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tbcollege logo
 
简体 正體
綱目模式
頻次搜索 
AND OR
 
01-009-0001 主講人 : 淨空老法師
             小字號    中字號    大字號

阿彌陀經要解大意  (第一集)  1991  台灣電台  檔名:01-009-0001

  諸位大德,今天我們利用空中的機會給諸位介紹《阿彌陀經》大意。早年我曾經在國外將《要解》編了一個簡略的講義,一共是七講,今天還是用這份教材,把題目改成「彌陀要解大意」。

  首先我們要認識「佛法」,在現代的社會裡,特別是在台灣,佛教可以說是相當的普及,但是嚴格的來說,對於佛法真正認識的人還是不算多數。佛法究竟是什麼?先說「佛」這個字,這個字是從印度梵語翻譯過來的,是音譯的,它是「大智大覺」的意思。為什麼當時翻譯不直接翻作「智」,或者翻作「覺」?因為這個字彙含的意思很多,在中國文字裡面找不到適當的字彙來翻譯,因此就保留著音譯。他的「智」是真實的智慧,決定沒有錯誤的;他的「覺」是圓滿的覺悟,所以這才用音譯再加以解釋。所謂「法」,這也是個代名詞,它是宇宙人生一切物相、一切事理的總代名詞,也就是「智、覺」的對象。佛,大智大覺是能覺,一切萬法是所覺,雖然講一個能、一個所,但是在佛法裡面,能所是一不是二,這是比較上難懂的地方,不容易體會。如果把能所分開,能則不是所,所則不是能,我們容易懂,但是實在講,佛法確實是說人生宇宙能覺、所覺是一體,絕對不是分開的,這是佛法不同於世間的學術,也是與哲學不相同的根本所在。

  佛法所求的是什麼?我們尤其要明瞭,經典上常常有一句術語叫「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也是梵文音譯過來的。「阿」翻作「無」,「耨多羅」翻作「上」,「三」翻作「正」,「藐」翻作「等」,「菩提」翻作「覺」,這句話整個翻成中國意思就是「無上正等正覺」,這是佛法之所求,也是我們學佛的人終極想達到的目的。這句話要以現代的言語來解釋,就是究竟圓滿的智慧,只有究竟圓滿的智慧才真正能夠覺了宇宙人生的真相。換句話說,佛法所求的是真實認識自己與生活環境,自己就是人生,環境就是宇宙,佛法的目的就在此,由此可知,佛法的教學與修學確實沒有一絲毫的迷信存在。

  「無上正等正覺」也顯示佛法修學的三個層次,就如同一般教育裡所說的小學、中學、大學,三個階段的目標。佛法第一個階段,也就是最近的一個目標,就是「正覺」。世間有些人確實很聰明,他對於宇宙人生有相當的覺悟,但是這個覺悟在佛法的標準下來衡量不能稱為「正覺」。「正覺」的標準在什麼地方?佛在經典裡面跟我們講得很明白,那就是用清淨心。如果心裡面還有妄想、執著,還有是非人我,還有情緒,所謂是貪瞋痴慢,有喜怒哀樂,這就不正了,心不正,所覺的當然也就不正。「正覺」,必須要把這些全部洗滌得乾乾淨淨,像六祖在《壇經》裡面所說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心到清淨、一念不生,這叫「正」,這種心對於宇宙人生的覺了才稱為「正覺」,達到這個目標,佛教有一個名詞,也就相當於學位的稱呼,我們世間學位有學士、碩士、博士,在佛法裡面第一個階段的學位稱為「阿羅漢」。第二個階段比這個層次更高,是「正等正覺」,「等」是等於佛,當然等於佛並不就是佛,比佛總還要差一等,得到這個階位我們就稱他作「菩薩」,彷彿是中學畢業了。再往上去那就是大學了,這是「無上正等正覺」,這我們就稱之為「佛」,在佛教裡面學位最高的,相當於我們世間人所講的博士。所以佛、菩薩、阿羅漢是佛教學位的名稱,他並不是神仙,並不是迷信,這一點我們一定要分辨清楚。

  「佛陀」是學位裡面最高的,就是證得了「無上正等正覺」;「菩薩」學位是次一等的,好比是碩士,他是「正等正覺」;「阿羅漢」是學位裡面最低的,稱為「正覺」,這是佛法修學有成就的三個學位的名稱。任何一個人得到「無上正等正覺」都稱為「佛」,得到「正等正覺」都可以稱為「菩薩」,得到「正覺」都可稱為「阿羅漢」,這是學佛同修必須要知道的。

  我們今天敬佛,佛是我們的老師,菩薩、羅漢是我們的同學,我們所追求的是同樣的一個目標,那就是真正要認識自己與生活的環境,也就是對於宇宙人生有徹底究竟的明瞭,這樣我們起心動念、所作所為才不至於產生錯誤。所以我們學佛是接受佛陀的教育,對於佛法的定義,以及教育的目標、教育的儀式、教育的方法、教育的成果,我們首先必須要把它研究清楚。

  諸位大德,我們將佛教教育以及教學的目的了解之後,佛法所修的是什麼,也就是它教學的原則,這是我們必須要認清楚的。在經典裡面,特別是《大方廣佛華嚴經》最後的一品,也就是「入法界品」,善財童子給我們做了一個修學的榜樣。我們看到他去參訪善知識,第一句話他總是說,「我已經發了菩提心,不知道怎樣去修菩薩道?怎樣去學菩薩行?」從這個地方我們就明瞭佛教教育所修的就是菩薩道與菩薩行。「菩薩」是梵語,就是覺悟的意思,「道」是講的存心,「行」是講的行為,換句話說,「菩薩道」就是一個覺悟的心理,心在一切萬法能夠覺而不迷,「菩薩行」就是行為,也就是造作,起心動念、言語動作都叫行為,行為也是覺而不迷、正而不邪,這是覺悟的行為。心覺悟、行覺悟,覺悟的人我們就稱他作「菩薩」,這是我們修學的。

  因此,修學歸納起來有三大綱領,這三大綱領就是佛門通常稱的「三皈依」,一入佛門首先要接受「三皈依」。「三皈依」的意義就是把佛教修行最高的指導原則傳授給你,從今之後就依照這個原則來修正我們自己成無上正等正覺,這叫做「三皈依」。「皈」是回歸、回頭,「依」是依靠。第一個是「皈依佛」,「佛」是覺悟的意思,是覺而不迷,意思是教給我們從一切迷惑顛倒回過頭來依自性覺,這叫「皈依佛」。所以「皈依佛」絕對不是依靠自心以外的佛,要依靠自心以外,那叫做心外求法,心外求法,佛家稱之為「外道」,所以「外道」並不是罵人的話,不是責備人,是說你在心外去求法,這叫「外道」。所以佛法稱為「內學」,佛經稱為「內典」,它都是教我們從自性裡面去求,這是第一個「皈依佛」的意思。

  第二是「皈依法」,「法」是指正確的思想見解,思想見解決定沒有錯誤,決定是事實的真相,這個叫「法」。換句話說,我們必須從許多錯誤的看法、想法回過頭來,依自性的正知正見,就是正確的看法與想法,這叫做「皈依法」。第三叫「皈依僧」,「僧」是清淨的意思,所謂「六根清淨,一塵不染」。「僧」有和合的意思,必須要修「六和敬」,跟一切眾生都能夠和睦相處。這一條的意義是教我們從不清淨、不和合回過頭來,要依自性清淨心,要依「六和敬」,這叫做「皈依僧」,所以「皈依僧」不是去皈依一個出家人。

  「佛、法、僧」稱為「三寶」,「佛、法、僧」翻成中國的意思就是「覺、正、淨」,這是佛法修學最高的指導綱領。確確實實釋迦牟尼佛教給我們的,我們不能不佩服,不能不五體投地,他並不是叫我們跟著他走,他叫我們要開發自性,自性有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德能、無量的才藝,大覺、智正、清淨都是自性裡面本來具足的性德。要緊的是我們用什麼方法把自性的寶藏開發出來,這是佛法教學的目的,是佛法教學的儀式,所以「三皈」是非常的重要。離開「覺、正、淨」就不叫佛法,諸位要記住,佛法是大智大覺之法,所以「三皈依」是「皈依覺、皈依正、皈依淨」。

  在佛法裡面有顯宗、有密宗,顯宗裡面有禪宗,禪宗之外稱為「教下」,所以它的宗派很多,這麼許許多多的宗派就像一座大學裡面不同的科系一樣,他們運用的方法不相同,依據的經典不相同,經典就好比是教科書,裡面有些理論、有些原則、有些方法不盡相同,但是它的總目標、總方向決定是相同的,所求的目標都是「無上正等正覺」,修行最高的指導原則一定是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所以的確是殊途同歸。所以佛法說「法門平等,無有高下」,法是方法,門是門徑,方法、門徑無量無邊,所謂八萬四千法門,統統是修「覺正淨」的方便,也就是修「覺正淨」的手段,因此佛家常說「歸元無二路,方便有多門」。

  我們要想得到「覺正淨」,要想證得「無上正等正覺」,這個方向、目標是一致的,它的方法、門徑有許許多多,因此「法門平等,無二無別」,這是每位學佛的同修都要牢牢的記住。決定不能因為我修淨土就毀謗禪宗,我修顯教就排斥密宗,這是錯誤的,因為不管是哪個宗派,我們曉得我們採取的方法不一樣,我們的方向、目的是相同的。譬如我們到一個地方去,我是乘車去,他是坐船去,我們走的路線不相同,我們採取的交通工具不相同,但是我們的方向相同,我們的目的地相同,明瞭這樁事情才真正體會佛教給我們「法門平等」這個道理。我們和任何一個宗派、任何一個方式都能夠和睦歡喜的相處,因為我們的目標、方向是相同的,大家都是修的「覺正淨」,這是佛法修學的最高指導綱領。

  前面跟諸位說過佛法的修學綱領,那是非常的重要,離開這三大綱領:覺、正、淨,那就不是學佛了。佛法修學的利益在哪裡我們也要知道,知道了我們才會熱衷的去接受它,知道這個教育對我們有真正的利益,有切身的好處,這就講到佛法的德用。學佛,我們希望得到的就是真實的智慧,智慧的作用就是對於宇宙人生徹底的明瞭。宇宙人生是佛法教學的範圍,它確實比現代教育的範圍要大得多,因為它的範圍是盡虛空遍法界,這是講無盡的空間;說到時間,過去無始,未來無終,無始無終;豎窮橫遍是它教學的範圍,這是我們必須要覺悟、要認識的,這就是智慧大覺的範圍。

  起用,可以把它分為兩大類,一類就是佛門常講的「大慈」,第二是「大悲」,「慈」是「與樂」的意思,「悲」是「拔苦」的意思,所以佛法的教學是幫助我們離苦得樂。因此在修學過程當中,我們如果確實是一天比一天快樂,這修學佛法就得到利益好處了;如果學佛不能給我們帶來真正的快樂,佛法裡頭常說「法喜充滿」,要得不到這個結果,可能我們的修學有了偏差、錯誤。如果正當的修學,必定是一天比一天快樂,一天比一天輕安,這是最低限度的收穫。他為什麼會快樂?他心地清淨,煩惱少了、憂慮少了,對於眼前,對於往後,一切事物,他的觀察敏銳,因為他有智慧,他看得很清楚,所以他做的就很少有錯誤。所以他是以「大慈」來幫助一切眾生得到真正的法喜,以「大悲心」來教化一切眾生,來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

  迷是苦之因,我們為什麼有痛苦?因為我們對於自己以及生活環境的真相不了解。為什麼會得樂?樂是我們對於宇宙人生真相,真的搞清楚了,真的明白了。這種清楚明瞭,佛是教我們自己去證實,而不是聽他說的,我們就全盤接受過來,這是佛法不許可的,是佛法不贊成的。所以佛法給我們講的每樁事情都必須要自己親證,拿現代的話來說,它是非常符合科學的標準與精神,這是一門非常圓滿的教育。因此我們曉得佛法是:「方便多門,不拘形式,經權互用,利物濟生」,叫一切眾生得到真實的利益。「一切妄情迷執」,迷惑、執著,這都不是佛法,這是我們學佛首先要明瞭的。

  其次要跟諸位介紹的,要認識這部經。經典實在就是佛教育的教科書,它的教科書非常豐富,中國翻譯的稱之為「大藏經」。「大藏經」在台灣流通得非常普遍,這麼多年我們不斷的印了很多次,也有許多不同的版本,在台灣可以很容易的見到,價錢也不高,換句話說,現在台灣同修幾乎每個人都有能力買一部「大藏經」。佛教教科書這樣的豐富,這必須在當中要有所選擇,就好像一所大學,我們要想讀書,先要考慮去選某個科系,選擇自己有興趣的,自己能力能夠接受的,這在佛法講「根性」,適合於自己的根性,適合於自己的生活環境,這樣修學起來就容易了,愈是自己修學便利,我們的成就就愈快速、愈圓滿,這是所謂選擇法門。

  但是佛法的修學在基本的方式上跟世間教育不相同,它的基本教育就是恢復我們的清淨心。實在講我們今天的心理被染污,精神被染污,思想見解被染污,這種染污非常的嚴重,俗話所說的「先入為主」,這是我們世間人講的「成見」,某人成見很深,這個事情總是很麻煩的,這就是佛門裡面講的染污。必須把這些染污統統洗刷乾淨,恢復到心地清淨,清淨心就生智慧,清淨心起作用就是智慧,染污的心起作用就是煩惱,所以我們今天煩惱很多,煩惱從哪來的?你的心不清淨,所以才有煩惱。

  佛首先教我們修「戒定慧」,「戒定慧」叫「三學」,一開頭就在這上下功夫,用這三種方法把我們的所有一切染污統統洗刷乾淨,恢復到自性的覺正淨,然後才能夠接受佛法的教學,這在佛教無論哪個宗派,幾乎都要遵守這個教學的方式。從前如此,現在的佛教我們很少看到,所以這一代的高僧大德很少見,學佛的成就不及過去,這就是把佛教教學基本的觀念與方法捨棄了。所以我們今天看到許多學佛的,無論是出家、在家的同修,他們的成就可以說只是佛教的常識、皮毛,真正對於佛教的內容實在講是很少涉及,那麼這是必須要從洗滌身心上下手,恢復自己的清淨心。

  今天要跟諸位介紹認識這部經,佛教的經典很多,對於經典的選擇尤其是重要,選擇得非常恰當,我們修學的進度就會快速,會得到相當圓滿的成績。今天我們選擇的是《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要解》是精要的解釋,是明朝末年蕅益大師的著作,這部註解可以說被佛教公認是《彌陀經》最好的一部註解。

  本經的經題,佛在經上跟我們說的,它的全文是:

  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這是釋迦牟尼佛給這部經所定的題目,這個題目長,意思很清楚、很明白。翻到中國來之後,這是鳩摩羅什大師所翻的,他把這個題目改了,改成「佛說阿彌陀經」,為什麼要改成這個題目?我們留著下次再說。先解釋本題的含義:

  稱讚。】

  能稱讚的是「一切諸佛」,可見得不是普通的人。一切諸佛,換句話說,在佛法修學已經證得了最高的學位,這不是普通人的稱讚,是佛法修學圓滿果位的人他們共同稱讚。稱讚的什麼?是「不可思議功德」,就是指這部經,這部經就是不可思議的功德。

  在這裡我們要知道什麼叫「功德」,不可以誤會,現在許多的世人把「功德」兩個字看為「好事」,我多做點好事就是功德了,甚至於在寺廟裡捐點錢也叫功德。寺廟裡通常擺一個油箱,大家放一點錢進去,叫「功德箱」,這都是很大的錯誤。「功」是講修行的功夫,「德」就是果報,所謂是「一分耕耘,一分收穫」,耕耘是功,收穫是德。為什麼一切諸佛讚歎這部經是不可思議功德?因為這部經修行的方法非常特殊,它的方法簡單、直捷、廣大、圓滿、快速、容易,這就是「執持名號」,名號就是「阿彌陀佛」,就用這句名號念到「一心不亂」,這是真正的覺悟。這句「南無阿彌陀佛」誰不會念?人人都能念,人人都會念,念這句佛號成就不可思議的功德,所以一切諸佛都讚歎。

  可是諸位聽了前面所說的修學的綱領、目標,這句佛號怎樣達到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我們首先要知道,一個人可以說是無始劫以來,這不是一生,多生多世我們都是迷惑顛倒、妄念紛飛。佛法修行的方法是如何把妄念斷掉,能把妄念斷掉,這叫真正的功夫。參禪是一種方法,持咒也是一種方法,止觀是一種方法,持戒也是一種方法,所以方法很多,八萬四千無量的方法,念佛也是許多方法裡面的一種。念佛的要領,就是我們起心動念,起心動念都是妄念、都是妄想、都是習氣,我們用這句佛號把所有一切妄念取而代之,換句話說,用一個念頭來斷一切的妄念,所以這個方法就很巧妙了。我們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妄念一起來,第一個念頭起來了,這是習氣,第二個念頭就換成「阿彌陀佛」,這叫做念佛,把我們的習氣統統換過來,古人所謂「生處成熟,熟處成生」,我們現在念這句阿彌陀佛很生疏,常常會忘掉,這妄念很熟,妄念常常起來,現在把它換一換,希望一動念頭都是阿彌陀佛,把所有一切妄念統統捨掉,這叫功夫。

  為什麼這個方法會被一切諸佛稱讚?如果這樣說法,只是把妄念斷掉,我們念「一、二、三、四」也可以,何必念這句「阿彌陀佛」?殊不知念「阿彌陀佛」還有一種特別的果報,那就是在西方極樂世界有一位老師,這個名號是他的德號,這是我們講西方極樂世界,這個世界確實存在。佛在經上給我們介紹得很詳細,只要念他的名號,將來一定可以生到他的國土。我們今天常說移民,我們可以移民到西方極樂世界,那個地方是非常理想的修學環境,所以到那個地方不是去享受的,是成就無上正等正覺。這在所有一切環境裡面是最理想的一個環境,因為在那個環境裡頭沒有任何的障礙,六根接觸的境界,眼所見的,耳所聽的,都是能夠幫助成就你的道業,也就是幫助你成熟,幫助你早一天得到無上正等正覺,所以它是一個理想的修學環境,而且很容易能夠到那邊去,這就是諸佛讚歎的原因,這是經上常講的「帶業往生,頓超圓證」。所以我們念這句「阿彌陀佛」,起心念佛這是覺悟,與覺正淨完全相應,將來的結果必定可以證得「無上菩提」,那就是「究竟覺」。

  所以這部經是一切諸佛所護念,十方世界所有一切諸佛護持,「護」就是講弘護,弘揚護持,這是講教化眾生。佛教化眾生第一本教科書,最重要的教科書,就是這部經。所謂「念」是講他自念,一切諸佛都依照這部經典的方法自己修學,所以他「圓證無上菩提」。自行化他是一不是二,這是一切諸佛之所護念,所以佛告訴我們這個題目叫做「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