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tbcollege logo
 
简体 正體
綱目模式
頻次搜索 
AND OR
 
03-002-0004 主講人 : 淨空老法師
             小字號    中字號    大字號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疏钞演义  (第四集)  1990/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3-002-0004

  请掀开经本,看二十二面:

  在《钞》里面,我们看到天台宗的「七番共解」,这是他讲经的方式。七番就是七个小题目,每个小题目都很明显,一是标章,二是引证,三是生起,四是开合,五是料简,六是观心,七是会异。这七个小题,第一个「标章,令易忆持,起念心故」,目的就在此地,标是标示,章是章题。「引证,据佛语,起信心故。」标明章旨一定要有证据、要有根据,不是随便说的,一定是根据经典,我们才能生起信心。「生起,使不杂乱,起定心故。」「余三」,就是第四、第五、第七,四是开合,五是料简,七是会异,这个目的是「起慧心故」。「观心,即闻即行,起进心故」,就是精进心。这七个小科就是信、进、念、定、慧,就是这五种心。所以,他的结论上说,「故五心立,成五根,排五障成五力,乃至入三解脱,今疏从略,故注云云」。《疏》是在今天诸位那个大本子里就详细,这个地方这些细科都省掉了。可是我们要晓得,他的目的是培养我们信进念定慧五根,希望五根能增长成为五力,才能够消业障。这是说他的目标。

  我们看底下,这是解释,这是五重玄义的第一重。「第一释名者」,天台家一开头就给我们讲经题,「一切众经,皆有通别二名,通则经之一字,别则有七或单人、法、譬或复或具」。这就是题目里头把它归纳起来,一切经不外乎以人为经题,或者以法为经题,或者以比喻为经题,这叫三单。三复是一个经题里面有二个,或者是人法,或者是人喻,或者是法喻。第七种叫具足立题,人、法、喻统统都有。佛的经题目很多,不外乎这七个原则,所以叫七例立题,这也是属於佛学常识。

  在本经,底下就给我们介绍出来,在第二十四面。「今经从能说所说人以立名,即教别。」我们这部经,「佛说」是本师释迦牟尼佛说的,这是能说之人,「无量寿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也是人名,所以这个题目里面有能说之人、所说之人,它是从人来立题的,单人立题。正如同小本《阿弥陀经》一样,「佛说」是释迦牟尼佛,「阿弥陀」就是无量寿佛,这个题里面没有法,也没有比喻,单人立题。这是教别,这是别题,跟其他的经名称不相同。「同名为经,即教通。」像《金刚经》、《华严经》、《法华经》都称为经,经这个题目是通题,这就叫教通。「为行不同,从一至无量,即行别,会同常乐,即行通,理虽无名,将门名理,理随於门,四四十六,即名理别,门随於理,即名理通,此约一化,以明通别。」这些意思,如果对於天台教义没有涉及的话,都不太好懂,因为里面许多是天台宗的术语,初学的人很难体会到他是什么。

  这里面要跟诸位说明的就是「四四十六」,天台家把理事开为四门,四门就是空、有、亦空亦有、非空非有,开成这个四门。四教里面,藏、通、别、圆,藏教里面有四门,通教也有四门,别、圆亦复如是,四四十六。在理上讲就不同了,理不同是浅深不同,理有浅深不同,不是其他的不同,只是说浅深不同。佛四十九年所说一切法离不开这个原理,所以佛是依真俗二谛而说法。俗谛简单的讲,随顺我们的常识,随顺我们的常识,我们听起来很容易理解。真谛是如来他的境界,说出来往往我们就不容易懂,不容易体会。必须要心地清净到相当的程度,我们的障碍没有了,佛说的我们能体会,能够理解。

  因此,佛法诸位记住一个原则,它是从真如本性里面流露出来的。我们凡夫日常所用的心是用八识五十一心所,我们能够想像得到的、能够理解的都是在八识范围之内,没有办法体会到心性。因此,佛所讲的这些教理,我们就听不懂。真正学佛从哪里修?从定下手,不是从教下手,先修定。所以古时候,不管是在家出家,学佛五年学戒。五年学戒,不是学经律论里头的律藏,不是学那个戒律,是遵守老师的教诫。老师教你什么?教你把所有一切分别、执著、妄想放下。用什么方法,那不一定。禅宗教你参禅,教你静坐,坐的时候不要想善,也不要想恶,不思善、不思恶,把心定下来。如果你有问题去问老师,你问题才一提出来,老师香板就打下去了。为什么?叫你不要起妄念,你怎么又起妄念了!老师看到你常常不问,没有妄念时候,板子又打下去,为什么?无明!你不是妄想就是无明,妄想要打,无明也要打。所以禅宗这种教学法有时候看非常不合理,无缘无故就找碴打人,他就是要把你妄想打掉,也得把无明打掉。

  教下多半是用读诵,就跟我们中国从前的小学一样,叫你背书,不要讲解,背书。一天把这书背多少遍,像天台宗背《法华经》,《法华经》的分量相当多,一天念一遍,五年就念上千遍了。不要求解经义,这个念是把心念定下来,定下来之后,再听经就会开悟。你看《坛经》里面讲的法达禅师,法达是念《法华经》的,见到六祖,礼拜的时候头不叩在地上,六祖看出来了。礼拜头没叩到地上,傲慢!所以六祖就问他,你有什么值得傲慢的?现在讲值得骄傲,你有什么值得骄傲的?他很老实就说出来了,我念了三千部《法华经》。值得骄傲!念了三千部《法华经》。结果被六祖一问,《法华经》是念得不错念那么多,念的不懂,不解其义。他觉悟了,恭恭敬敬向六祖大师请教,六祖给他一点,他就通达,就开悟了。

  我们今天也看到六祖大师在《坛经》里面对法达的开示,我们为什么不开悟?他听到了几句话就开悟了,我们把那个话念上一百遍一千遍都开不了悟,问题在哪里?人家心清净那么多年,那是功夫,我们的心乱糟糟。所以,散乱心不可能开悟,散乱心不可能懂得佛所讲的意思。开经偈讲「愿解如来真实义」,必须心地清净,清净到一定的程度,就能够懂得佛经的意思。所以真正学佛,真正善知识,总是教你从减少烦恼,烦恼一天一天减少,从这个地方下手。

  现在学佛很难,很难遇到善知识。像我跟李老师,李老师给我三个条件就是古人的办法,他那个办法比古人已经放宽很多了。我拜他做老师,第一个条件就是从今之后只能听他一个人讲经,任何法师、大德、居士讲经一律不准听。这把想听经这个妄想堵塞、打断了,不可以听。第二个看书,我们总认识几个字,喜欢看书。不管看什么书,佛经也好,不是佛经也好,要经过他同意;他不同意的,一律不准看。把看书也堵死了,不准你看。第三个条件他说你从前所学的我不承认,一律作废,从今天起从头学起。我们听李老师讲东西,以前听别人讲的跟老师讲的不一样,有的时候想提来问问老师,我从前听的是怎样。你以前那个不作数,作废了,连话都没得说的。还算不错,他也有期限,五年,这个五年说实在的话,就是希望你心稍为静一静。这个方法实在讲就是共产党的洗脑的方法,把你头脑里面乱七八糟的东西先把它洗干净,然后再来接受佛法。这叫五年学戒,你才会得一点受用。心不清净,遇到再好的老师,佛菩萨亲自给你说法都枉然,不是一个法器,没有能力接受。什么是能力?清净心就是能力。

  这一段我们就简单介绍到此地,再看下面一段,二十六面第一行。前面是从「一化」上讲起,释迦牟尼佛教化众生所谓一代时教讲起,这里是从这部经讲起,「更约一题」,从经题上讲起。「佛说」就是教,「观」就是行,就是修行的方法,「无量寿佛即是理,教行理足」,足是具足,「任运有通别意」,任运是自自然然,它也有通意,也有别意。这是在一个体里面我们看到有教、有行、有理,理是理论的依据。「更就一字说者,释论云,所行如所说,说即是教,如即是理,行即是行。」经题里面这个「说」字,含义也非常之广,通常我们在一般经论里面所看到很浅显的解释,说是悦所怀也。佛看到众生机缘成熟,他是以度众生为本怀,现在众生得度机缘成熟了,当然要把离苦得乐、转凡成圣的方法教给众生。所以说欢欢喜喜的来为众生说法。这个地方是从理上讲,前面的那种讲法是从事上讲。

  「所行如所说」,解行完全一致,如果佛所讲的跟他自己所行的不一样,那就不相应了。从这句话我们就知道,佛在这个经里面劝我们念佛,他念不念佛?所行如所说,佛当然念佛,佛要不念佛,怎么能劝我们念佛?确实你看黄念祖居士《无量寿经》注解里面引经据典,不但释迦牟尼佛是念佛成佛,一切诸佛如来没有一个不是念佛成佛。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十地菩萨始终不离念佛」,十地是从初地到等觉。由此可知,成佛之道唯独念佛,这是所行如所说。说就是教,如就是理,如是不二的意思,完全一致,就是心行是一,心就是行,行就是心。我们今天修学净宗法门,提倡《无量寿经》,《无量寿经》是个圆满的教义,是净宗最明实的依据,可以说是净土概论,无论性相、事理、因果统统都说到。所以劝大家依这部经,把这部经里面所说的理论、方法、境界完全做到,把它变成我们自己的思想、见解、言语、行为。我们跟佛同心同愿,同德同行,那哪有不往生的道理?决定往生。所以,受持经典、佛号目的是在此地。

  下面一段说,「佛即法身,观即般若,无量寿即解脱」,这是配三德来说,法身、般若、解脱。诸位要知道,这个配法实在讲是活活泼泼的,怎么配都是圆融的,都讲得通。你说佛是般若,观是解脱,无量寿是法身,也讲得通,为什么?一而三,三而一,一法里面就具足一切法,一切法就是一法。所以大家不要死在句子里面,那就错了,怎么配都有理。底下讲「即一达三,即三达一,一中解无量,无量中解一」,一个字义理无穷,何况这一部经,何况那一大藏教!末后他讲,「若不如上解者,安获无限功德耶」,这就是古人讲的,一个人能够听到一部经的经题,所得的功德就不可思议了。这个话是真的,也未必是真的。怎么说是真的?你真正通达义理,一即无量,无量即一,这是真的,一个经题里面无量无边的功德;如果你不晓得,不晓得得不到利益。由此可知,你明不明理?不明理得不到功德。

  你说我们念阿弥陀佛,我们对於阿弥陀佛理、事都通达明了,一念相应一念佛。如果对於这阿弥陀佛事、理都不明了,把这句佛号当做歌在那里唱。现在我听什么「五会念佛」,唱歌!唱得满好听的,什么意思?不晓得。这个没用处,这个只能说种一点善根,口善!李老师常讲比骂人好一点,所得到的利益就是这一点。一定要知道名号具足的功德,你念起来才相应。这一句阿弥陀佛,圆满具足一切性德、修德,所以佛号功德就不可思议了。说老实话,三经都主张持名,《十六观经》前面十五不是持名,末后一著是持名。你不要看到末后是给下根人说的,下根是什么?病最重的。病最重的人,这个药一下去他病就好了,那病轻的还有什么话说,就更容易好了。

  佛法里面排列的顺序是有很深用意的,跟我们中国世间法相似,最好的摆在最后,像唱戏一样,最好的那出戏摆到最后叫压轴戏。持名念佛放在最后,就是压轴戏。我们看《楞严经》,《楞严经》二十五圆通,二十五位菩萨修学的法门,按照秩序排列的是普通的,不按照顺序排到最后的,最后是最殊胜的。「观音菩萨耳根圆通章」第一殊胜,观音菩萨要按照顺序排列,他应该排在第二位。六根,他是属於耳根圆通,第一个是眼根,第二个是耳根,六根、六尘、六识、七大,按这个顺序摆的,他没有按顺序,把他提出来摆在最后。

  这二十五章里面,特别法门不是他一个,是两个,「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也是特别的。如果按照顺序,大势至是根大,他在七大的顺序是地、水、火、风、空、见、识,他是属於见,应该摆在识的前面。识是弥勒菩萨,学唯识的,弥勒菩萨是识大,他应该在弥勒菩萨前面,结果你就看看《楞严经》,他在弥勒菩萨后面。所以这个排列的顺序,二十五个法门里头两个特别法门,不是一个特别法门。这样说起来,为什么不把「念佛圆通章」排到最后,而把「耳根圆通章」排在最后?这个里面用意很深,念佛圆通是契合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之机,这个太大了。耳根圆通章只适合我们地球上的人,因为在地球上说法,适合你们的程度,把这个特别拿到你们这来。如果不在这个地方说法,观音菩萨还是按照顺序排到第二位去,不会拿到最后。但是大势至菩萨拿到最后那是决定的,不受任何影响。这个读《楞严经》要留意,顺序一不对,意思就不一样了。

  所以,夏莲居居士在《净修捷要》里面讲「净宗初祖大势至菩萨」,我看到这句话我也吃了一惊。想一想没错,他讲得很正确,我以前没想到。尽虚空遍法界,提倡净宗专修、专学念佛法门的是大势至菩萨,所以大势至菩萨是尽虚空遍法界净宗的初祖。从他这个我们又联想到,娑婆世界是普贤菩萨是净土宗的初祖。释迦牟尼佛示现成佛,第一部讲的是《华严经》,华严会上提倡念佛法门是普贤菩萨,所以普贤菩萨是娑婆世界的初祖。在我们中国,是慧远大师最初提倡的,远公大师是我们中国初祖。以后提到净宗初祖,要问是哪一个初祖?三个都是初祖,教化的范围大大的不相同,这是我们要知道的。

  再看下面,大师以天台「六即」来解释这个佛字。「初释佛者」,这要把经题一个字一个字的来介绍了,先解释佛。「佛是觉义」,佛这个字是梵语音译过来的,意思是觉,觉而不迷,「有六种即」,「即」拿现在的话来讲「就是」。「涅盘经云,一切众生即是佛」,《华严经》上也说一切众生本来成佛,《圆觉经》上也有这个话,一切众生本来成佛。这是从真如本性上说的,为什么?一切众生都有真性,从真性上讲,众生跟佛没有差别,完全相同,所以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有情众生叫佛性,无情的众生叫法性,植物、矿物它有性,性就是本体,就是它的体性。法性跟佛性是一个性,不是两个性,所以《华严经》上讲,「情与无情,同圆种智」。我们有情这个身心是真如本性变现出来的,无情的土木、石块也是真如本性变现出来的,追究它的本体是一个。这桩事情唯识学家讲得很清楚。

  本性一念无明起来之后就有三细相,业相、转相、境界相。「业相」就是妄动,业就是动,这一动,本性的德用就失掉,一动就变成八识。所以,真心这一动就变成了妄心。如何恢复真心?你要学著不动心,真心就恢复了。佛在《金刚经》上教给须菩提尊者,「不取於相,如如不动」,这就对了,你的真性就起作用;不取於相是外不著相,如如不动是内不动心。达摩传到中国来的禅,六祖大师把它发扬光大,就是《金刚经》上这两句话,「外不著相,内不动心」。外面取相,里面动心,这就是凡夫。

  所以从体性上去观察,「一切众生皆如也」。大师《疏》里面说,他都是引经上讲的,一切众生皆如是《维摩经》上说的,《宝箧经》里面说「佛界众生界,一界无别界」。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自性变现之物,就好像你晚上睡觉作梦,梦到佛菩萨也是你自性变现出来的,梦到饿鬼、地狱也是你自性变现出来的。全梦即心,全心即梦,好梦也是这个心,恶梦还是这个心,恶梦、好梦统统是一个心,一心无二心。因此,那个好、恶就没有了,达到真正平等。所以十法界依正庄严,见性的人看是平等法界,是一真法界,为什么?完全是真实的,没有一样是假的。

  这个境界,诸位要细细去想想,你要是得到这个意思,受用无穷!对於你修行有很大的帮助,帮助你断烦恼,帮助你远离一切分别、执著。众生之所以为众生,吃亏就在分别执著。佛法没有别的,破执著,人、我执破掉了,证阿罗汉果,法执破掉了就成佛。二障实在讲就是二种执著,我执、法执,这个亏吃大了,对於宇宙人生的真相,永远没有办法了解。愈是真的愈不能了解,愈是真的乍听起来还愈不能接受,这就是无始劫以来,分别执著已经变成习惯,这个习惯一下打不掉。正因为我们一下打不掉,所以佛才讲方便法。方便法随著你的执著所执著,随著你的分别所分别,你能够听的懂,你可以接受的了,慢慢逐渐再诱导你往真实法里面去接近。

  下面一段有几句话很重要,但是这个理有相当的深度。在二十九面第四行。「此是圆智」,圆满的智慧,这是说「一切众生即是佛」这是圆满的智慧,这是佛的境界。「圆觉诸法」是圆满的觉悟一切法,一切法包括世间法、出世间法,包括十法界,包括有情法、无情法,统统包括在其中,圆满觉悟诸法,「遍一切处,无不明了」。圆觉是什么?圆觉是你心,你心本来圆满觉悟。很可惜,你现在这个心迷了,迷了你不觉。怎么迷的?就是佛讲的妄想、执著,这就迷了。妄想是染污,就是无明,什么都不知道。执著是烦恼,你们诸位想想,所有一切烦恼、一切是非、一切人我统是执著上生的,你不执著,哪来的烦恼?所以烦恼障的根就是执著,无明的根就是妄想。

  佛在楞严会上,富楼那尊者向释迦牟尼佛请教,无明是怎么来的?无明是几时有的?佛答覆他,那个答覆的话答覆得太好了。佛说「知见立知,是无明本」,知见立知就是无明。知见是什么?是你本有的知见,就是此地讲的圆觉,本来你是圆满觉悟的,你要在圆满觉悟里头再加上一个知见,坏了,这一加就变成无明。这个话答覆得简单、明了,一语道破,不是真正大学问真正通达说不出来。我们本来是一切法都明了的,很可惜现在这个心染污,现在这个心起伏动荡不定,就像波涛一样,在那里动,不能够静下来。所以佛法的修学,无论是大乘小乘,不管什么宗派,不管什么法门,修什么东西?修定,把你心里面的染污去掉,把你心的动荡安定下来。

  所以我们供佛,其他的可以不要供,一定要供一杯水。水表什么?表心,我的心要像水那样的清净,要像水那样的不动,水是平的,这个心才能把一切宇宙万法照得清清楚楚,心遍一切处,无不明了。过去现在未来,此界他方,尽虚空遍法界,统统清楚,为什么?都在心,照得清清楚楚。这个心一起波浪,一染污,什么都不知道了,摆在眼前的都没有能力觉察到,这真可怜!所以学佛就是学一个不动心,就是学一个不受染污,这就叫功夫,这叫本事。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不取相就是不受染污,不动心,心就定下来了,不起波浪,我们就成就了。千经万论都是讲这么一个原则。

  你真正要是通达明了了,底下说「虽五无间」,五无间是地狱,你观察无间地狱「皆解脱相,昏迷倒惑,其理存焉」。你看众生迷惑颠倒,佛眼睛里看他,他佛性不颠倒。他佛性在不在?在。他佛性起不起作用?起作用。他起作用里面,他在作用里面加上一点点,错就错在那里。譬如说我们的眼睛见外面的色相,它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偏偏要戴一个黑眼镜,黑眼镜一戴,看到外面统统都是黑的。戴个蓝眼镜,看到外面都是蓝的,外面是不是蓝的?不是蓝的,眼镜是蓝的。我们今天统统戴上了有色眼镜,用不用眼睛?还用眼睛,用眼睛多一个眼镜。佛叫你把这个东西拿去,本来面目就恢复了。那个眼镜是什么?眼镜就是妄想执著,妄想执著这两副眼镜套在眼睛上,把外面的相都看错了。虽然都看错,佛说你还是用你的眼睛见,不是眼镜见,还是眼睛见,不过是你眼睛上有个障碍而已。那个障碍又不是真的,又不是本来有的,是你挂上去的,拿掉就没有了。马鸣菩萨《起信论》上说,「本觉本有,不觉本无」,不觉就是那个有色眼镜,本来没有。所以,佛看众生都是佛,佛并不以为你戴上几副眼镜就不叫你是佛,还是佛。佛眼睛看得没错,实在讲是错在我们自己。「斯理灼然,世间常住,有佛不能益,无佛不能损,得之不为高,失之不为下,故言众生即是佛,理佛也。」所以,从理体上讲,从本性上讲,一切众生都是佛。一切众生本来成佛,是从这个角度上去观察的,从本体上观察的。

  这一段是我们凡夫学佛成佛的最重要的依据,我们信心就从这个理论上建立。为什么?我本来是佛,我怎么不成佛?本来是佛,我现在又想学佛,那当然能成佛。如果本来不是佛,现在要想学佛,未必能成就,那不一定能成就。本来是佛,现在又学佛,决定成佛。所以修行的信心,清净信心,坚固的信心,是从这个地方建立的。「六即佛」,第一个是理论,后面五种是修行,从名字、观行、分证到究竟,那都讲的修行次第,属於修德,前面这一条是性德。这一点我们要把它搞清楚。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