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tbcollege logo
 
简体 正體
綱目模式
頻次搜索 
AND OR
 
01-003-0173 主講人 : 淨空老法師
             小字號    中字號    大字號

阿彌陀經疏鈔演義  (第一七三集)  1984/12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1-003-0173

  請看《阿彌陀經疏鈔演義會本》,第三六八頁:

  疏聞念三寶,自有四義:一者鳥音之中,讚三寶故;二者說法有方,善入人故;三者晝夜無間,熟耳根故;四者鳥尚解說,激勝心故。】

  蓮池大師在註解裡面給我們說明,彌陀說法要是以我們這個世界的形態來看,可以說是將這個教學做到藝術化的頂峰。我們所能想像得到的,西方極樂世界全都有,我們想像不到的那些巧妙的方法那兒也有,這是非常的不可思議。極樂世界我們在經典裡面讀到,這個世界是純一菩薩法界,而且還是普賢菩薩的法界,確實古人對它的讚歎是有道理的。像蕅益大師的讚歎,隋唐時候日本高僧大德的讚歎,認為西方極樂世界是圓教當中的圓教,一乘之一乘、了義中之了義,我們從這些大經比較上見到了,證實這些人所說的話絕不過分。佛在《華嚴經》上說過,菩薩如果不修普賢行,就不能夠圓滿無上菩提,也就是說圓教的佛果一定要以普賢行才能夠證得,不是普賢行不能證圓教的佛果。要以天台家來說,藏教佛、通教佛、別教佛可以證得,圓教佛沒有辦法,賢首家的講法也是這樣的。為什麼一定要修普賢行?因為普賢的心量是整個真如本性的全體顯露。要證到圓滿佛,一定要有這個因,因與果不相應,當然不能證得。這是我們現在真正把它搞清楚、搞明白了。

  西方極樂世界我們看到六塵說法,這一段給我們說眾鳥說法,鳥我們一般看法那是畜生道,經上說得很清楚,這是阿彌陀佛變化所造的。現在我們這個世間人也會造,但是造得不很理想,不能跟真的鳥一樣,科技比不上西方極樂世界,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造的鳥跟真的鳥一模一樣。這鳥會說法,說的什麼法?你想聽什麼法,牠就給你說什麼法,這是不可思議!不是只說一種法、二種法,想聽什麼就說什麼。由此可知,既然是阿彌陀佛變化所作,這個鳥就等於阿彌陀佛為大眾宣說沒有兩樣。初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這些人,人數當然是多,他們來自十方一切諸佛剎土,不限於娑婆世界,十方世界的人都去往生,因為十方一切諸佛都為眾生宣講《阿彌陀經》,宣講淨土法門,這個法門是成佛最穩當、最快速的法門,勸勉大家念佛求生西方。初生到那裡不久,過去那些習氣還存在,存在從前六道的觀念,看到這些鳥會把牠看作畜生道,雖然曉得是阿彌陀佛變化所作。

  造作這些鳥來說法,又有特別的意義存在。第一是『鳥音之中,讚三寶故』,讚三寶是總說,三寶是代表如來所宣說的一切法門,一切法門離不開自性覺正淨。鳥都讚歎三寶,我們更應當由衷讚歎,這是給我們很大的啟示。

  第二是『說法有方,善入人故』,「方」是善巧方便。這些鳥善說,牠有方法,牠不是隨便說的,牠說的有條理有層次,叫聽的人能生歡喜心,容易理解,樂意接受,這才叫善說。如果說了,說了半天沒有頭緒,聽也沒聽明白什麼意思,聽清楚了也不歡喜,這不叫善說。善說一定要有這三個條件,有層次條理、人家很容易懂、很喜歡接受,說法的目的才能達到,那鳥有這個能力。鳥都有這個能力,何況佛?何況這些菩薩們?

  第三是『晝夜無間,熟耳根故』,無間斷的說,我們才能夠熟。古德教導我們修行應該把「生處轉熟,熟處轉生」,那才有成功的希望。我們今天什麼熟?起心動念就貪瞋痴,這貪瞋痴很熟,起心動念它自然就生起來;念佛不熟,常常把佛號忘掉了。祖師教給我們要把生處轉熟,就是把念佛轉熟,把貪瞋痴的念頭漸漸忘掉,把它轉生。轉的方法靠薰習,薰習不能間斷。從前淨宗祖庭念佛堂佛號是二十四小時不中斷,一年到頭不中斷,這就是教人家薰習。如何能做到不中斷?在從前是分班念佛,這個道場人數多,分班輪流念,晚上四個人一班,一班念一個時辰(兩小時),或者一支香(一個半小時)。一支香這一班念完底下那一班接上,不中斷的,這個念法。當班的,你一定要去念,不當班的,隨喜,所以二六時中佛號不間斷。

  我們現在人福薄,這樣的道場我們遇不到了。實在說,現在人的福也不比從前人薄,問題就是你會不會運用,現在我們家裡電子念佛機可以二十四小時放佛號不中斷,也不亞於以前祖師的道場。念佛薰習,假如我們有工作,這個工作需要用思考,我們把佛號聲音放小,不妨礙工作,工作做完再把佛號放大聲一點。這樣的薰習能有二、三年的時間,確實可以做到生處轉熟、熟處轉生。「熟耳根故」,這個熟就是淨宗所講的功夫成片,功夫只要成片,也就是只要你這句佛號念熟,所謂「熟」,一切時一切處這個佛號會提起來不會忘掉,這樣的境界就決定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就是這個條件去的。

  熟裡面也有九品,上三品這功夫熟的人,可以自在往生,想什麼時候去就什麼時候去,想多在這個世間住幾年,不礙事,換句話說,功夫成片的上三品,生死就了了,為什麼?你生死自在,自在就沒生死了。說老實話,在這個世間願意住一百年也行,願意住二百年也行,他完全自在;願意什麼時候走,馬上就走,不必到一心不亂!如果說到一心不亂,那我們一般人不見得這一生當中能達到這個目標。功夫成片裡面,功夫高的,九品的上三品就能做得到。因此,這樣的境界我們人人都有分,就看你熟的程度,也就是這一句佛號薰習的程度。

  古德常說,尤其是《西方確指》覺明妙行菩薩有很明白的開示,念佛人最忌諱的就是夾雜,我們現在同修有的念得很不錯,但是夾雜的東西太多,甚至連誦經,當然這個經是指一切大乘經典,都是夾雜,我們今天念佛人誦淨土五經是本分,五經之外的經典都叫做夾雜;忌諱間斷,忌諱懷疑。如果我們對於「這一句佛號就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樣一句話決定不懷疑,佛號決定不間斷,決定不夾雜,善導大師講:一百個人修一百人往生,一千個人修一千個人往生,個個入品,決定不會墮落在邊地疑城。那個邊地疑城是懷疑,雖懷疑他念,他不是不念,換句話說,他也做到不夾雜、不間斷,但是他懷疑,所以還是能往生。

  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邊地疑城,好不好?好,為什麼?到了邊地疑城,也不過就是多待五百年!古大德註解,這是世間五百年,不能見佛聞法,五百年之後還是見佛聞法,比生到其他地方好得太多了。這個事實搞清楚了,決定不懷疑,縱然懷疑「我業障深重恐怕會到邊地疑城」,邊地疑城也高興、也歡喜,到了邊地疑城,保證五百年之後一定見阿彌陀佛,你要是在六道輪迴裡面,那就沒有保證,不曉得要到哪一生、哪一劫才能再遇到這個因緣。你們想想看,一切大乘經典都是夾雜,何況其餘?這個非常的重要。

  依照佛法角度來看,這個世界災難不能避免,佛法從哪裡看?從人心看。現在交通便捷,大眾傳播工具發達,縱然不出門,也能看到天下事。你看看全世界每個地方的人心,是向善還是向惡?以《無量壽經》這個標準來觀察,五戒十善是善,破五戒造十惡這是惡,用這個標準來看這個世界的人心。然後你就會得到一個結論,它將來有什麼樣的結果。人心思惡、念惡、造惡,哪有不受惡報的道理?思善、行善的人少,念惡、造惡的人多,所以這個世界的災難沒法子避免。能躲過這個災難,唯獨佛法,在佛法裡面實在說只有這個念佛法門,真正能夠依教奉行,能夠認真的去薰習,三、五年的時間可以達到這個境界。

  我們在《淨土聖賢錄》、《往生傳》看到很多例子,證明三年到五年的時間可以成功。從前的人能做得到,我們現在的人也可以做得到,問題就是我們自己是不是能夠真正去做?是不是能夠真正把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一切放下,不是說連我們的生活都放下,那就錯了,我們生活本分的工作盡心盡力去做,不是本分的一概不過問。不應該看的他去看,不應該聽的他去聽,看了、聽了回來就胡思亂想,甚至於看多、聽多,對念佛這個法門起了懷疑,這是絕大的錯誤。覺明妙行菩薩告訴我們,不要看經,也不要念咒、參禪、也不要去搞神通感應,甚至不要做法會,做法會也是打閒岔,這才叫做不夾雜。念二、三部是中等根性的,念一大堆是下等根性的,上上根的人一生一部《彌陀經》、一部《無量壽經》,一部經就夠,那才叫做真正上上根,為什麼?純而不雜,不夾雜。

  我們念淨土五經,還夾雜著觀想、觀像,《觀無量壽佛經》上所說的,還會起這些念頭都叫做打閒岔。連這個東西都打閒岔了,何況其他的?遇到別人說「你讀的經太少,這個也不曉得,那個也不曉得」,不知道,心清淨,有什麼不好!遇到這些人,我們自己謙虛一點,「我根性劣,我受持這一本就夠了,再多一種我受不了,你們根性利,你們可以多學」,恭維他幾句就好了。即使是講經也不需要知道太多,時代不一樣了。隋唐那個時代要博學多聞,為什麼?佛法的風氣非常普遍,學習的人很多,有此必要!現代這個時代沒有這個必要,因為現代,諸位仔細去觀察,這個時代表面上看起來,佛教好像挺興盛的,其實它是佛學,它不是學佛,完全是形式、表面的,沒有真正修學功夫在裡面,這個環境要認識清楚。

  在這個時代,我們自己這樣修學,自己得大利益;遇到有緣的人,所謂有緣就是他能夠接受,我們把這個法門推薦給他、介紹給他,他能夠得利益;無緣的人,合掌令歡喜,叫他歡歡喜喜。機緣沒有成熟的人,你硬要去度他,你不是自找麻煩!佛都度不了,你有什麼能力度?緣不成熟,佛都不能度,佛門常講「佛不度無緣之人」,什麼叫無緣?他現在還不能接受,還聽不進去。不能接受的、度不了的,我們要明瞭這個法門是難信之法,合掌令歡喜就好了。所以「熟」字非常重要,要透熟才管用。

  第四是『鳥尚解說,激勝心故』,激是激發我們、勉勵我們,看到鳥都會說法,鳥都會念佛,我如果不念,人都不如鳥了!有這個意思在。彌陀化禽說法,用意很深。底下詳細解釋這四個意思:

  鈔讚三寶者,雖上根力覺道,種種諸法,為品不同,約而言之,皆三寶攝。】

  經上這些眾鳥宣說的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種種佛法不一樣,如果把它歸納,佛法僧三寶統統包括了。

  鈔演暢此法時,或明含靈本具覺性,眾生聞者,得自本心,乃知有佛。】

  『含靈』就是有情眾生,也就是說十方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這些人。本具的覺性就是佛性。

  演或明含靈本具覺性者,世尊成道時,曰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證得也。】

  這幾句話是引用《華嚴經‧出現品》,《觀無量壽佛經》裡面佛說「是心是佛」,就是這個意思;《大乘起信論》裡面馬鳴菩薩講「本覺本有」,也是這個意思。《華嚴》這一句說得詳細,很容易理解。一切眾生,實在說跟佛沒有兩樣,無論是智慧、德相、才藝、能力完全一樣。現在變成不一樣了,原因是妄想執著。五教裡面小教、始教、終教都有執著;真正沒有執著,破了執著,圓教。所以一切根性裡,圓教根性是第一殊勝。

  什麼人學念佛法門,這一生當中決定往生?我跟諸位說,統統是圓教根性。你不要看有些老太婆一個字不認識,叫她念這句阿彌陀佛,她不懷疑,她也不執著,她一直念到底,她真的能往生,什麼根性?圓根。她沒有疑問,叫她念一句阿彌陀佛,好,我就念,念了以後一定有好處,什麼好處不曉得,她也不管,她不問。就像諦閑老和尚那個徒弟一樣,他也不認識字,做苦工出身的,教他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老和尚說:你沒事就念,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再念。人家一個問題也沒有,念了三年預知時至,站著往生,往生之後還在那裡站三天,等老和尚替他辦後事。

  倓虛老法師在《念佛論》裡面講,他一生親眼看到念佛預知時至,站著往生、坐著往生的,看到二十多個。這些人雖然一個字不認識,的確是圓教根性的人。反而經論念得多的,滿腦袋很多道理的,很多道理就很多執著,那個根不圓!他雖然念佛,只是跟阿彌陀佛結個法緣而已,未必能往生。淨土不但是圓教,古德講「圓中之圓」,不是圓教的根性怎麼能往生?我勸同修念《無量壽經》,用意就是用這個經來薰習,這個經是圓中之圓,薰個幾年,你自然就變成圓教根性。

  鈔或明信具種種諸相,眾生聞者,解入深義,乃知有法。】

  演或明信具種種諸相者,台教性具法門,十法界依正色心,性中本自具足,但循業發現,故一一諸相,皆天真之故物,非緣起之新成也。】

  「台教性具法門」,台是天台宗,天台宗講性具法門,《法華經》所講的「十如是」,天台大師把它展開來詳細解說「百界千如」,百界千如從哪裡來的?本性裡頭本來具足。天台大師《法華經文句》一大篇文章講十如是,開演成百界千如,一念三千,這一大段的文章,就是解釋六祖大師所講的「何期自性,本來具足」。禪宗東西是精要、簡單,天台宗講得詳細。《法華經文句》是智者大師作的,《文句記》是湛然大師的筆記,講得特別詳細。

  「十法界依正色心」,依是依報,正是正報,色是物質,心是講精神,這四個字把一切法統統包括了。「性中本自具足」,真如本性裡本來具足,能生萬法。十法界依正莊嚴是自性變現出來的,自性為什麼會變現?它本來具足。「但循業發現,故一一諸相,皆天真之故物,非緣起之新成也」,這個理很深,這是純圓的見解。宇宙萬法緣起緣生,因緣生法,這是佛家常講的緣生論,緣生論不是真實法,是方便法,是佛隨順世間人的常識、見解而說,不是真實究竟。此處所說,一切法「循業發現」,《楞嚴經》所講「當處出生,隨處滅盡」,這是真實法;又講「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循業發現」,十法界依正莊嚴這麼來的。這個說法超越緣起,這才是真實。

  可是一般人的觀念,總是追究它怎麼來的,他要找原因,佛就講緣起法。佛講的緣起,後面加上性空,「緣起性空」。《解深密經》講三自性,三自性就是講緣起,可是到後面它講「三無性」,如果不講三無性,這個三自性不是究竟法。但是說到究竟真實,我們一般人反而不懂,為什麼?不但這一生,生生世世我們沒有這個經驗、沒有這個想法,超越我們的常識、經驗之外,所以乍聽起來不好懂。

  其實一切大乘經典裡面佛常說,像《金剛經》上講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我們每天都做夢,有沒有想想這夢是什麼因緣來的?有沒有因緣?沒有因緣!沒有因緣,你去找因緣,硬要把它安上一個因緣,那叫妄想執著。這個夢實在講也是自性本具,循業發現,「非緣起之新成」,它是你「天真之故物」,是自性裡頭本來有的,遇到業緣,它自然就發現了。雖然現這個相,這個相是自性裡頭本來有的,不是新成的。佛不過是把這一切法的真相、事實跟我們說清楚而已,這一切法沒有離開本心,沒有離開自性。『眾生聞者,解入深義,乃知有法』,我們真如本性裡頭有法,有佛、有法。

  鈔或明性相和合不二,眾生聞者,事理無礙,乃知有僧。】

  這就是僧寶的意思。

  演或明性相和合不二者,古云性起為相,一多緣起之無邊,相得性融,千差涉入而無礙。】

  「古云性起為相」,起是起用,性是本體,有體它就會有作用,這個作用它就現相。像我們晚上做夢,能做夢的是心,心有沒有相?沒有相。心沒有相,但是起作用的時候它就現相,現這夢境。夢裡面的事情,你醒來之後想一想還清清楚楚,好像是真的,它會現相。所現的這些相,是你心性裡頭本來具足的,本有的。有人夢到過去,也有人夢到未來,可見得那個未來還是自性當中本來具足的,絕對不是無中生有的,這是性起為相。

  「一多緣起之無邊,相得性融,千差涉入而無礙」,這就是和合僧的意思。「一」是本體、是心性,「多」是萬象,十法界依正莊嚴無量無邊,這是講本性起作用,性廣大,它起的作用也廣大,本能就是那麼大。《華嚴經》上講,不修普賢行不能證得無上菩提,因為普賢行是稱性起修,全修在性。普賢的心量沒有障礙,普賢的心量是圓滿的,沒有分別、沒有執著,盡虛空遍法界都融在一心之中,這是普賢心量。十大願王最主要目的就是恢復我們本有的心量,「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這樣的心量那就是普賢行,穿衣吃飯、喜怒笑罵都是普賢行,沒有一樣不是普賢行。諸位要記住,普賢行絕對不是那十條!你要是把那十條看作普賢行,那就大錯特錯,那是十個綱領。要緊的是普賢心,你有普賢心,你所有一切行為統統是普賢行;但是所有一切行為歸納不超過這十大綱領,是這個意思。我們現在心量都很小,起心動念這個心量都畫成好多格子、畫成好多界線,分你我他,這樣子怎麼修也修不出普賢行,一定要把心量拓開,要把界線排除。

  底下這一句就是普賢行,底下這一句是真性顯露;前面兩句是真性的變化。變化,不管你是悟是迷,我們這個境界是一多緣起而無邊,諸佛如來也是一多緣起而無邊,決定是相同的。我們迷了,在境界裡面起妄想執著;菩薩、佛覺悟了,他在境界裡沒有妄想執著,所以千差涉入而無礙。千差萬別裡面,他沒有障礙,為什麼?沒有分別執著就沒有障礙。所有的障礙都是分別執著才有的,破了分別執著,哪有障礙!

  有一個同修,他父母去問道教,道教說他那個名字不好,一定要改,他的父母恐懼了,要他改名字。他來問我:要不要改?我就告訴他:實在是沒有改的必要,但是為了你父母歡喜,你就改!大家看看《了凡四訓》,命運有沒有?有。命運是自己造的,命運要自己改,怎麼改法?斷惡修善積德才能改,哪裡是名字改一改就改掉,沒這個道理。

  還有人看風水,「家裡布置怎樣格局改一下就好」,沒有這個話的。風水好不好,實在講,不必要人看,凡是我住在這個地方,我看得很順眼,覺得很舒服,這個風水對我就好!諸位要曉得,風水是因人而異,看風水的常說「福地福人居」。哪個地方是福地?每個地方都是福地,這個地方這個環境剛好適合這個人住,那他就是福人,福地福人居是這個解釋,不是真的找一個有福的地。你在這個地方住得很舒服,住得心安、身安,你就是有福的人。

  「相得性融」,融是圓融、融通、無礙,《華嚴經》上講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事事無礙這才講到究竟圓滿。一切事有沒有妨礙?確實沒有妨礙。所有一切障礙是從妄想執著產生的,離開一切妄想執著決定沒有障礙。《華嚴經》裡面講,「一微塵出大千經卷,一毛端裡轉大法輪」,真的是無礙!我們身上毛孔很多,不曉得多少諸佛在那裡講經說法,我們不曉得!幾時到我們身心清淨了,離開一切妄想執著了,我們才發現,才入諸佛的境界。所以世間一切法、一切事沒有不能圓融的,任何衝突沒有不能化解的,同一個真性變現,必有圓融之理,理上既然能講得通,事上當然可以做得到。所以佛法要是真正能夠普及,確實能帶來世界永久的和平,因為國際上人與人之間、人與事之間的許多矛盾衝突它都能化解,而且使個個人都能得到真實滿足的利益,他心裡才歡喜!這樁事情,實在講唯獨佛法能做得到。孔孟的學說雖然能做,沒有佛法這麼圓融,它在理論上沒有佛經講得這麼透徹。

  『眾生聞者,事理無礙,乃知有僧。』這個僧就是和合不二,所以僧團是建立在六和敬的基礎上。六和敬,我們要特別留意,要認真的去學習,大力的提倡,從本身做起、從家庭做起,逐漸的影響到鄰居,推廣到社會,要存這個心,要認真去做。實在講,真正佛弟子才能做得到,為什麼?佛弟子覺不迷,佛弟子明理。不明理的人做不到,為什麼?不明理的人,他這個執著很堅固,他不能夠打破,也就是我們常講自私自利的這個觀念,有這個觀念就是迷、就是不覺。他不知道整個宇宙十法界依正莊嚴原本是一個自己,是一個不是兩個。果然他體認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自己,那就是清淨法身。法是一切萬法,一切萬法都是自己,這就證得法身,法身不是我們這一個身。承認所有一切萬法都是自己,你對於任何一法哪有不愛護的道理?我們那個私心就沒有了。證得法身,沒有私心!我執破了,法執也破了。

  所以學佛念這句阿彌陀佛,這句阿彌陀佛就是自性的德號,「南無阿彌陀佛」完全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是皈依無量覺。「南無」是皈依的意思,「阿」翻作無,「彌陀」翻作量,「佛」是覺,皈依無量覺。無量覺就是本覺,無量覺就是自性覺,所以無量覺裡面就具足三寶,念念不迷,念念不執著。這是第一個意思。第二個意思「說法有方,善入人故」:

  鈔善入人者,雖談妙法,不善為辭,聞則扞格,今惟和雅之音,優柔調適,理義悅心,聽者生喜,故念三寶。】

  『雖談妙法,不善為辭』,欠缺言語表達的能力,辭不達義,說了很多話,意思人家沒聽清楚,『聞則扞格』,扞格是排斥、拒絕,聽的人格格不入。

  演不善為辭者,或錯雜不倫,或汗漫無飾,或不能反覆抑揚、跌蕩頓挫。】

  「或錯雜不倫」,錯是錯誤,雜是夾雜,不倫是層次紊亂。「或汗漫無飾」,說話很粗魯,不文雅,聽了不舒服。「或不能反覆抑揚、跌蕩頓挫皆是」,這兩句是指沒有抑揚頓挫。言語,尤其說法,乃至讀經,都要注意。會讀的人,這一篇文章讀了之後不必講解,為什麼?人家一聽,意思完全明瞭,他有抑揚頓挫,他有表情,能把意思在音聲表情裡面全部表達出來,還要解釋嗎?用不著解釋了,這叫會念。

  讀經能夠出聲讀是最好,出聲讀一定要把意思念出來,這個功德很大。你要度你的家人、鄰居,你跟他講佛法,他不能接受,他要排斥,你念經,如果念的聲音很好聽,抑揚頓挫,把經裡面的意義都在言語裡面表達出來,他一聽就懂,聽了生歡喜心,來請教你念的是什麼,這樣子他就會學佛了。如果你每天在家裡念經,敲著木魚,沒有抑揚頓挫,念了半天,人家一個字也沒聽出來,他當然不能接受。讀經應該用什麼方法?電視劇裡念台詞,的確是「善入人故」,句句講得清清楚楚,能感動人,讀佛經也要這樣念法。從前寺廟這種念法,人家聽了老早跑掉,咬字不清楚,甚至意思自己都不懂,怎麼會把意思念出來?自己一定要明瞭,才能把意思念出來,念出來就度別人!

  你念經的時候,還有眼睛看不到的一些鬼神,他們在聽,你念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把經義表達出來,能感動這些鬼神回心轉意向善,對我們這個社會有很大的幫助。社會動亂,鬼神先亂!度鬼神這個用意很深,尤其現在妖魔鬼怪充斥在社會裡。度鬼神要用什麼方法?是不是要用《地藏經》?不必要。一切經裡面《彌陀》大小二本,古人講這是「華嚴奧藏,法華祕髓」,《華嚴》跟《法華》是經中之王,這是經王的精華,這是一切經裡的第一經!我們還要用第三、第四、第五嗎?用不著了,就用第一經來度他們。用什麼方法?每天念經。念經,他們在聽,我念就等於講給他們聽一樣,代佛宣講!把意思念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這叫迴向。我們每個人都能這樣念,這個力量很大!台灣同修有這麼多人真正在這裡修,按照佛理說,這個地方不應該遭難。所以一定要提倡,念的時候要出聲念,這個功德很大。

  『今惟和雅之音』,「和」是溫和,「雅」是雅正,就是正而不邪。『優柔調適,理義悅心』,音調優美,義理尤其是好,優美的音調一定要把意思、道理表達出來,使聽的人生歡喜心,『聽者生喜』,他自自然然就學佛了。『故念三寶』,就是他自然學佛了,他接受佛法了,能夠信受奉行。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