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tbcollege logo
 
简体 正體
綱目模式
頻次搜索 
AND OR
 
03-002-0008 主講人 : 淨空老法師
             小字號    中字號    大字號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疏钞演义  (第八集)  1990/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3-002-0008

  请看四十三面第五行:

  「观者观也,有次第三观,一心三观。」这是解释经题第三个字,这个字是修行的纲领,大乘佛法离不开这个原则,在禅家里面讲观照、照住、照见,功夫也是三个层次。我们读《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那是修行最高的一个层次。最低的层次是观照,我们这里从这个地方谈起。这三个层次各宗名称不一样,境界是相同的。禅宗里面照见相当於我们净土宗理一心不乱;它讲的照住,相当於我们事一心不乱;它说的观照,相当於我们讲的功夫成片。由此可知,净宗里面说的名词不一样,境界是相同的,这是应当晓得。佛门常说「法门平等,无有高下」,我们功夫境界都相同,只是用的方法、手段不一样。净宗这种方法、手段比起其他宗,确实要容易的多、要稳当的多,这是净宗的好处。

  我们看大师《疏》里面给我们说明这两种三观,请看四十四面,顶行。「从假入空观,亦名二谛观,从空入假观,亦名平等观,二空观为方便,得入中道第一义谛观,心心寂灭,自然流入萨婆若海,此名出璎珞经。」大师给我们所讲的都有经典依据,不是随便说的。二谛就是真谛、俗谛,三观就是空观、假观、中观,这是天台大师建立的。细说在下面,我们他的解释,在四十四面倒数第二行。「今释其意」,解释这个名词的涵义,「假是虚妄,俗谛也,空是审实,真谛也」。审就是审查,审查他是真的,是实在的,空是实在的,假是虚妄的。什么是空,什么是假?在此地要简单跟诸位说一说。假是讲相,空是讲性,相为什么是假的?相是因缘生法,换句话说,有生有灭,凡是有生灭的统统是假的,就不是真的。我们这个身体,包括所有的动物,身体里面的细胞新陈代谢,刹那刹那在生灭,不只生老病死。所以在佛法的观察,这是假的,不是真的。真的东西,真的是不生不灭,那就是真的。所以身是假的,心也是假的,一个念头起一个念头灭,这个心是什么心?生灭心。生灭心就是八识五十一心所,我们叫它作妄心、不是真心,妄心。真心不生不灭,真身,真身是法身,也是不生不灭。

  我们仔细去想一想,观察观察,这个世间所有一切法,哪一样东西是不生不灭的?一样都找不到。地球有成住坏空,还是个生灭法。太阳有光度消失的一天,整个大宇宙还是个生灭法,没有一样是不生不灭的。所以佛法把一切法归纳起来,归纳到最简单、最容易教初学的,就是归纳成一百法,一百法就是世出世间一切法,归纳成一百法比较容易讲解。这一百法里面,前面九十四法都是生灭法,都是假的,都不是真的。九十四法包括八识,八识是心,是心法。五十一个是心所法,就是心理的作用。色法讲的是物质,六根、六尘,六根里面,意根是心法,是末那识。所以六根里面有五根是属於色法,六尘是色法,六加五色法是十一类,这十一类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物质。

  还有一种叫心不相应行法,它不是心法,也不是心所法,也不是色法,但是从这三种法里面虚妄产生的。这个东西现在人叫它作什么?实在讲是妄想,现代的术语叫它做一种概念。有没有事实?没有事实,但是有这么一桩事情,并无事实,这就是心不相应行法。这些法全是假的,全不是真的,实在讲不相应行法是个错误的观念,错觉。真实法有六个,叫六个无为法。六个无为法前面五个叫相似无为,不是真的无为。为什么叫它做无为?因为它没有生灭,譬如虚空,虚空没看到它生灭,所以虚空是个无为法。它不是真的无为法,为什么不是真的无为法?你要是真的证果了,虚空也不可得。可见得虚空在你没有真正开悟证果之前它有,永远是这个样子,真正证果之后就不一样了。你看永嘉大师《证道歌》上所讲的,「觉后空空无大千」,觉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大千世界也没有了。所以像时空,是我们从错觉上产生的一个概念,它并不是真实的。

  一切有为法是假的,这个要认识,真正认识之后,好处就太大了,为什么?你就不生烦恼了,假的,你就不会当真了。凡夫把假的当作真的,这里面起分别执著,一切斗争、烦恼都从这里起来的,造业受报。你要晓得这是假的,你就不会执著,也不会去争执,你才能够万缘放下。什么是真的?性是真的,空是讲性。空不当什么都没有讲,它有。有,为什么说空?眼睛看不见,耳朵也听不见,手也摸不到,但它确实有,只好用空来代表。譬如我们现在常识里面所晓得的电,电存不存在?存在,在哪里?我们这个房间里统统都有。你要不相信,你拿个电晶体收音机放在里面,你一拨开它就响了,可见得电在。我们眼睛看不见,耳朵也听不见,手也摸不到,但它在,只好说它是空。所以空不当作「无」讲。

  《心经》上告诉我们,「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是假色,色就是此地讲的假,空就是此地讲的真。空是空性,假从哪里来的?是从空变现出来的,是从空性变现出的假相。因为它的本性是空的,虽然变现出假相,这个假相「当体即空,了不可得」,这是真相,这是真的。智者大师在这里告诉我们,「今欲去俗归真」,学佛的人目标是要舍俗谛,也就是舍假相去证得真性。不仅是禅宗要明心见性,任何一宗、任何一个法门它最后的目标统统是明心见性。我们念佛人见不了性,叫带业往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还是明心见性,没有例外的。「故言从假入空观,假是入空之诠,先须观假。」假在佛门里就叫做佛事,佛事是依假而建立的,因为真是没有形象,没有迹象,不能建立。佛示现的身相、示现道场、示现的讲经说法,这都是事相,就是所谓藉假修真,你必须要在这些假相里面去悟真性,这就对了。如果你执著这个假相就错了,假相不能执著,要在假相里面去悟真性;换句话说,在生灭法里面去悟不生不灭的佛性,也就是自性,悟这个不生不灭的自性,那就正确了。所以,天台修行的方法就从这里下手,先须观假。

  「知假虚妄,而得会真。」知就是智慧,就是观,观是慧,不是感情,不是分别执著。要用分别执著,用第六意识去研究,就不叫观。他用观,他不用研究,就是教给你决定不落在意识范围当中。要用智慧去观察,用清净心去照见,这样才能晓得宇宙人生的真相。真相是什么?「相假性真」,这是真相,相有千差万别,性是一个。能够契会这个事实真相,他的想法、他的看法(看法就是见解)、他的做法自然跟佛就一样,所谓是大慈大悲普度众生,自然就做到。为什么?情与无情原来是跟自己同一体。这种慈悲心的流露叫「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无缘是没有条件的,这就是本性里面的功德才能够显露。「故言二谛观,此观若成,即证一切智也。」这个观要修成了,宇宙万有的本体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哲学家里面所讲的本体论真正找到了。小乘阿罗汉、辟支佛他们都是入这个境界。

  再看第二段「释假观」。「从空入假观者,若住於空,与二乘何异,不成佛法,不益众生,是故观空,不住於空,而入於假。」前面是空观,空观成就,知道万法一如,万法一体,於一切法不生执著,只入这个境界。假如住在这个境界里面,这就是小乘,菩萨修观要住在这个境界里面,跟小乘没有两样,就是我们一般讲「入偏真涅盘」。偏是偏在一边,哪一边?空,偏到空里面去,他住在空里面去了。住在空里面,对众生没有利益,他不度众生,所以他也不成佛法,佛法是觉悟之法,偏在一边哪里叫觉?佛法对小乘人勉强说他一个正觉,他比我们一般众生是看到一些真理,但是他只叫正觉,不能叫正等正觉,等是等於佛,他不等於佛。佛怎么样?佛知道空,不住空;他住空。佛大慈大悲,利益一切众生;他不利益众生。所以,他不益众生,不成佛法。诸佛如来对於小乘人不赞叹、不鼓励,而鼓励这些人回小向大,从空入假。证得空了,从空里头回过头来,再回到世间;不舍弃这些假相,利用这些假相去帮助无量无边还在执著假相的那些众生,帮助他们觉悟,这叫普度众生。在事实上来讲,一个是本体、性体,一个就是现象,现象是假有,性体是真空。

  一切众生,不是迷在这一边,就是迷在那一边。六道凡夫迷在假相上,认为假相是真有,那个心都住在假相上,住在假相上就搞六道轮回,六道轮回是假相。小乘阿罗汉、辟支佛这些人知道这个假的,不要了,不要怎么样?住到空那边去,住到空性那边去了。空性那里什么也没有,什么作用也没有,那叫自了汉。虽住到空性这边,对於空性的究竟能不能体会?还是不能,所以叫做偏真涅盘。佛与大菩萨们,他们很高明,他们两边都不住,也不执著空,亦不执著有,空有两边都不住,这不得已给他起一个名词,叫中道。不偏不倚,这才真正得空假的大用,空有空的作用,假有假的作用,才能把空假,就是体相的德用,发挥到最高处。这就是我们讲的享受、幸福、自在,他圆圆满满统统得到;偏在一边都得不到。

  我们读下面的文,「是故观空,不住於空,而入於假,知病识药,应病授药,令得服行」,这个三句话非常不容易。知病识药是慧,晓得自己的毛病,晓得众生的毛病,知道用什么方法来对治,这是智慧。什么方法能治自己的病,什么方法能治众生的病,这个叫知病识药。我们的病,释迦牟尼佛在德号上就已经显露无遗。第一个毛病是一点慈悲心都没有,自私自利,这是我们的病根。第二个是胡思乱想。所以释迦牟尼佛用的名号,「释迦」翻成中国意思是仁慈的意思。那是一味药,对什么?对我们没有慈悲心这个病的,治这个病的。「牟尼」翻成中国字是寂灭,就是清净的意思,对治我们胡思乱想的病。佛菩萨没有名号,名号是因众生的病而建立的,他的名号就是药,你念这个名号就等於吃药一样,就会把病治好。但是你要知道这个名号的德用,念释迦牟尼佛就要把自己的慈悲心、清净心念出来,我们的病就治好了。如果不晓得他的作用,天天念南无释迦牟尼佛还是没有用,还是一样胡思乱想,还是一样自私自利,那就没用处。所以一切诸佛菩萨名号,都是对治众生毛病的药方。

  应病授药,这就要观机了,观察每个人根机不相同,我们要用什么方法来对治,四悉檀里面「对治悉檀」。我们知道自己的毛病,也晓得很多的佛法,但是这些佛法学了这么多年都没用处。我们的病没有轻,烦恼没有减少,智慧没有增长,还是糊里糊涂,是非、善恶、邪正都搞不清楚。这就是这么多的方法,这个药方我们吃了不见效,这个问题非常严重。细审古德的教诫,想想还是他们讲的有道理,我们自己所想的错了。古人教给我们修行,从福慧下手,修福怎么修?为大众作务。佛法里头作务,就是为大众服劳役,给大家工作。你想六祖在黄梅八个月,在碓房里面舂米破柴,这是修福。替常住、替大家做工,不辞辛苦,修福。同时修慧,慧是什么慧?慧是根本智,根本智是无知,般若无知。无知是根本智,就是把你所有一切的想法、看法统统放下,恢复到心地清净。六祖说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那是根本智,恢复到清净心。这个不管是在家出家,不管是修学哪个宗派、法门,都应当从这里下手。

  净宗,佛很慈悲,特别给我们说明,说三福,三福就是修行的基础。三福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总共十一句是建立在孝亲尊师的基础上;换句话说,从哪里学起?从孝亲尊师学起。孝亲尊师做不到,慈心跟十善业也没有,不可能有。因为慈心、修十善业是建立在孝亲尊师的基础上,你怎么会成就?不孝顺父母,不听从师长的教诫,不可能有成就。不过师道在从前是有,现在很难,现在到哪里找老师?找不到老师。老师也找不到学生,学生不听话,不听话就不能算是学生。学生对老师是百分之百的服从,那叫学生;不听老师话的,这个不能算是学生。所以,现在师道没有了,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悲哀。师道没有了,孝道也没有了。因为在从前的教学,教你尊师、听老师的教诫是父母的责任,父母教你尊师重道,老师教你孝顺父母,两个互相教的。父母总不能说「你是我的儿子,你应该要孝顺我」,儿子说「我为什么要孝顺你?」这话说不出来的。老师也不能说「我是你的老师,你要尊重我」,这也说不出来。所以都要第三者教。现在父母也不教你尊师重道,老师也不教你孝顺父母,整个基础都完了,毁掉了。这是这一代人真正悲哀之处,换句话说,这是病根!

  病根找到了,这才晓得应病,来怎么救他?我们做第三者,我们劝他孝顺父母,劝他尊师重道,你跟哪个老师学,你就要听这个老师的话。你在一生当中,至少你跟一个老师不能少过五年,实在讲最低限度应该是十年。十年跟一个老师会有成就,听一个老师的教导。你听两个人的教导,他就有两个意见,两条路。你亲近三个老师就是三叉路口,亲近四个老师就是十字街头,不晓得学什么好!这个老师说这个方法好,那个老师说那个方法好,搞的你自己无所适从,没有法子修。所以,跟一个老师是走一条路。为什么我们亲近善知识,善知识一定教他,你只可以听我的,除我之外任何人不能听?就是给你一条路走。你再听别人讲的,那就两条路。不但两条路,别人讲的恐怕跟老师讲的不一样,你回来还跟老师抬杠,「老师,你这么说,人家那么说」,还跟老师两个吵吵闹闹的,那成什么话?

  所以自古以来,你看看《高僧传》、《居士传》,人家学佛,或者是学世间法,就是跟一个老师。学一家之言,这叫师承!这就是应病授药,把这个方法告诉他。告诉他之后,底下说「令得服行」,要鼓励他认真照做,他才能够得到效果,才能成就。「故名从空入假观,而言平等者,望前称平等,前破假用空,今破空用假,破用既均,故言平等观,此观成时,证道种智。」道种智是大乘菩萨所证的。这一段里面最重要的就是「知病识药,应病授药,令得服行」,这三句非常重要。四明尊者在注解里头也有详细的说明,诸位看看就知道了。

  我们再看底下一段,第四十六面,看「释中观」。「二空为方便者,初观空生死,次观空涅盘」,这就是这两种观的不思议的功德利益。初观观假,能了生死,知道生死了不可得。次观空,原来涅盘也了不可得。涅盘是从生死建立的,没有生死哪来的涅盘?它两个是相对建立的,没有这一边,那一边也就没有了。这就是说明,佛与菩萨为什么不住生死,不住涅盘,两边都没有!「此之二空,为双遮之方便」,可见得这是方便门,「此之二用,为双照之方便」。双遮是两边都离开,生死涅盘两边都不住;双照是生死涅盘两边都用,我同时都用。那就是像佛在经上说,「度无量无边众生」,这是用假;「而实无众生得度者」,这是用空。他两边都用,这才成就圆满不可思议的功德,这是双照之方便。「心心归趣入萨婆若海」,萨婆若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就是一切种智,如来果德圆满的智慧,把它比做大海,海是形容深广。「双照二谛也,此观成时,证一切种智,是为次第三观也」,这是佛果地上所证的。这是讲的空观。

  注解里面有几句话,我们把它念一念,在四十七面第一行,我们从当中看起。「中道之观,谛观不二」,谛是谛实,认真的修学,「惑智一如」,惑是无明、烦恼,智是般若智慧。相不一样,烦恼跟菩提相不一样,愚痴跟聪明的相不一样,体是相同的。体既然相同,实际上是一个,一个是觉,一个是迷。实在讲,觉迷也了不可得。这个意思愈讲愈深,愈讲愈玄,不太好懂,但这是事实真相。「三观圆融,是无作行,故得自然入萨婆若,此观之果,名一切种智,位在初地。」别教的初地,圆教的初住,从这个位次以后,他的修行大乘佛法里面讲「无功用道」,为什么?他完全不用心意识,离开一切分别执著,起心动念都没有了。往后四十一品无明是自自然然断,不能起心动念,起心动念就是烦恼。所以,这个位次是念不退,圆教初住以上的地位。

  以上讲的是「次第三观」。后面一种这是根性非常利的人,不要次第,一心就三观,这个成就快速。「一心三观,斯乃称性而观,绝待而照,盖一切法,无非三德,如△字三点。」这是印度梵文的一个字母,这个字母写法就是三点,它的发音念ㄧ,就是梵文四十二个字母里头的一个。「三不孤立,一一圆具,举一即三,乃以三德而为三谛」,我们只看这几句。为什么有一心三观?一心三观从什么样理论建立的?实在讲,自性是圆融的,自性里面没有界限。我们把它分成层次,那是因为我们迷得太深了,是从迷而分的。从自性里面讲,哪有阶级可循?这是一心三观理论的依据。所以,一心三观就是称性起修,全修是性,这里给我们解释的是称性而观。

  「绝待而照」,绝待是对「相对」的。我们凡夫迷久了,习气太深,起心动念都落在相对上。爱因斯坦讲的相对论,我们生活在相对的空间里,相对的世界里,只要起个念头必定对面有一个。我们想个大,大对面有个小;想个长,长对面有个短;想个我,对面有个人,总是相对的。绝待就离开相对,离开相对不得已勉强叫个一心。实在讲,一,一的对面有多,这实在不得已才说。如果跟你讲真话,那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开口便错,动念即乖」,那就到了绝待。绝待不但是开不得口,念头都动不得,真到这个境界,你想这个心多清净,心里头一念不生。一念不生的心,心是清净的,心是定的,它自然就能照虚空法界,自然就能照过去未来。我们称为神通,其实那是本能,本来有的能力,过去现在,此界他方,没有一样不清楚。只要你能够把一切分别执著、起心动念统统都停止,这个能力就现前。这是要做功夫,这个功夫就是无始劫以来的习气怎么样能把它平息下来。

  「盖一切法,无非三德」,世出世间一切法,无不是法身,无不是般若,无不是解脱。解脱就是我们今天讲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真的法法皆然。下面是举比喻,他用这个三点就比喻三德,说法身必然有般若、解脱,说般若一定有法身、解脱,一即是三,三即是一。三德不会说一个孤立的,不可能的,有一个必定有三个。所以说是一一圆具,圆是圆满,具是具足,法身圆满具足般若、解脱,解脱圆满具足法身、般若,举一即三。这是以三德为三谛,三谛是我们所观的境界。下面讲「即於一心,而修三观,此之观法,能所双绝」。我们今天用什么方法来修这个观?给诸位说,《大经》里面所说「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实在讲就是一心三观。这个时候就看你用什么心?你心如果真的专一,我念这一句佛号的时候,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这一句佛号念得清清楚楚,字字分明,从心里面生出来,口里念出来,耳朵听进去,这就是一心三观。如果起心动念,我念佛,我今天要念一万,我今天要念五千,那是次第三观,为什么?你已经起心动念了。次第跟一心,自己要能分得很清楚。

  修一心三观的人,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都要学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永远保持心地的清净光明。别人来的时候,我们对待他,随他的执著而执著,随他的分别而分别,这就是体用如如。自性里面没有分别执著,是用空,自己用空,对待别人,对待别人用假,空假两边都用,双照、双遮就在一念之间。所以《观经》里面,是详细给我们说明念佛的理论与方法。好,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