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tbcollege logo
 
简体 正體
綱目模式
頻次搜索 
AND OR
 
03-002-0009 主講人 : 淨空老法師
             小字號    中字號    大字號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疏钞演义  (第九集)  1990/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3-002-0009

  请掀开经本四十八面第二行。这是依《大智度论》来解释一心三观:

  「一心三观者,此出释论,论云,三智实在一心中得,祗一观而三观,观於一谛而三谛,故名一心三观,类如一心,而有生住灭,如此三相,在一心中,此观成时,证一心三智,亦名一切种智,寂灭相,种种行类相貌,皆知也,寂灭相者,是双亡之力,种种行类相貌皆知者,双照之力也。」这段话是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里面所讲的。一心三观是修学最殊胜的法门,也就是方法。但是首先要知道宇宙人生的实相,才能够提得起一心三观。这段话里面,末后给我们说得很明白,也是他为什么能够成就三智,就是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换句话说,本性里面的般若智慧,圆满的透露出来。因为心法、色法,我们今天讲的精神、物质,乃至於整个的虚空法界,是一心中变现出来的,这是事实,这也是一心三观的理论依据。心实在说只有一个,哪有三心二意?三心二意是虚妄的。怎么会变成虚妄?就是有分别执著,一起分别执著,就变成无量无边。离开一切分别执著,这个心是一心,一心具足一切法,三谛三观就是一切法的浓缩。

  三观是能观,三谛是所观,能所是一不是二。能观的心简单的说就是清净心,清净心是寂灭相,它的作用是照见。这段文上把这个意思说得很圆满,说得很好,经文很短,「寂灭相者,是双亡之力」,亡是离开,也就是「真心理体不立一法」,六祖所谓的「本来无一物」,这是真心。真心就是一心,有了一物就不是真心,那就变成妄心,所以真心里面不能有一丝毫东西在里面。真假、邪正、是非、善恶,这都叫二。这个双,双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相对,要把这个彻底离开,然后世出世间一切法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这就是讲种种行类相貌皆知。为什么皆知?就是你清净心起的觉照之用,叫照见,这个捡别不是情见,是照见。

  一心三观实在是上上根人所修的,一般人没有法子从这里下手,一般只有从次第三观上下手,这是上上根人。可是在净宗这个法门,《大经》里面给我们讲「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这一向称念,给诸位说就是一心三观。为什么?因为能念的心是始觉,所念的佛号是本觉,始觉、本觉都圆满具足三谛三观,这是我们一般念佛的人不知道。所以持名念佛,不但是古来祖师大德们赞叹,诸佛菩萨都赞叹,什么人都能修,不知道所修的是究竟圆满的法门。即使完全对於教理不通达,只要能够老老实实的去念,念到相当的时候他就得定。念到烦恼不起现行,就成就念佛三昧,不知不觉自然成就三昧,不要刻意去修,所谓水到渠成,自然成就。三昧成就之后,再继续念下去,念到相当程度就豁然开悟,就像大势至菩萨讲的「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心开就见性,一心三观就达到,就圆满了。所以,这个法门实在不可思议,超过一切法门,它下手容易,成功高。在一般讲,一心三观是圆顿菩萨、佛所证得的,没想到这么圆满、这样究竟的法门我们凡夫也能修。所以,诸位读了这部经之后,知道这些事实真相,我们才肯死心塌地老实念佛。这是这本经对於修净土的人最大的贡献,叫我们死心塌地老实念佛。

  我们再翻开五十面看倒数第三行,说「此观微妙,即一而三,即三而一,一观一切观,一切观一观,非一非一切,如此之观,摄一切观也」。这句话实在就是《华严经》上讲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即无量,无量即一,就是这个意思。所以一句弥陀,古德称为「万德洪名」,万就是一切,就是无量,阿弥陀佛四个字就是一,一里面有无量,无量就是一,全都结归到名号。如果就本经显义来看,一是讲一心三观,一切就是本经所讲的十六观,一观就具足十六观,十六观可以容摄在一观;十六观任何一观都具足其他的十五观,没有一条是例外的。在十六观里面,下手最容易的就是第十六讲的持名念佛,这我们总没有问题了!每一观都圆摄其余十五观,所以你观无量寿佛,也摄其余十五观;你观日观、观水观,也摄其余十五观,但是那些观想的方法很难成就。因为境细,我们心粗,观不成。持名这个方法,心粗也不要紧,也能用得上功夫,也能得力,同样它也具足其余的十五观。这叫一修一切修,一切修一修。

  我们把这个道理搞清楚了,不再疑惑,所以念佛常讲的,不怀疑、不间断、不夹杂,那个不怀疑,不搞清楚总是有怀疑。自己说不怀疑,实在讲自己是真怀疑,没搞清楚。果然不怀疑,他自己一定死心塌地去修去做;自己还不肯去做,可见得他没搞清楚,决定是怀疑!这桩事情,学人的口头语容易,言语里面的真实义要想理解不容易。经典上都是佛的言语,我们念念把言语都学会了,可是开经偈说「愿解如来真实义」,那个真实义几个人知道!这就难了。我的意思你不知道,你的意思我不知道,如来的真实义你怎么知道!可是经上给我们讲的这个原则,我们能晓得如来真实义,我们也知道一切众生的心意,只要你心清净了,你就知道。因为世出世间一切法,都是从清净心生出来的。心生则种种法生,你要是把真心找到,真心起作用了,尽虚空遍法界你都知道了。所以《无量寿经》上讲,西方极乐世界的人,每个人都有这个能力,十方世界一切众生心里面想什么他们都知道。这在我们凡夫看起来,这是神通,这神通从哪里来的?从清净心来的。所以诸位同修要知道,整个佛法讲修行的纲领、修行的原则,就是清净心,不在这上下功夫,那都错了。

  下面是解释「无量寿」,这部经题目里面最主要的一段,在五十一面倒数第五行。「四释无量寿,正示三观所观境也,前明三观,且以三德三因,而为谛境,盖是所观融即,用显能观绝妙,须知性中三德,体是诸佛三身,即此三德三身,为我一心三观,亦可弥陀三身,以为法身,我之三观,以为般若,观成见佛,即是解脱。」我们只看这段。前面说了那么多,给我们说明什么叫能观什么叫所观。能观、所观意思搞清楚了,境界非常之多,我们观什么境界最好?十六观里面,阿弥陀佛是主,说阿弥陀佛,西方世界依正庄严统统都包括了。所以,这个经题就取十六观里面最重要的无量寿佛。他不说「佛说观日观经」,你说这样也可以,「佛说观水观经」,十六观随便哪一观都可以。他不用那十五个名字,取第九观,第九观是观无量寿佛,所以经题上讲「佛说观无量寿佛经」。诸位要知道,十六观随便取一个都可以,但是这十六个里面,阿弥陀佛是主,最重要的。可是诸位要晓得,十六观里面观阿弥陀佛是最难,最不容易。所以题目是标榜著这个,实际上劝我们持名,念阿弥陀佛的名号,阿弥陀佛就是无量寿佛。念他的名号,不必去想他的相好光明,相好光明我们想不出来的,怎么想也想不出来。这个意思就在此地。

  这一句里面重要的是弥陀三身,阿弥陀佛的法身、报身、应身。实在讲,三身就是一身,一而三三而一,所以才说以为法身,就是我们自己的法身理体。我们现在三观,刚才跟诸位说过了,这个念佛能念之心就是一心三观,所念之佛就是一心三谛,我们三观就是般若,此地讲的跟古德所说都能够相应。古人讲,能念之心是始觉,所念之佛是本觉,始觉、本觉都是般若。观成见佛,功夫成就就得到解脱,解脱就自在,自在里面就包括了神通。我们眼不能够见遍法界,耳在此地听不到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说法的音声,这不能算是解脱,六通具足这才叫自在。你心里头起心动念我都知道,这是解脱。换句话说,就是自性的本能完全恢复了,这是解脱。

  下面《疏》里面给我们解释无量寿,在五十二面第二行。什么叫无量寿?「无量寿者,天竺称阿弥陀。」天竺是讲印度人,就是梵语阿弥陀在中国把他翻成无量寿。实在要按照梵文来翻,「阿」翻成无,就是无的意思;「弥陀」就是量,实在它的意思就是无量。无量这里面的含义非常的深广,简单举几个例子说,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德能、无量的才艺、无量的福报、无量的寿命,样样都无量,真是无量无边。在一切无量里面哪个最重要?寿命最重要,如果寿命没有,其他所有无量都落空了。譬如说你有无量的财宝,你没有寿命,那无量财宝别人用,你自己得不到用。所以在一切无量里面,最要紧的就是无量寿。因为有无量寿,这一切的无量自己才能真正得到享受;没有无量寿,其他的无量全都落了空,那都不是真的无量。所以,阿弥陀翻它主要的意思是无量寿。阿弥陀绝对不是只有无量寿一个意思,诸位要晓得,它的意思说不尽,就是穷劫也说不尽。

  下面要给我们说真相了。「佛本无身,无寿,亦无於量」,身、寿、量统统谈不上。先要晓得佛是什么?我们今天一看到佛这个字,就想到一个人。人,他怎么没有身体?没有身体还能叫人?诸位要知道,「佛」的意思是觉,觉性没有身体,也没有寿命,也不落在数量范围之内。觉性是什么?觉性就是我们自己的本性,称之为真如本性,这些东西统统都没有的。真如本性有多大?那就没有法子思议。尽虚空遍法界都是真如本体变现出来的,本性是能变,虚空法界是所变。你要问它以什么为身?唯有没有身,它才能变虚空法界,要有身,它怎么变的出来?它不生不灭,不生不灭就没有寿量;它大而无外,小而无内,就绝对不落在数量里面。

  我们凡夫很可怜,凡夫,你看找个高明的算命,就能把你一生的命算的一点都不错。个人的命运、家庭的命运、国家的命运、世界的命运,都可以能算的很准确。为什么?落在数量里面,所以才能算的出来。为什么有数量?因为你有分别执著,有分别执著就落在数量里头。你哪一天於一切法不分别不执著,就超越数量之外,谁给你算也算不准,为什么?超越了。超越就是於一切法不起心不动念,就超越了,心一动念就有数量,不动念没有数量。所以真心离念,真心里头没有念,所以它没有身、没有寿,也没有量,尽虚空遍法界就是一个自己。这个话说起来实在是很难懂,这是真相,这是事实,就是诸法实相,一切法的真相就是如此。

  因为很难体会,不是我们一般人的常识,不但我们没见到,没听说过,连作梦也没梦到过,所以诸佛菩萨常常用比喻,让我们从比喻当中去体会。比喻里面常用的「梦幻泡影」,譬如作梦,我们每个人都有作梦的经验。梦从哪来的?梦不能说没有,确实有,有这个事情。梦是真的吗?我们晓得梦不是真的。梦既然不是真的,还有些人作梦,到了第二天第三天来找我,这个梦到底是什么意思?梦不是真的,还有什么意思?连个虚妄的梦还要执著、还要把它当真,这是迷惑到所以然处。梦就是心变现出来的,佛法上常讲「真如不守自性」,自性是清净的,它不清净它动了,心动了,真心动了就现虚空法界。你晚上睡觉睡得不好,妄心动了就作梦,所以有定功的人不作梦。有定功的人,他在睡觉的时候他心还是清净,他的心不动,他就不作梦。

  佛教没到中国来,我们中国古人就讲「至人无梦」,至人就是心地清净,心地真诚,处事待人接物心地真诚,没有一点虚假的,这种人梦很少,不大容易作梦。梦作得多是一天到晚胡思乱想,他就很会作梦,而且做的梦是乱七八糟,他胡思乱想。从这个地方证明了,你那个心,我们不说真心,讲你的妄心。你看《楞严经》一开头,释迦牟尼佛叫阿难尊者,问他心在哪里?并没有问他真心妄心。不管是真心妄心,心在哪里?我们现在讲的妄心,妄心就是我们常讲的第六意识、第七识、第八识,这个东西在哪里?到晚上作梦就发现了。为什么?妄心现相了,它不现相我们找不到它,不晓得它在哪里,它一现相我们就把它抓住了,梦境就是的。能作梦的,假设能作梦的是真心,所变的梦境是妄相,全真即妄,你的真心就变成妄境,全妄即真,整个梦境就是你的妄心。

  那个境界里头,我们要问,谁是自己?作梦一定有自己,什么人作梦梦中没有自己的?你们哪个人梦中没有自己的?这不可能的,一定有个自己,还有人,还有山河大地,还有许多东西。你如果真的明了那些东西统统是自性变现出来的,梦中哪一样不是自己?原来样样都是自己。从这个浅近的事相往深远处去体会,我们今天整个虚空法界,从哪里来的?是我们的真如自性叫不守自性,变现出来的。虚空法界、山河大地、芸芸众生,全是自己的自性。心外无法,法外无心,我们的自性在哪里?你眼所见的、耳所听的、身体所接触的,就是自性。你哪一天真正肯定了,这一切境界完全是自己,你就证得清净法身。如果你说那不是我,他跟我不相干,这叫迷失自性。

  佛给我们讲的很清楚,我们明白了,是不是真明白了?还是迷惑颠倒。为什么?我不是他,他还不是我,这种坚固的妄想执著没有法子打破。这个妄想执著要打破了,那就恭喜你,你就成佛了。什么时候把这个坚固妄想打破?最低限度是圆教初住菩萨,别教初地。只要你一破,肯定虚空法界是自己一个人变现的,你就证得圆教初住的果位。这个时候你心地清净平等,你的慈悲就是建立在清净平等心上,大慈大悲。你对待佛、对待一切众生,决定没有第二个看法,生佛平等。平等的恭敬,清净的赞叹,那个时候修行就是普贤十大愿王了。十大愿王,普通人做不到,在净土里面,必须是得理一心不乱之后才能修。一般讲圆教初住菩萨、别教初地菩萨,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那时候修行就是普贤行;没有到这个境界,没有办法修普贤行。因为普贤行他心是清净平等的,我们的心不清净、不平等,不知道一切万法是自己,你里头有障碍、有界限,这就不是普贤行。普贤行是决定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没有界限的,他真的是万法是一体。

  这是讲的法身,法身是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个自己,以万法为自身。就好像作梦一样,那个梦境,梦中整个境界就是一个身相。不是说一个身的身相,是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个自己,它现成相了,这个相称之为法身。法身也是无身、无寿,也超越数量,所以法身不生不灭。

  下面讲,「随顺世间,而论三身」,这是佛法的权巧方便说。权巧方便的目的,是叫我们悟入真实的境界,因此佛所说的一切方便法千万不能执著,执著你就不能悟入,这点非常的重要。这是随顺世间而论三身。「亦随顺世间,而论三寿」,三寿就是法身寿、报身寿、应化身寿。「亦随顺世间,而论三量。」可见得佛讲身、寿、量都是随顺世间人说的,在佛的知见里面决定没有这些东西。佛心清净一法不立,你看《坛经》里面印宗法师初遇六祖的时候,向六祖请教黄梅,黄梅是五祖,五祖平常教诫人有没有讲般若、解脱?他般若、解脱是怎样讲法?六祖回答他就非常之妙,「般若、解脱是二法,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门」。不跟他讲什么是般若什么是解脱,一句话就把他堵死了。这个意思就是讲,你还在佛讲的这些名相上去执著、计较,错了,要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心缘是什么?就在佛的名相上起心动念,这是心缘相。你把这个统统离开了,你的清净心现前,那就叫佛法。佛法就是清净心,佛法就是心里面什么都没有,那叫佛法。

  可是诸位要听清楚,你要听到佛法什么都没有,好了,你什么念头都断掉,那变成无想定。你修成了也成不了佛,到四禅天、无想天里面去当天人,寿命完了还要堕三恶道。为什么无想也不是佛法?诸位想想,清净心里面有个无想,还是有「无」在,所以无想也不能有。有个无想,对面就有有想,还是二法。什么是不二法?这不二法,心里面的确有想不能有,无想也不能有。从有想、无想又变成了亦有想、亦无想,亦有想亦无想也是错了,非有想、非无无想还是错了。这真是叫你「开口就错,动念即乖」,你从这些地方去体会。所以,佛说一切法决定不能执著,你要执著就错了,就是最怕的产生这种副作用。

  下面说,「法身者,师轨法性,还以法性为身」,这句说得非常之好。法身是什么?法身就是法性,法性就是能变万法的那个理体、那个原理。我们今天科学、哲学家,都在探讨宇宙从哪里来的?生物是从哪里来的?人从哪里来的?这个问题是没错,会不会有答案?给诸位说,永远没有答案。自古至今,古今中外的科学家、哲学家,包括宗教家,一直到今天都没有找到答案。答案是许多,学说是许多,都不能叫人心服口服。真正的答案在大乘佛法里,就是法性。为什么他找不到答案?他用头脑他去思考,思考是落在心意识里面,就是胡思妄想,妄想怎么能找到答案?不可能!什么时候答案现前?妄想断掉,答案就现前,统统明了了。所以,佛法用的方法是叫你断尽思考。

  可是世间人根性不相同,有人不喜欢用思考,怕用头脑伤脑筋,对於这一类众生,佛就叫他们修禅。禅是不用思考。有人喜欢思考,喜欢思考佛就叫他学唯识,唯识教他天天去思考,又是一个方法。唯识的理论叫「思尽还源」,他回头了,回头就见到真性。所以不思考能见性,思考到了极处的时候,回过头来也能见性,佛的方法很巧妙,很多。念佛这个方法也是不用脑筋的,也是不用思考的,他跟禅跟密的原理是相同的,只是方法手段上不一样。禅是决定不能有一样东西,净,有个阿弥陀佛,所以比禅要方便,比禅要容易。

  这个地方讲师轨法性,这句话什么意思?注解里面有解释,在五十三面第三行最后一句。「言师轨法性」,什么叫师轨法性?「是舍通从别,通则生佛俱轨法性,然九界虽轨而违,如人依师,不顺师教,唯有诸佛,从初发心轨法而修,今能究竟冥合法性。」法性是能现、能变,佛在大经上跟我们讲宇宙万法的来源,「唯心所现」,这个心是真心,「唯识所变」,识是妄心。真心所现的境界是平等的境界,一真法界。一真法界为什么变成十法界?是识变的。识虽然把一真法界变成十法界,诸位要知道,不是真的变,真的变那就违反了本性,这个变是虚妄的,不是真实的。虽然是虚妄的,就是讲错认了,错认并没有改变事实,但是受用就不一样了。譬如经上讲的「蒸沙作饭」,煮饭咱们用米,他误会了,他认为沙可以把它煮成饭,这是错认。沙还是沙,米还是米,绝对不是因为你错认了,沙就变成米,没有这个道理。这就说明一真法界永远是一真法界,你把它想成十法界,并非事实,事实还是一真法界。可是你想错了,你得的受用也就错了,你的享受也就错了,这里面就有苦乐的差别。十法界有苦乐的差别,一真法界里面没有苦也没有乐,那叫做真正之乐。苦是苦,乐还是苦,乐并不是真正的乐,乐还是苦。

  因此十法界统统是「师轨法性」,都是从真如本性变现出来的。轨是什么?轨是有规则的,它不乱。世间人看到宇宙有这样的秩序、有这样的规则,像星球在太空当中运行都有一定的轨道,这世间人不明这个道理,就想一定有个人安排的,有个人策划的。这个安排划策的是谁?大概就是上帝。上帝从哪里来?是人想像当中变现出来的,就这么来的。是不是上帝策划的?绝对不是的,这就是错解,误会了。因为它有一定的程序,按照程序一点都不会错,有条不紊,这叫轨,轨是轨道,不会错乱,法性变现出来的。九法界的众生虽然是师轨法性,他迷了,所以我们今天不取他,我们取佛菩萨。佛菩萨师轨法性,他悟,他不迷,所以他的受用跟凡夫就完全不相同。我们下课休息几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