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tbcollege logo
 
简体 正體
綱目模式
頻次搜索 
AND OR
 
03-002-0003 主講人 : 淨空老法師
             小字號    中字號    大字號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疏钞演义  (第三集)  1990/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3-002-0003

  请看第十七面第四行:

  「所言佛说观无量寿佛者,佛是所观胜境,举正报以收依果,述化主以包徒众,观虽十六,言佛便周,故云佛说观无量寿佛。」经题有通有别,所谓别题,就是於其他经不相同;通题,则是一切经相同的。下面这个「经」字就是通题,上面「佛说观无量寿佛」是别题。此地说「佛是所观胜境」,这个佛是指无量寿佛,境是境界,胜境就是最殊胜的境界,前面我们已经知道观佛的因由、观佛的功德。「正报」是佛身,我们观无量寿佛就包括无量寿佛的世界,他的生活环境。「化主」就是教主,也就是老师。提到老师,当然就包括了他的学生,极乐世界就像一座大学校一样,无量寿佛是校长,其余的都可以说是他的学生。观法虽然说了十六种,说佛就将十六种观法统统包括了,周是周全,全部都包括了。所以这个经的题目叫「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经者,训法,训常,由圣人金口,故云经也」,我们道场是长年不断的讲经,像这样的通题就可以省掉,就可以不必说了。

  我们再看下面的文。「此经义疏,人悕净报,故说听者多矣。」此经,义疏是智者大师做的这个注解,因为修行人都希望求生净土,这个注解是修净土非常重要的一部书,因此讲的人多,听的人也就多了。这个里面给我们细说西方世界的依正庄严,依报正报,因为要不细说,我们无从观想,必须要详细说明修行的方法。所以真正发愿,想在这一生当中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说实在话是不能不知道的。这几句是说明为什么要做注解。下面,「所禀宝云师首制记文,相沿至今,著述不绝,皆宗智者」,这句是讲师承,如果没有师承,则不能取信於人。中国、印度对於师承非常重视,你所学的,你是跟什么人所学的?这个很重要。不像现在,现在人不太重视师承,每个人自己都可以独成一家,在古人没有的。

  我们在《坛经》里面看到,你看《坛经》看到永嘉禅师。永嘉是个非常聪明的人,遇到玄策,玄策看出他是个人才,劝他要找一个高明的人给他印证,给他证明,给他证明的人就是老师。如果没有人证明,说自己学成的,玄策就讲了,在佛法里面说,威音王前可以,威音王之后,要没有师承都是天然外道。诸位想想,这就很严重了。所以,他就劝他到曹溪去亲近六祖,拜六祖为师,这就有了承传。永嘉实在是聪明,见到六祖几句话一谈,他就契入境界。得到祖师给他印证,他就准备离开,就准备走了。六祖大师说,你不要这么著急,留一晚上,明天再走好了。所以他在曹溪称为「一宿觉」,一宿是一个晚上他就开悟、就觉悟了,也证明了我们中国古人所说的,「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所以师承不一定是要跟老师多久,经过老师指点,自己真正觉悟,彻底觉悟,这就够了。

  这个注解所师承的是「宝云」,注解里面讲,宝云是四明所禀法师也。宝云是高丽国人,是韩国人,他在智者大师会下开悟的。他到我们中国来留学,悟了以后,他想回去,回到自己国家里面去弘法,以后是被我们这边的同修把他留住了。他说佛法没有种族界限的,也没有国家界限,哪里有缘就到哪里去弘,何必一定要回到你自己的国家!所以他就留下来了。宝云有两个弟子,这两个弟子在中国佛教史上都非常出名的,一个就是四明尊者,另一个是慈云遵式大师,这都是天台宗后来可以说是复兴天台主要的几位大法师。他的传记我们也把它省略掉。

  再看下面,「著述用意」,第十九面最后第一行。「岂有不知修心妙观,感四净土文义者耶。」他先从反面来说,岂有就是哪有的意思,哪有不晓得修心、不晓得修妙观,能够往生西方净土?西方是有四种净土,常寂光净土、实报庄严土、方便有余土、凡圣同居土,这句就概括了,四种净土都要修妙观。同样修妙观,为什么生的土不相同?是你妙观功夫有浅深不相同。所以不管修哪一种方法,功夫之浅深,在净宗经典里面讲的,功夫成片、事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这是大别的分。如果细分,每一种里面又有参差不齐,所以才有三辈九品。

  下面一段,「正示」,说明这个意思了。「良以悯物情深」,物是众生之通称,如果要是说人,就不能包括诸天,不能包括畜生、饿鬼、地狱。所以用物,就是把六道有情众生统统包括了。佛开这个法门,不但要度我们,也要度诸天,也要度三恶道,即使是地狱众生,他能够相信、能够依教奉行都能往生。可见这个法门确实是广大无边,不可思议。这是祖师大德们对於一切众生生起悲悯之心。「适时智巧,故多谈事相,少示观门,务在下凡,普沾缘种。」这就是说一般讲经说法,为了契机,众生根机劣,眼光短,贪图眼前的利益,还不想往生净土,那就给他结个法缘就好了,就不必深讲。这就是「多谈事相,少示观门」。把佛法介绍给别人,确实有善巧方便。先要叫众生生欢喜心,愿意听,愿意接受,不至於听了一次,下次就不来了,所以要用善巧方便来接引他们。等到他入门,稍稍有一点根基了,再给他说真话。你说先一开头就给他讲念佛往生不容易,他下次再也不来了。「这个法门没用,我念了一辈子不能成就,我还来干什么?」所以先要告诉他很容易,到他觉得很容易,学了几年之后,再告诉他,这个法门也不是你想像那么容易。这跟你讲真话。

  所以我们教人,你看教你受持经法,执持名号,先教你熟,这是第一步功夫。熟透了,再教你用这个方法去伏烦恼,也就是用这个方法把我们的妄想、分别、执著、忧虑统统伏住。能伏就决定往生,凡圣同居土。到达这种功夫的时候,告诉你,你为什么不要再进一步?进一步是事一心不乱,把烦恼断掉,功夫就更殊胜了。这就要讲观门。所以修学、修行是有次第的,这个法门虽是圆顿大法,它里面还是有次第。正如同《华严》所说的,「行布不碍圆融,圆融不碍行布」,行布就是次第。

  「方今嘉运,盛演圆乘,慕学之徒,皆欲得旨而修证矣」,这一段话这是说因缘成熟了,因缘不熟不能说,成熟了就可以说。嘉运这是好会,这是最殊胜的法会,圆乘是圆顿一乘。本经是《无量寿经》同类,《无量寿经》古德赞叹为圆中之圆,顿中之顿,大乘当中的大乘,圆教当中的圆教,赞叹到了极处,本经既然和它同类,当然也是圆顿一乘法。能够对这个法门羡慕,想修学,这不是普通的根器。正是蕅益大师在《要解》里面讲,是什么样的根器?是成佛机缘成熟,这个人这一生要成佛了,这个不得了!一切根器当中,成佛是第一,比成菩萨还要高。这个人这一生要作佛、要成佛了,才能感动诸佛菩萨来为我们说这个法门,所以称之为嘉运。

  注解里面有几句话说得很好。他说「圆顿初心」,圆顿是讲他的根性,确实是圆满顿超的这一类根性之人,这是菩萨根性。「喜闻圆义」,他听经、读经喜欢读圆教的大乘经典,他才能满足。「仰慕妙宗」,对这种微妙殊胜修学的方法非常羡慕。这个时节因缘成熟绝对不是偶然。我们从这些地方看,诸佛菩萨怜悯众生确实是无法想像的,比父母怜爱子女不晓得要超过多少倍,愈是在苦难的时候,愈容易见到。不是在苦难的时候,就是机缘不成熟,大家还懵懵懂懂,不想求上进,所以佛菩萨不来。当一个大劫难、苦难来的时候,人就会感觉到这人生人世非常痛苦,希望解脱、希望离开这个环境,这时候是机缘成熟,佛菩萨就来了。

  净宗在整个佛法里面是最殊胜的法门,说实在话,不但是释迦牟尼佛出现於世,一切诸佛出现於世,你要问他,你到这个世间来干什么的?度众生成佛道的。你用什么方法?没有一个不是用念佛方法,都是用这方法,所以这是第一法门。为什么说其他的,说那么多经典?那是他的善根没成熟,对於这个法门不能接受,这才讲其他的法门来培养他的根性,诱他回归到念佛法门来,这是如来的苦口婆心的设施。诸位如果深入经藏,你就能够看出来。中国人与佛法有很深的因缘,诸佛菩萨化身在中国非常之多,世界上其他国家地区则没听说过。这不是佛菩萨有偏心,佛菩萨没有偏心的,是哪个地方众生缘成熟了,他就来示现。因缘没有成熟,再慢慢等待。

  我们这个时代,在中国历史上,甚至於在整个世界历史上,是最痛苦的一个时期,过去没有像我们现在遭的这样大的劫难,所以佛菩萨出现在近代就很多。我们知道的,印光祖师是西方世界大势至菩萨再来的,这是我们晓得的。印祖对於蕅益大师《要解》的赞叹,他说即使是古佛再来给《弥陀经》做一个注解,也不能超过其上。蕅益大师是什么人,值得大势至菩萨这样赞叹?他要不是阿弥陀佛再来的,我相信决定是观音菩萨再来的。我们从这个赞叹能够推想到一点消息。在近代这是遭最大劫难,净宗最不容易被人接受,不但我们现代一代中国人不肯接受,外国是更不必说,所以出现了一个夏莲居居士。夏老居士是什么人再来的,没人晓得。我们从许多方面迹象来观察,这个人不是佛再来,也是等觉以上菩萨来的,绝对不是普通人。他出现在这个世间来干什么的?就是要把《无量寿经》重新整理,能够叫这个世界众生普遍欢喜接受,他来干这个的。也就是这一部经流通到中国,多少次的翻译都不太圆满,没有一个圆满的本子。这是佛菩萨再来的,不是普通人!

  我跟黄老居士说过两次,希望他把夏老师的传记写一写,我们给他流通。他老人家这次告诉我,他说不行,时候还没到。为什么?怕写出来人家毁谤。我在大陆上观察一下,确实是时节因缘没有成熟。但是夏老师这个会集本的经,在台湾这样的盛行,这也是我意想不到的事情。我们提倡这个经才三、四年,居然台湾现在从南到北读诵这部经的人这么多,演讲的人也多、印的人也多,真是希有难逢!这是时节因缘成熟,很不容易见到。所以,台湾这个地方是宝岛、是福地,诸佛菩萨护念,龙天加持,这个地方不会有灾难的。我们俗话所谓是有惊无险,不会有大劫难的。

  下面,「述钞所以」,说明他自己做这个注解的意义。「故竭鄙思,钞数千言」,这两句话是四明尊者的谦虚。尊者,说实在话是佛门的通家,通宗通教,为我们讲这个经还费什么心思,不费力的。他这里说故竭鄙思,钞数千言,这是客气话。「上顺妙宗,略消此疏」,就是随顺微妙修学的宗旨,来解释智者大师的疏。「适时之巧,非我所能」,这就更谦虚了。这个意思是讲,时节因缘凑巧,三宝加持,不是我自己的能力。这个话是谦辞,实在也是真话,我们今天能说能听,欢喜信受,都是过去善根现行,现在三宝加持,这是真的。

  下面是他真正的用意,「愿共有情,即心念佛,乃此钞所以作也」。他做这部《疏钞》留给当代、后世,用意就是这两句话。他自己在这部经里面真实的利益得到了,得到之后,希望我们大家统统都能得到。愿共有情,我与一切有情众生,即心念佛。注意!不是口念,不是教你即口念佛,是即心念佛。口里念佛,心里没有佛,没有用处的;心里有佛,口里不念还是有用处,还是管用的。所以要紧就在心,心才是妙宗,从心修叫从根本修。诸位要晓得,妄心里头没有佛,妄心里头有什么?妄心里头有魔。魔是什么?折磨!妄心好苦,你用妄心,受尽折磨;如果你用真心,清净自在。所以真心是佛,我们念佛的这个心是真心,起心念佛,这个心是真心。我起个心念菩萨、念罗汉,这个心不是真心,不是纯真。特别是在一切诸佛里面起心念阿弥陀佛,这是纯到了极处。为什么?因为阿弥陀佛是我们自己的本觉,是究竟圆满的大觉,这个心与佛完全相应,这种功德利益,是任何一个法门都没有办法相比的。

  念佛的同修很多,知道事实真相的人不多。如果你真正知道这个事实真相,你会很欢喜念佛,你会不间断的念佛。为什么?确实「一念相应一念佛」。当你念佛的时候,心是佛,口是佛,行是佛,三业已经契入如来果地上的境界,他能不念吗?所以「念念相应念念佛」,他不念别的,其他东西他都不要念。为什么?念佛,其他所有无量无边法门统统成就。《华严》上讲「一即是多,多即是一」,多是无量无边的法门,一就是阿弥陀佛,无量无边的法门统统归阿弥陀佛,所以无量即一。念一句阿弥陀佛,一切法门统统都圆满修学,念到一心不乱,所有一切法门都圆修圆证,一即无量。

  古德在世尊一代时教里面做个比较,他说一切经,一切经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大藏经》,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全部经典,比较一下,《华严》第一,这是中外高僧大德都承认的。《华严经》跟《无量寿经》比较一下,《无量寿经》第一。为什么?《华严》如果没有最后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华严》不圆满,归到极乐才圆满。《无量寿经》自始至终字字句句都讲极乐世界,是《华严经》的归宿,那当然《无量寿经》是第一。夏莲公所会集的经本分为四十八章,这四十八章哪一章第一?第六章第一,第六章是四十八愿,是阿弥陀佛自己说的。《无量寿经》是两尊佛说法,里面有些经文是阿弥陀佛自己说的。四十八愿第一。四十八愿还有四十八条,哪一条第一?这也是祖师大德们公认的,第十八愿第一。十八愿是什么?十念必生,就归到一个佛号。所以到最后你才晓得,原来阿弥陀佛是第一。

  那你要问,「阿弥陀佛」是什么意思?一部《无量寿经》就是解释阿弥陀佛的意思。一部《大方广佛华严经》就是《无量寿经》的注解,也就是阿弥陀佛详细说明。再说的详细一点那就是《大藏经》,全部《大藏经》讲什么?就是讲一个阿弥陀佛,你总搞清楚了!这个要没搞清楚的话,真的把阿弥陀佛看小了。所以古德重重较量,这是慢慢比到最后才发现山的最尖峰原来是阿弥陀佛,统摄无量无边法门。所以,能念所念都不可思议。

  四明《钞》里面,末后二十一面最后的一句。「凡有心者,皆当作佛,即心即佛,念佛念心,心佛本自不二,乃所以作此钞也」,四明尊者这几句话,可以说解释得非常透彻。智者大师作疏,目的是教我们「即心念佛」,心就是佛,佛就是心。这个心记住是真心,没有妄念的心。禅家修行的宗旨跟此地讲的没有两样,大珠和尚在《语录》里面一开头就告诉我们,善修的人从根本修。什么是根本?心是根本,所以从心地上下手,这叫从根本修。可是要用真心,不能用妄心,这才是真修行。所以禅宗修行的方法是参究,他不叫研究,我们今天常说,什么事情你好好去研究研究,禅家叫你去参究,不叫研究。为什么?研究用思考,思考是第六意识;参究不用思考,不用心意识。第六意识是分别,第七末那是执著,第八阿赖耶是落印象,这三个东西不要;换句话说,不分别、不执著、不落印象才叫做参究,参究用真心。世间人用分别心、用执著心,他会落印象,他用的是心意识,用的是妄心,不是真心。

  大乘佛法统统都要用真心,宗门用真心,教下也不例外。教下,你看马鸣菩萨在《大乘起信论》里面教给我们修学的原则。他教给我们,无论是读经、无论是听讲,「离言说相」,就是不分别,不用第六意识;「离名字相」,那就是不执著,不用第七识;「离心缘相」,就是不要起妄念,不要去胡思乱想。经里头意思也不要去想,决定不可以去研究,不用第八识。所以,教下也是离心意识才能大开圆解。净土宗你要不离心意识,用心意识去念,用妄心去念,行!还能往生。这就奇怪了,真不可思议,这跟其他法门不一样。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都是用八识念佛往生的;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土是离心意识念佛往生的,这就不一样了。所以,净宗还有个好处,不会用真心也能往生,这是诸佛菩萨之所以特别赞叹。正因为如此,它能够普度一切众生,上中下根性众生统统都得度。到了西方极乐世界,见到阿弥陀佛,再离心意识,那就方便多了、安全多了,为什么?不要再搞六道轮回,这是这个法门特别方便。

  序,到此地就结束了,介绍圆满。下面这就「入文」,就是《妙宗钞》的正文。正文一开端是天台家的五重玄义,天台讲经、注解都遵守这个原则,就是先用五个大纲介绍全经的大意,将全经大意介绍完毕再讲经文。所以,玄义这个部分非常重要。这种方式在佛法里面,实在讲佛法的注解有两种,就是论有两大类,一种叫宗经论,一种叫释经论。宗经论是根据经义来阐扬、来发挥,不是一句一句来解释经文的,玄义这个部分属於宗经论。到入文解释的时候,一句一句经文解释,那就是释经论。在我们佛经大论里面,《瑜伽师地论》是属於宗经论,他不是一句一句解释经文的。《大智度论》是释经论,他是一句经文一句一句解释的。天台家他把两个揉在一起,宗经论、释经论统统都有,玄义是属於宗经论的。

  「释经五义,名,体,宗,用,教相,云云」,云云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等等,就是他用这五个项目,就是五个科目来介绍全经的大意。我们把底下这个钞念一念。「钞云」,钞是四明尊者解释的,智者大师解释得很简单,「言云云者,令依诸部,明於通释五章之义」,这就是五个章体,把它分成五章来介绍全经的大意。「妙玄云」,妙是《妙法莲华经》,玄是玄义,《妙法莲华经玄义》就是解释《法华经》经题、辨体、明宗、论用、教相。智者大师讲了九十天,这是天台家有名的叫「九旬谈妙」,典故就从这里来的。它的分量,我们图书馆有,精装本这么厚,大概今天你们诸位同修拿到的《妙宗钞》这样厚,有三本。这三本是什么东西?是《法华经》的五重玄义,还没讲到经文。智者大师九十天所讲的记录下来的,这么厚的三本书,这是「妙玄」,天台三大部,这是一大部。

  第二大部就是讲经文,经文是《法华经文句》。所以前面这个两大部,前面的第一大部,「妙玄」是《法华经》的宗经论,「文句」是《法华经》的释经论,另外是天台宗的修行方法,《摩诃止观》。这三大部在从前学天台的一定要能背诵,不能背诵不能入天台的讲堂。天台讲堂听经,三大部都背得很熟,才有资格进它的讲堂听讲。所以从前学佛的水准比我们现在高很多。我们现在每个人都拿到经本,照著经本讲。以前的人没有经本,经书没有那么多,印刷术都不发达。尤其是像唐宋时代,印刷术还没有发明,书都是手写的,哪有那么多?大家都背熟了,讲经的人背得很熟,不用经本,听经的人也背得也很熟,也不用经本,都不用经本的。现在印刷术发达了,印刷很方便,每个人都可以得到经本,拿著经本来听,实在讲在真正功夫上不如古人。古人都背诵,都背的出来。好,我们休息几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