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tbcollege logo
 
简体 正體
綱目模式
頻次搜索 
AND OR
 
11-001-0002 主講人 : 淨空老法師
             小字號    中字號    大字號

梵网经  (第二集)  1983/11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11-001-0002

  上一次我们将经题介绍到「释经题目」,这段我们还没讲完,说到「梵网」是世尊在大梵天见到大梵天王的罗网,引发他说法的机缘,也可以说是引发他说法的兴趣,用这个来比喻无量的法门。

  注解的本子今天我们带来了,有同修们想发心把它印出来,这也是一桩好事情。在我们道场来说也有必要,因为这部经(就是这部注解)我们决定长年的来讲,一遍讲完之后从头再讲,周而复始我们这样讲下去。来道场听这个机缘当然是特别的殊胜。我们道场里面的录影,这个录影带将来看看,如果我们有这个力量就保留,没有这个力量就不必保留。因为道场里面讲得详细,时间长,而我们流通到国外的影带要算时间的,所以就不能够细讲。像我们道场以往讲《六祖坛经》,我们讲了九十多次,这在外面是不可能的事情,九十多次,一天讲一次要讲三个月。所以我们在外面讲经的进度都不超过一个月,流通在外面的录影带一部经总是二十个带子左右。所以要把它浓缩,不能够详细讲。

  《梵网经》以及《华严经》甚至於《弥陀经疏钞》以后我们专门来录影,录流通到国外的,那个讲法统统要浓缩,浓缩一半还不止。所以这《华严经》我们预定是二百个带子,二百个带子就是四百个小时,而《华严经》讲到今天已经超过一千七百小时,全部经讲下来大概要二千七百小时。诸位想想这么长的带子人家看到都害怕,所以一定要浓缩,就是整部的《华严经》不能超过三百个带子。所以说在道场里面这因缘是特别的殊胜,是不可多得的。我们道场讲经一定是细讲,不受时间的限制,希望我们同修们当下就能够得利益,以这个为目标,录影是便利不能到道场来的同修们。

  在七种立题里面,这部经完全是比喻,经里面讲「世界法门,正摄众生心,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由此可知,世界、众生、心法简直就是分不开的。能够把这三样东西圆融就叫佛菩萨,这三样东西要是各个都独立就叫凡夫。其实这三样东西本来就是圆融的,而是迷惑颠倒的凡夫在这境界里面把它各别的分开,就是分别执著,毛病就犯在这里,就犯在分别执著;离开了分别执著,这是一个圆融的境界,所谓是一真法界。由此可知,《梵网经》称之为大乘心地,与《华严》、《圆觉》、《弥陀经》完全是一桩事情,而戒品的作用就是讲修学的方法。

  由此可知,这「五十八戒」每一条里面所包括的范围都是无量无边。你要只单单认为那是一个戒条,不但你不晓得这个戒条的意义,你也无从受持,因为每一条戒的精神、作用都是尽虚空遍法界的。因为与菩萨心地相应,以菩萨心地来受持这戒条,「心包太虚,量周沙界」,那这个戒条,这个戒法、戒相、戒行怎么不尽虚空遍法界?所以才说一受菩萨戒即登佛位,这话是千真万确的事实。世尊用这个来比梵网,实在讲,梵网如何能够比得上一真法界。但是梵网就好像缩小的形相一样,希望大家从梵网这个地方能够联想,所谓是举一反三,闻一知十,从这个地方就觉悟。像《金刚经》里面所讲「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这也是个比喻,叫你从梦的这个境界里面联想推展到十法界依正庄严,类似这个现象,从这个地方去觉悟,这是世尊说法的用意。

  因此我们把它推广,无论是「大小横竖网孔」,比喻「无量宽窄仰覆世界」,这是《华严经》里所说的世界无量无边。我们在《华严经・华藏世界品》里面可以看到。「华藏世界品」里面所讲的这个世界比我们今天天文学上所发现的还要广大。我们今天天文学用无线电电波、望远镜所观测的宇宙要比华藏世界,那真是小巫见大巫。但是现在科学家承认,科学的发展没有止境,说不定五十年之后,一百年之后会把今天这个领域扩大一百倍、一千倍、一万倍,谁都不敢讲。

  佛不是一个预言家,不是凭空去推想的,佛的境界是现量境界,所以他证得五眼圆明,尽虚空遍法界是他亲自见到的,不是推想的。亲自见到现量境界绝对真实,所以科学的发展对於佛学是非常有力的,因为证实佛所讲的话句句真实,破除我们许多的疑惑,建立信心。其他的宗教怕科学,科学一发达,宗教就起了许多问号。譬如今天有人打问号,上帝究竟存在不存在?究竟有没有?天堂在什么地方?疑问重重,可是它对佛教来说确实有很大的帮助。

  无量无边的世界从哪里来的?这也是现在许许多多的科学家、哲学家在那里探讨的。这个事实的真相试问问他能不能够得到?当然我们不能武断的说他不能得到,也不能够说他可以得到,原因在哪里?佛跟我们说得清清楚楚,离心意识就可以证得,那就变成现量境界;如果以心意识去探索它,那是决定得不到的。「心」是集起的意思,「意」是思量的意思,「识」是分别的意思;换句话说,用分别、思量这是达不到的,离开了分别执著这个境界就会现前。所以说这个境界是从清净心里面自自然然起观照作用而照见的,不是分别见是观照见,是照见。由此可知,佛法里面不管说多少法门,我们通常讲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总而言之,那些法门都是求得一个清净心。

  法门是方法、是手段,目的就是一心不乱,或者说是禅定,说清净心都可以,都是一样的事情。一心现前,它就起作用。这个作用就是照见诸法实相,一切法的真实相都见到了,所以这一切法是众生心行所成的。这个意思很深很深,虽然极深,不是我们体会不到的,如果我们真正一点都不能够体会到,这个事情就难以相信,也能够体会到少许。譬如说我们今天这个世界,今天这个世界大家晓得处处都是公害,谁造成的?还不是我们这些众生心里天天在想,想一些科学的把戏,制造这些东西。这个制造就是行为,在那里想像是心行,制造出这么些东西出来产生许多副作用,给我们带来整个的灾难,这不是自己心行变现的吗?把整个自然界的秩序都破坏、环境污染。

  那些科学家天天在动脑筋,天天在想,那个想里头无中生有,在那里想。想什么?科技求进步,求更为精密,天天在想,想了之后再实验制造,这是讲大的,我们能够体会到整个自然生态,确实今天这个环境是我们自己造成的。小而言之,我们一个人的身体,要是多想善的,多想清净的,身体健康愉快;要是多想恶,多想一些不善的,你人即使不生病,你的情绪也低落也消沈,感觉到身心不安稳,这是讲个人。我们今天所讲的个人的幸福、个人的快乐,是你自己心行造成的;一个家庭、一个团体,就是你这一个家庭团体分子心行造成的,是兴旺还是要衰败就看这心行。像这些地方我们体会到一些,但是我们不晓得尽虚空遍法界依正庄严是大家心行造成的,我们没有想到这一层。佛给我们这么一点破,我们从这最基础的地方想起有道理,有道理。

  大家造成的,在佛法里讲共业所感。可是共业里面还有别业,如果共业里头没有别业,我们受别人的连累那简直是无可奈何。共业里面有别业,我们一样还得自在,所以佛示现到我们这个地方来,他还是佛,他没有受我们的连累;菩萨在今天这个世界里头,到我们这个地方来随类化身、来教化众生,他还是菩萨,他也没有受我们的牵累。纵然是爆发第三次世界大战、核子战争,菩萨也不会遭难、不会受累,这是什么?这是说共业里面有别业。共业与别业将来在经论里面还有详细的讨论。过去我们在《楞严》里面讲过很多次。

  佛给我们讲的大乘、小乘种种的法门,这里面许许多多差别的阶级,像小乘有四果四向,大乘有五十一个阶级。到中国来之后,我们中国这些祖师将一切经论分科判教,将一代佛法把它区分为藏、通、别、圆四教,这是天台智者大师为我们分的。贤首国师则分为五教,小、始、终、顿、圆,分为五教。但是分法虽然不一样,内容还是一样的,就是开合不相同。这些教法、这些阶级从哪里产生的?其实没有这回事情,会有这种现象是因为众生心所谓是染净不相同而分的,除此之外决定平等。

  佛法讲平等,有五十二个阶级不平等,有四教也不平等,其实佛法是平等的,不平等是你心地的染净不平等。讲染净都是虚妄不是真实的,你的真心决定平等。譬如,我们在六根讲六根的根性平等的,众生与佛无二无别,一点差别都没有。所以从本性上来说理即佛,一点都不假,我们的见性与佛的见性没有两样,我们的闻性与十方诸佛的闻性也没有两样。所不同的佛就是直接用见性见一切事,照见,用闻性闻一切音声;而我们是从见性里面变现出八识来见,从闻性里头变现出八识来闻,麻烦就在这个地方,但是所变的那个八识是虚妄的。

  八识是心法,心法是有为法,《金刚经》上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所以八识是虚妄的。这就说明真性是一切有情众生完全一样的,包括佛,生佛是一样的,不一样的就是他变现出八识之后。而这个识心里头染净的程度不一样,他染得少的我们就叫他地位高,染得多的我们就叫他地位低,其实他是平等的。生佛平等,平等,绝对是平等的。平等里面他有智愚、迷悟有这差别的相在,所以佛才给我们说种种教门、种种阶级。

  诸位必须要建立一个正确的概念,就是这些种种教门、种种阶级统统是平等的,不像世间。世间里它不平等,教门跟阶级不平等,佛法是平等的。我们对佛法常常产生一种误会,一看到这些就是用一种差别的心,用一种不平等的心、执著的心来看待,因此,佛法虽然是摆在我们面前,我们也不得其门而入。原因就是我们有一个错误的概念,有一个错误的执著,而不知道这一切法是平等的。所以我们对佛很恭敬,对菩萨恭敬又差一等,对罗汉又差一等了,完全建立在一个不平等的境界里面,怎么能得其门而入?

  昨天我们在《华严经》喜目神里面所看到的,你看经文里面开示多明白、多清楚。「亲近善友,承事诸佛」,我们一看诸佛一定是十方已经成就的佛,你就不晓得六即佛,那个「诸」的意思不是讲十方三世已经成的佛,不是说现在佛,是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统统包括在里面。理即佛那根本就是凡夫,不学佛的凡夫,理即佛。不学佛的凡夫他也是佛,我们要承事。承事就是服务、伺候,我们想想谁愿意干?谁愿意无条件的给大众服务?口口声声想学佛,心里也想学佛,但是就不肯干,不但你没有行到,你见都见不到,就是解都没有理解得到。佛是大慈大悲,经里面讲得清清楚楚,经文看不清楚你看注解。

  这个注子不是现代人注的。我们讲的《华严经》是清凉国师注的。我们今天讲《梵网经》,《梵网经》根本的注解是智者大师注的。今天我们用的《直解》是明朝寂光法师,寂光法师他讲的这个还是用智者大师的注子做底子,我们采取他的。他就是深入浅出,我们初学的人容易理解,不是现代人讲的。一千年前这些大德就这样的发挥,当然决不是他自己意思,而是祖祖相传。这些祖师大德各个都有师承的,这个师承是从释迦牟尼佛一脉相承,我们才能得到经教的正意,就是绝定正确的意思。

  这四教或者说五教阶级的差别,诸位必须要明了这在教学方法上一种善巧方便,是为了教学方便起见而设立的。到你心地清净极了,这些方便法就不用了。这个不用是什么?是对自己不用,可是你教学的时候还要用,为什么?因为大众的心理不像你那么清净。换句话说,真正觉悟的人不用,迷的人才用。我们要问觉到什么程度?跟诸位说觉到圆初住就不用了,圆初住是正觉;如果他还要用,他的境界就没法子提升,所以从此以后叫无功用道。任运的修学无功用道,纯熟自然,不加一丝毫的勉强。

  这也好比学校里头教学一样。小学、中学这儿童还没有成年,老师对待这些学生必须加以重重的约束来管制他,到大学研究所他成年了,所以老师对他开放,只指点不加以任何约束。我们修行也是如此,佛门在你没有开悟之前,就是没有见性之前,要以重重戒条来约束你、来管教你,不依规矩不成方圆,见了性之后就不需要管束了。虽不需管束,你的起心动念一切造作自自然然合戒律,记录下来就是戒律,而你自己不感觉得是戒律,别人要把你记录下来给那个迷人看都是戒律,就这么回事情。

  所以《梵网经》里面这五十八戒就这么回事情,迷了人看到是戒条,觉悟的人就是他自己的生活行持。换句话说,一切戒律就是觉者的心行,自自然然的心行。我们在迷位当中来学习,把我们种种错误的心行依照觉者的心行来修正、来改变,这就叫做持戒。因为有这许多差别,在方便设施里面也给他定一些名称,那就是四圣六凡,再细说就是菩萨种种的名目,这些都是因缘所生之法。

  因缘所生法当然是没有自性的,没有实体,而是由於众生不了自性,就是没有觉了自性,迷失了自性才会有这么多现象出来。好像我们作梦,梦是什么?梦是心,自心不熟自性才变现出梦境,所以心地愈清净的人梦就少。如果我们自己考验自己的功夫,从这上可以看得出来,梦愈少你的心愈清净,梦愈多天天晚上都作梦,这心不清净;如果天天晚上都做恶梦,那心就更不清净。像这些我想诸位同修要好好的去反省反省,能够觉察得到。我在没有学佛之前常做恶梦,学佛的前七年还有恶梦,逐渐逐渐减少,到现在虽然有梦,就是十多年来没有恶梦。从这个地方就晓得自己的心逐渐逐渐净化了,那个梦也少了,不会天天做了。这些地方都能够勘验自己功夫。到无梦那就得到念佛三昧了,跟诸位说就得事一心不乱。在功夫成片的时候还会作梦,偶尔有梦不是天天作梦,天天作梦功夫没有成片,一个月有个三、五次这就相当不错了。这些地方都是勘验自己的功夫,提高自己的警觉,我们自己是在什么境界里面,不必问别人,问自己,要问自己。

  佛在此地用「梵网」做比喻,比得很好,尽虚空遍法界依正庄严,这个比喻把它比尽了。假使善根福德深厚的人一听他就能够悟入,一听他就能够禀承「金刚光明宝戒」;换句话说,他的性德就现前,智慧就现前,就能够破除见思烦恼,甚至於尘沙无明,我们所谓一闻千悟。事实上有没有这样的人?我们读《坛经》六祖就是这样的人。他听一个人在那里念《金刚经》,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两句,是听到这个地方,当然前面听得很多,听到这个地方他就豁然大悟。由此可证,确实有这样的人。他智慧开了,性德现前,就能够断烦恼生智慧。所以他到黄梅见五祖,初见五祖的时候就跟五祖说「弟子心中,常生智慧」,他不生烦恼,不像我们现在一天到晚心中常生烦恼,他常生智慧。常生智慧是他心常清净,清净心接触外面境界所生的是智慧,染污的心接触外面境界生的是烦恼。

  由此可知,佛法的总纲领、大主义,不但是教我们,九法界的有情众生都是诸佛如来教化的对象。教学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清净心。我们在《圆觉经》里面看到的,《圆觉经》一开端就讲「本起清净心地」,本起清净心地就叫菩提心,菩提心就是《圆觉》上面讲的本起清净心地,也叫做真心,真心里面没有虚妄的境界。一旦要悟入,真正讲悟入了,入得愈深愈好。佛的一切教门、一切戒法无量的权巧方便,这时候在你心中全部都空寂了,像禅家所谓「迥脱根尘,灵光独耀」,这是什么境界?这就是所谓自受用的报身现前,就是你证得报身了。

  证得报身,报身是怎么回事情?报身是法身里面智慧的显露。可见得法、报、应身是可以证得的,这个境界在念佛人来说是属於理一心不乱,不是我们做不到的。可是诸位如果要想达到这个境界,这个境界就是分证即佛。昨天我用比喻跟诸位说过,你要是真正想在一生当中达到这个境界,古人所谓是「取法乎上,仅得乎中」,我们这个标准是愈高愈好。我们标准列在理一心不乱,如果实在得不到还可以得个事一心;如果我们标准只定在下品下生就好,这是毫无把握。下品下生的目标达不到,你还是堕落。所以标准一定要提升,而且要下定决心,要勇猛精进。可是第一个关口这是最难突破的,那就是平等心,第一个关口。我们在一切境界里总是看到不平,给诸位说就不得其门而入。这个境界不能突破,只有带业往生。

  带业往生里面修得再好也是中下品,而且带业,经论、祖师大德开示里面说得很多,所谓只带旧业不带新业。什么叫新、旧,旧是种子习气,什么是新业?新业是现行。换句话说,不带现行。这些话怕诸位听得不清楚、不明白,我再跟诸位用另外一句话来说明,那就是忍辱,我能忍就不带现行,不能忍就发作了,发作了就是现行。我看到这个不平,心里头实在不平,但是在外表我表现的还是平等的,这叫什么?带种习不带现行。换句话说,忍辱功夫不到家不能带业往生。得事一心没有忍辱了,事一心不要忍,心平等,没有忍,还有忍就是在事一心之前,功夫没成熟,成熟时没有忍;我还有忍,这是凡夫不是圣人。得事一心,事一心是见思烦恼断了,他忍什么,他不需要忍了,他没有忍。所以我们凡事要忍让,忍让是带业往生的条件,连这一点都做不到,那就是我常常跟大家所说的,我们过去世中生生世世念佛,亲近无量无边的如来菩萨,都没有能够往生得了,就是我们连忍辱这个功夫都没有,所以才落到今天这个地步。

  昨天我们看到诸菩萨,讲到相续次第。我们有相续,生生世世修行,这不是相续吗?但是从来就没有踏上一个阶级,没有次第,那就是忍辱没有。佛在《金刚经》里面一再劝勉我们,布施叫放下,接著就忍辱,这不忍行吗?功夫不到家,不忍烦恼就起现行,这一起现行怎么样?就随业流转,必然轮回六道,吃亏的是谁?是自己不是别人。念念要责备自己不要责备境界,为什么?外缘是中立的,没有善恶。你说这个人是个恶人,恨透了他,也有人喜欢他。如果他真正是个恶的标准,全天下的人见到他都恨他才对、都讨厌他才对,为什么还有人喜欢他?可见得外面没有标准。标准从哪里建立?是从自己心里面建立的,实在讲是自己心所法当中建立的,还不是八心王当中建立的,是与心王相应的心所建立的。假中又假,心王已经是假,心所更是假的,是从它那里建立。所以学佛的人教你离心意识,连心意识都要离,那心所当然更不能起作用,你的心才能得清净。

  所以我们自己在一生当中不是不可能证得三身的,就跟六祖大师在《坛经》里开示一样「一体三身佛」,一生当中决定可以证得。能大师自己证得,所以他有坚定的信心来劝勉我们,他能证得我们为什么不能证得。实际上讲佛能证得的我们都能证得,祖师能够证得我们更能证得,能不能证不要问别人,要问自己。这些理论、方法、境界都在这些大经大论里面,我们选择这三部经可以说完全包括了。不但完全包括,说得非常的详尽。所期望的就是我们真正能够回头,佛法里头常讲回头是岸,从哪里回来?从迷里头回来,回归於觉,觉岸;从邪知见里头回过头来,回到正知见之岸;从染污里面回头,回到清净岸,回头是岸。肯回头才知道佛说《梵网》、说《华严》、说《弥陀经》都是度人到究竟觉位,真能回头,回因向果,才是真正持梵网戒而圆成佛道。

  所谓是因圆果满,佛法当中常说因里面有果,果里面有因,换句话说,因与果也是分不开的。所以这个经一展开佛菩萨都坐在莲花里面,莲花是表法的,就是因果同时,表这个意思。因为莲花一开莲子就在当中,不像其他的花它是先开花后结果,莲是因果同时,所以佛用它做比喻。你一发心这就是因,一发菩提心就是因,一发心就成佛。这初初一发心,名字即佛,认真的修行,观行即佛;观行是修行。所以一发心就成佛道,因果同时。跟莲花一样,所以叫坐莲花胎,不管你坐哪个地方都叫坐莲花胎,你行住坐卧不离这个因果;换句话说,行住坐卧都在莲花之中,取这个意思。

  所以我们修学一定要明理,要懂得这个理论,要晓得这个戒条。每一条戒所谓是戒体、戒相、戒行,这一条戒的殊胜功德作用统统明了,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就是《华严经》的五十三参。在一切境界里面历事炼心,成就自己心地的清净光明,我们的戒光就圆满,这才能契入一真法界。契入一真法界就是证得理一心不乱,生实报庄严土,这是这部经的殊胜功德。诸佛菩萨他们所修所行不离这个原则,不出这个范围,所以我们得到了梵网,就得到了一切。不要再三心二意见异思迁,最怕的是这个,最忌讳的也是这一点,为什么?要是涉猎多了你的心又分散了,换句话说,你要求得心地清净不容易,被其他的法门染污了。

  一个法门能够叫你心得清净,两个法门就会叫你心染污,为什么?你心有分别,你有比较,你还有高下,完全用的是意识心。假如你要是舍识用根,行!你涉猎三藏十二部都行,都是清净的,你要用心意识去分别三藏十二部那就糟透了。用心意识只能选一门,舍识用根可以博学多闻,为什么?它不碍清净心,所以古德教学提倡一门深入,道理就在此地。这一点诸位要晓得,善财童子博学多闻他是得清净心之后,他在文殊菩萨初会里面得到了根本智,根本智就是一心不乱,是理一心不乱,所以他有资格,我们现在没有这个资格。没有资格就守定一门,而守定的这一门,我在此地郑重的勉励诸位同修,我们今天选的三部经,《弥陀经》、《四十华严》跟《梵网经》。这三部经以什么为主体?以《梵网》为主体,前面这心地是根本、是理论,下一卷戒律是方法,有理论、有方法,《普贤行愿品》是境界,《弥陀经》是归宿,这够了!还用得著其余的吗?所以这部经的启请具足无量功德。

  我们把这个经本,这个经本也是很珍贵的孤本,不容易找到。你们哪一个人把那经本拿过来。这个本子是清朝同治年间所印的,距离现在已经有一百多年了。民国七十二年,宣统三年,光绪三十四年,这是同治年间本,一共四本。这个本子字很大,我们这次想翻印,但是这个本子如果拿去一翻印,这本子就等於废了,因为纸很脆。所以我必须先把它裱起来,像我们裱画一样,每一张裱起来,裱好了之后拿去印,这个书才能够保全。裱好之后我们也无需要装订,作为什么?将来诸位要是发心印的时候,我们这个底本就借给你用,裱好之后能够保存很久。这已经保存一百年了,裱好之后至少还可以保存五百年,留给后人。我们也想印六十四开的小本子,跟这次印的《弥陀经疏钞》一样大的本子,本子一样大,大家携带方便。这是理论、方法,因为这个少,《梵网经》不多。

  佛门里面受了菩萨戒的,诸位都晓得半月诵戒,我们现在所提倡的是希望每个星期都能够把《梵网经》,《梵网经》上下卷不多,这两卷不多,你在这一个星期当中念一遍再到这儿来听一次。经的内容熟透了才能修行,就是日常生活当中才提得起观照的功夫,你要是不熟悉、不明白,你在日常生活当中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怎么不迷?这当然迷惑颠倒!这是佛在《观经》里面一再提倡的读诵大乘。对著本子是读,离开本子是背诵,这就是要熟。熟的时候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念念都能够提得起观照功夫,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他的功夫才能上轨道;换句话说,他才用得上功。

  观行即不简单,所以现在大多数都落在名字即中。名字即不行,名字即中不能往生,就是带业往生都做不到,下品下生都做不到,观行功夫起码你要懂得这个道理。由观行到相似,相似是事一心不乱,分证是理一心不乱,才能把我们自己的功夫、把我们自己的境界真正的向上提升,在一生成就,证得一体三身,从此之后超越六道轮回。如果再来那你是佛菩萨的身分乘愿而来的,不是业力轮回的,你到这个地方来是行大慈悲普度众生而来的,那情形不一样。

  「经」,这个字我们就省掉,因为我们常常讲贯摄常法,所以到这个地方我们算是把第一个段落介绍完了。第二个段落「释译经人」,这个经是鸠摩罗什大师翻译,我们也把它免了。下一次我们就从解释品题、明分科义跟诸位介绍这两段,再下一次我们就讲到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