這個事實的真相才真正搞清楚,斷疑生信。一定要把體相用三大搞清楚,這個事情關係非常之大,在哲學裡面屬於本體、現象,體大就是本體,相大就是現象;用大包括的範圍太廣大,幾乎世出世間所有的學術無不包括在用大之中。

  演一即三則一泯,三即一則三泯,雙泯也。而又一即三則三存,三即一則一存,雙存也。存時即泯,泯時即存,非泯非存,不可思議。】

  言語只能到這個地方,言語的功能到這個地方發揮到極處,再也沒法子了,而意思沒盡,意思要從這個地方再推一層進去,所謂「意在言外」,那個言外之意沒法子說,只好說「不可思議」。諸位要是給人家解釋不可思議,你把這段說出來,這就是不可思議的意思。

  蓮池大師說:『辭喪慮亡,不可思議』。「辭」是言說,言說到這裡盡了,說完了,沒法子再說了。「慮」是思慮。「辭喪」就是言語道斷,「慮亡」就是心行處滅。言說達不到,思惟想像也達不到,這是「不可思議」。但是有沒有境界?有,有那個真實的境界。這個境界是什麼?自性,就是我們自己真如本性。真如本性是本經的教體,《彌陀經》是從本性裡面,就是從自性裡面流露出來的。這部經就是自己的自性。由此可知,阿彌陀佛這個名號就是自性的德號,用這個名號聲聲把自己的自性喚醒,恢復我們的自性,所以它的功德不可思議。下面這段文再配三德來說,三德是法身、般若、解脫:

  疏又初句言照,即般若德。二句言寂,即解脫德。三四句言寂照不二,即法身德。五句總讚,末句結歸,例上可知。】

  演又初句言照下配三德,智慧光明遍照法界名為般若。】

  『法界』,有一真法界、有十法界。照了就是一切明瞭通達。一般宗教讚歎他們的神、上帝是全知全能,其實神明跟上帝未必是全知全能,而自性般若的作用還真是全知全能,所以全知全能是自己。我們現在很可憐,本來是全知全能,過去、現在、未來沒有不知道的。現在人迷惑到了極處,聽說某個人有小神通,趕緊拜他去了。諸位要曉得,那是小通。是不是他自己真有神通?不是的。諸位讀《楞嚴經》就曉得,是一些妖魔鬼怪附在他身上。這些妖魔鬼怪多半有五通:天眼、天耳、他心、神足、宿命,沒有漏盡通。他有宿命通,他附在你身上,你能知道過去、未來。他的能力很有限,只知道最近的事情,不曉得遠的事情,只知道小事情,不知道大的事情。決不能被這些妖魔鬼怪欺騙了!

  一個人要是信這些妖魔鬼怪,他這個家不久要敗;一個國要是信這些東西,他的國不久一定要亡。《左傳》裡面講:「國之將亡,必有妖孽」。妖孽是什麼?就是這些東西。我們看今天社會不好,這社會要遭難的樣子,它不是一個幸福的樣子,是大劫難將來的一個前兆,就是到處都有這些妖魔鬼怪,迷惑人心,把人的正知正見都迷惑住了。所以災難從哪兒來的?災難是人自己造的。這些妖魔鬼怪,你要是不理他、不相信他,他兩天就走了,無法逞能。有一夥人相信他、擁護他,他愈來愈厲害。人都有這個毛病,好奇騖怪。講正法,他不相信,這個平平淡淡有什麼希奇?那個人有神通,說到我心裡的事情,這個不得了!這是人性的弱點。妖魔鬼怪就抓住人性的弱點來迷惑你,使你對於自己的信心完全喪失。你自己有萬德萬能,你自己有無限的智慧光明,你信那些妖魔鬼怪,統統失掉了,使自己愈迷愈深,造作罪業愈來愈重。中國、外國統統如此,這叫迷信。

  我初學佛時,請教章嘉大師有關扶鸞的事情。章嘉大師告訴我:那是靈鬼假借佛菩薩的名義,冒充佛菩薩,他也做一點好事,也想修善,多半是勸人斷惡修善。用他自己的身分,沒人相信,所以他就假借冒充佛菩薩名義,大家就相信了,不是真的。小事靈驗,大事就一塌糊塗,他胡說八道。章嘉大師告訴我,滿清亡國,亡在扶乩上。因為慈禧太后相信,滿清政府的王公大臣都相信,國家的決策不敢自己作主,取決於扶鸞。所以扶鸞,把滿清政府給扶掉了。《左傳》說:「國將興,聽於民(老百姓);國將亡,聽於神(鬼神)」。如果你明白這個道理,我們家要興,聽於家人,家人的意見,什麼事情我們開會來決定;如果聽扶鸞的,這個家一定滅亡。

  佛法是教你恢復自己的本能,恢復自己本有的神通。他有小五通,你有大神通,你為什麼不恢復?智慧德能是我們本性本來具足的,不是外來的。佛法的修學,從戒定慧下手,依教奉行,一定可以證得。學佛要誠心誠意去學,不能投機取巧。這是恢復自己性德,怎麼可以投機取巧?有一點虛偽的心,就是障礙,就是性德之賊。菩提心第一條就是「至誠心」,沒有一絲毫的虛偽,真誠,才能夠恢復自己的智慧光明遍照法界,這就是般若德。

  演離一切染得大自在名為解脫。】

  這是第二句。唯有自性本定,清淨寂滅裡面才一切染污都沒有了。有一絲毫的染污,你這個心就定不下來;染污就是我們平常講的牽掛,有一絲毫東西放在心裡面,心就不能夠安。禪家常講「一絲不掛」,就是心地乾乾淨淨、一塵不染,這個就自在了。有一物就有牽掛,有牽掛就不自在。『解脫』就是自在。「解」在此地當動詞用,把它解開,「脫」是脫離。解是從因上講,脫是從果上講。我們把迷惑顛倒給解開,生死輪迴就超脫,這才能得『大自在』。這是要甚深的禪定!阿羅漢有九次第定,超越六道輪迴。如來果地上自性本定超越二種生死,分段生死與變易生死。超越十法界證得一真法界,這才叫得大自在。三四句講寂照不二,這是法身德:

  演心體離念法界一相名為法身。】

  『心體』,真心理體,就是真心的本體,諸位要記住,它沒有念。無念才叫正念,有念是妄念。試問,我們一切念頭都沒有,是不是正念?還是妄念。我們現在有念是邪見,無念是無明,絕對不會有正念現前,因為落在有無兩邊上。『離念』,有念離了,無念也離了,有無統統離了,這才叫正念。我們今天只能離一邊,離了有念,還有無念;離了無念,還有有念。要把兩邊都離掉才行!離一邊不行,離了無念是有念,有念是邪見;離了有念是無念,無念是無明。

  有一種修無想定的,把一切妄想統統離開,專修無念,修成無想定,在四禪天的無想天,這是外道天,一片死寂,什麼都沒有。這個定一失掉,又輪迴投胎,是這麼一種境界。那是死定,那個不是法身。印度有一些外道修行,他離一切妄念,修空定,修成功就到四空天,四空天見到的就是一片混沌。混沌是什麼?就是無明。《幼學瓊林》一開頭,「混沌初開,乾坤始奠」,和印度外道的見解完全相同。印度外道二十五諦,第一條就是冥諦,冥諦就是混沌初開。無想定到極處,他的境界就如是,他把那個認為是菩提涅槃,大錯特錯!佛法裡面告訴我們,法身是光明的,不是黑暗的,光明遍照法界;混沌是黑暗的,不是光明的。

  「心體離念」,有念、無念統統離掉,然後才看到法界原來是「一相」。一相無二相,這就叫做清淨法身。

  演是三種皆具常樂我淨四德,故皆云德。】

  般若德、解脫德、法身德。「德」是什麼?它裡頭有四條,般若裡面有常、有樂、有我、有淨。『常』是永恆不變;『樂』是離一切苦,真正自在的享受,真樂;『我』是主宰,自己真正做得了主;『淨』是清淨,決定不染。般若裡面有常樂我淨,解脫裡面有常樂我淨,法身裡面有常樂我淨,稱為三德,「德」就是指常樂我淨這四種,『故皆云德』。

  演然有果上修成三德,因中性具三德,今指因中性具而言也。】

  果上修成的,是佛與大菩薩,他的法身德、般若德、解脫德統統現前,得大自在!凡夫呢?我們果上沒有;雖然我們本性裡頭有,現在得不到受用,法身般若解脫、常樂我淨統統沒有。是不是真的沒有?真的是有。我們本性裡面具足,具足法身、般若、解脫,具足常樂我淨,現在為什麼沒有?迷失了。破迷開悟,統統恢復了。這是拿序文裡面這一段配三德來說明,可見得序文這幾句的意思非常廣大精深,幾乎無有一法不包含。今天時間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