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tbcollege logo
 
简体 正體
綱目模式
頻次搜索 
AND OR
 
11-001-0005 主講人 : 淨空老法師
             小字號    中字號    大字號

梵网经  (第五集)  1983/11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11-001-0005

  今天,首先给诸位介绍科判的意义。所谓「科」也就是类别、分类,「判」是判定。无论是大小乘经,也不论经文的长短,它必定是有组织、有体系、有脉络、章法结构等等。如果能将这些看得很清楚,分析得很明白,这部经里面的义趣就能够了然於胸。

  在大段落上来说,我们中国人所谓是「弥天高判」,这是对晋朝道安法师所说的。因为佛经当初翻译到中国来,我们中国人对於经典非常尊重,不敢轻易将经文把它分裂。而道安法师他开始将一部经分成三个大段落,就是序分、正宗分、流通分,他把这一部经分成这三个部分。在当时有许多人提出反对,认为道安法师这样的把经文分裂是对经典不恭敬。一直到以后,亲光菩萨的论典就是《佛地论》翻到中国来之后,原来印度这些菩萨们也是将这个经典分为四个部分。他这四个部分跟道安法师所分的三个部分真正是不谋而合,於是大家对於道安法师这个分法才非常推崇,也能够遵守。这个分法是大分,依这个原理每一分里又可以分为若干个中段,而每一个中段又可以分为若干个小段,愈分愈细,这就是后来所谓二十二重科判,分得非常的精密。这是诸位看到我们这边印的《华严经》科判,有《楞严经科会》,诸位一展开就能够看得清清楚楚。

  所以在此地我们也要先介绍,因为我们用这个本子,你看每一段经文它前面有一个标题,实际上那个标题就是科分的意思,而原本的经文上没有这个标题,这是诸位要晓得。原本这个经从始至终是一篇完整的文章,当中并没有小标题,这个小标题是大科还不是细科,标上这个标题我们对於这一章、一节,它的内容旨趣就很容易的了解,对於我们研修有许多的方便。这三分的大义,序分就是说明这部经的来源。换句话说,佛为什么要说这部经?说明说法的因由,这才能够启发我们的信心,导致我们修学的意趣。第二个部分是正宗分,说明这部经的宗旨。换句话说,这部经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在正宗分。末后一段叫流通分,这一段在我们一般世间做文章是没有的,唯独佛法有,这一章里面的意思是希望我们接受这部经典之后,不但自己要依照这个经典的理论、方法来修学,而且还要流通十方,流通后世。他的意思在此地。

  所以,佛法是一切众生的佛法,不是某些人专利的。我们看到许多经典(这从前没有现在有)后面版权页上印上「版权所有,翻印必究」。这八个字跟流通分是完全对立。流通分是劝你要流通,你还有「版权所有,翻印必究」,换句话说,只准我流通不准你流通,这是违背了佛法。我们看过去所有的经典课本,你看看决定没有这个字,都是什么?「欢迎翻印,功德无量」。「欢迎翻印,功德无量」就是流通分的意思。所以每个佛弟子不论是在家、出家都有流通大法的责任。

  而流通的方式是多方面的,将来我们在经典上会读到、会研究到。我们讲解、印经是流通,是流通的一种,传法利生是最重要的流通。在古代印度西域的高僧,像安世高、鸠摩罗什大师他们到中国来建道场、传佛法,这是流通里面最重要的,为什么?因为讲经时间短暂,讲完了大家就散了,几时听到过在这里讲一天经,这个地方人听了之后就开悟证果?如果在那里讲了十天、半个月或者讲个一年、二年,听众里头没有开悟的、没有证果的,只能算是给众生种一点佛法种子,做一点佛法宣传的工作而已,这是流通的枝末不是根本。根本的是建道场。建道场也不是说建一个寺庙,而是建立宗旨,建立道风与学风,这是流通里面最上乘的。

  佛法初到中国来的时候是宣传,初传,到什么时候才建立?就是十个宗派建立的时候,我们中国才算是真正有了佛法,有开悟的人、有证果的人了。从南北朝这是刚刚开始,隋唐的时候正式建立。法华、天台、三论、唯识、禅、教、律、论都是从这个时候建立起来,每个宗派都有开悟、都有证果的,这叫做建道场。如果这里面没有道风,没有学风,没有开悟,没有证果,这只有场不能叫道,是大家聚会的场所,有场不能讲有道。

  由此可知,佛法对於流通的重视。流是像水一样,它要向外流的,不是止於自己。我们看看过去历代诸大师,有许多大心菩萨,像龙树菩萨叫八宗祖师,就是大乘八个宗派都是以他为祖师。这个道场建立了,有人继承,将它发扬光大,他到另外一个地方再建一个道场;而不是建这个道场就据为己有,不是的。在我们民国初年,虽然比不上当年的这些菩萨祖师,给我们做示范的、做典型的有虚云老和尚。你们看看《虚云老和尚年谱》,他一生发心建寺安僧。出家人没地方修道,没地方修行,他福报大,到处建寺庙,整修寺院。他那个寺庙一建好,马上就请一个有修有学的出家人去做住持,他就离开了,那个东西就交给别人,再去建第二个。他一生当中所建的道场,你们在年谱里面看到不计其数。

  倓虚大师这是天台宗近代的祖师。虽然是中年出家,他出家的时候大概有四十岁,中年出家,他活了九十多岁,差不多也建了二十多个道场。他的作风跟虚云老和尚一样,建好了之后就交给别人,到别的地方去;哪个地方看看没有佛法,他就发心在那里建道场。倓虚法师的《影尘回忆录》就是他的传记,我们图书馆也曾经影印流通,现在我们这里还有一些本子,你们诸位都看到过的。这两位在近代都是流通佛法的典型,是我们应当效法的。

  流通佛法跟诸位说是修福,依教修行是修慧,因为流通是什么?就是法布施。我们印经是布施经典,我们讲解,讲解是使人家能够明白经典的大义,这也是法布施,全是布施。我们建立一个道场、建立一个寺院,供养那个地方,那是布施,那是布施大的,六波罗蜜当中第一条就是布施波罗蜜,布施波罗蜜就是流通大法,这样才能够续佛慧命。

  可是我们这部经在前面跟诸位讲过,它只是大经里面的一部分。因为《梵网经》全经一共有六十一品,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是其中的一品,这一品是「菩萨心地品」,在六十品当中它是第十品;除这一品之外,其余的部分没有翻成中文,所以《梵网经》翻成中文本只此一品两卷而已。虽然这一品两卷,这一品两卷是全部经里面的精华。就好像我们《金刚经》,《金刚经》是六百卷《大般若》里面的一卷,鸠摩罗什大师在六百卷当中,把这一卷取出来译成中文本,单独流通。但是全经以后玄奘大师翻出来了,这六百卷完整的本子我们也有,可是不研究完本(六百卷般若),你就读这一部《金刚般若》就够了,六百卷的精华统统在一卷当中。我们这个地方也是如此,就是六十一卷的精华就在这一品当中,在这两卷。

  既然全经有这么多,而这一品又在当中,这序分一定在前面,流通分一定在后面。换句话说,我们这两卷经文是《梵网经》里面的正宗分,所以诸位一看到这个经文开头没有「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没有这个字样,因为那是在序分里面,这是我们应当要晓得的;它是经典一部分,是正宗分一部分。就这一部分来讲也可以分为三个段落,就是依照道安法师这个三分,也可以在这一段里面它也有一个起头,一个因由,也有正说、也有流通的意思,所以这我们也可以称之为等序分,等流通分,就是等於。经文从「尔时释迦牟尼佛,在第四禅地中」,从这个地方起一直到「问此光,光为何等相」,这一段文就等於序分;从「是时释迦即擎接此世界众」起,一直到下卷「四十八轻戒」,这一大段就是我们这一品里面的正宗分,当然也是全经最主要的一部分;从「诸佛子谛听,此十重四十八轻戒」起一直到这一卷的终了,就等於是流通分。我们读到经文就能看得很清楚。

  现在诸位看的是本文,而我们这次发起印的是印注解,就是《梵网经直解》,跟诸位介绍过了。这个本子里面,因为本子年代太久了,一百多年的一个本子,纸张很脆。所以为了影印而能够保全原本,我们将这个本子拿去裱褙了一次,就是后面裱褙一张棉纸,这样一裱褙,我们这个本子至少还可以保存五百年。这个本子很珍贵。可是这次裱褙很遗憾的,大概裱褙工人也是没有常识,里头有七页他给裱反了,这样照相没办法照。我这几天也是想办法找别的本子,不合适,找了许多本子不合适。前天王源松同学到我这儿来,他说:法师,你把这七张打字补进去不就很好?我一想这个对,所以把这七张拿去打字,然后再补在里面,我们这个注解的本子很快就可以付印,印好之后我们就讲解这个注解的本子。前面诸位虽然没有看到这个注子,我所讲的统统是注解里面的意思,诸位将来可以对照注解本子去研究。在此地等序分里头也有四段,第一段是讲「化佛说法」,我们将经文念一念:

  尔时释迦牟尼佛。在第四禅地中。摩醯首罗天王宫。与无量大梵天王。不可说不可说菩萨众。说莲花台藏世界。卢舍那佛所说心地法门品。】

  到这个地方是一小段。这一小段就是说明世尊给我们叙说心地法门的原由。『尔时』,就是无量天人、菩萨大众俱会的时候,也就是说时节因缘成熟了,大众有这个程度、有能力接受,又肯发心受持,这就是机会成熟了。所以「尔时」两个字它所含的意义相当的深广,表面上看是大众俱会的时候,其实大众俱会如果大家不发心,那还是不成熟,如果大家不相信也不成熟,如果大家听不懂也不成熟,听懂了又不能照做,佛还是不说;样样条件都具备了,时节因缘成熟,成熟,佛没有不说的。为什么?前面讲流通大法,不成熟想流通没有办法流通,这一成熟机会来了赶紧流通,要把「菩萨心地戒品」流通给十方三世。

  『释迦牟尼佛』。这就是说法的本师,也是我们娑婆世界的教主,这个教主诸位要记住不是宗教的教主,我们称教主是教化主,就是主持这个教学的,好像一个学校的校长,他是这个学校的校主,他是一个学校的校主。佛是教化众生,他不讲教,他讲化,化是从成就上讲的。教而不化,那这个教是白费,没有成绩可言;教了之后学生都能变化气质,教学有了成就,所以我们称为教化主。佛的名号是音译的,就是这五个字都是梵音,古印度的梵音,它的意思在此地必须要说明。我们在过去讲席当中常常提到,佛的名号就是他教学的宗旨,佛的名号不同,就说明了他教学的宗旨不相同,为什么?譬如小学教学的宗旨跟中学就不一样,中学教学的宗旨跟大学又不一样,工业教学的宗旨跟医学院教学的宗旨又不一样。十方世界无量无边的众生根性不相同,教学的宗旨怎么能一样?但是宗旨虽然不一样,它的目标是共同的,目标就是教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这个目标决定不变。

  娑婆世界的众生最大的毛病就是缺乏慈悲心,自私自利,这是大病。佛的教育宗旨当然第一个要治这个病,所以佛的名号当中有「释迦」。释迦翻成中国的意思就是能仁,他能够发起仁慈的心,他教我们每个人都能将本性里面仁慈的德能发现出来,可见得这个名号它有用意的。其次一个毛病,我们娑婆世界众生的毛病是心不清净,心是散乱的,一天到晚胡思乱想,心不定,所以他的名号里头有「牟尼」。牟尼的意思是寂默,寂是清净、寂灭的意思,就是心里面一点妄想都没有,心得清净。由此可知,佛这个名号,正是他在娑婆世界针对我们众生毛病所定的教学宗旨。因此佛在我们这个世界所说的千经万论,无非是教我们以清净心发大慈悲,自利利他。「佛」的意思觉的意思,觉而不迷。这是我们的教主在我们这个世界的名号。

  假如他要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作佛,他这个名号行不行?跟诸位说不行,没用了,因为极乐世界人个个都大慈大悲。释迦,你看这字用不上,他都做到了;极乐世界的人心都清净,不散乱,都是一心不乱,牟尼两个字也用不著。所以这个名号在这儿适用,到那儿就不能用了,到那要改一个名号,要改「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是无量觉,极乐世界众生已经是觉而不迷,这个觉要广大,要求无量觉。你们诸位明白这个道理了,佛没有一定的名号,在哪个地方用哪个名号,在哪个场合用哪个名号。这桩事情实在讲一点都不奇怪,因为我们现前这个身分名号也是各种不同。你要是做生意,到你公司你是老板,人家称你董事长,这是一个名号;回到家里你的儿女叫你爸爸,又是一个名号,你看你在哪个场合当中你的名号马上就变了,所以没有一定的名号。

  这个意思明白之后,我们还要说一点道理。这个名号当中也显示出大乘的宗旨,大乘法不住生死,不住涅盘,因为他大慈大悲。「释迦」就是大慈大悲,他仁慈,既然仁慈他一定要救度众生,救度众生必须要跟众生生活在一起,所以他就不能住涅盘;不像小乘阿罗汉,他住到涅盘那个境界里头,他不跟任何人在一起;所以叫不住涅盘。他又清净,一心不乱清净无为,他也不住生死。诸位要晓得六道轮回是怎么来的?是妄念来的,心清净就没有轮回,心不清净,你起一个善念就是善道轮回,起一个恶念就三恶道轮回,这常说的。我们发了个心修十善,发十善的心是天道,发五戒的心是人道,贪心重的是饿鬼道,愚痴是邪正是非颠倒、分不清的,畜生道,瞋恚心重的地狱道,可见得你起心动念就落在六道轮回。他心地清净,一切境界里头不起心、不动念,这就是「牟尼」的意思,所以他不落在轮回里头,那就是不住生死。所以佛所住的这个涅盘就是《般若经》里面讲的无住涅盘,不住生死、不住涅盘。

  这个名号里面显示出教学的宗旨,教我们要学他们一样,即仁慈又清净。还有一个意思这个「仁」必定能忍,就是忍辱。我们中国古人造字,这个字里面有很深的意义。你看「仁」这个字是什么?是二人,二人在一起要不能够容忍,这两个人就天天要吵嘴、要打架。二人是代表什么?代表团体,代表多人,众多之人。我们在众多之人待人接物(这是特别从待人方面来讲),首先学忍,所以经典里面讲「仁者忍也」。所以六度里面最重要的就是布施忍辱。布施是慈悲,忍辱是仁慈,仁慈里面不但是布施,必须有忍辱,对於一切顺逆境界都能够忍受,在佛法境界里面更往上提升,就无生、寂灭他都能忍,无生忍,寂灭忍。这个名号里面的意思实在是博大精深,我们要细心去体会。要是把它展开来就是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一切经教,它的总纲领、总题目就是释迦牟尼佛,所以佛的名号就是佛一代教学的宗旨,教育宗旨。

  底下要跟诸位说明他所住在的地方,他讲这个经在哪里讲的?他在『第四禅地中』。我们晓得佛在经典里面告诉我们,我们这个世界大致可以区分为三界二十八层天,第四禅是在色界最高的一层,无色界就不谈了,是精神的世界,所以经里面很少说它。四禅在这个世界里面讲福报最大,这个意思跟《华严经》善财童子参学的善知识都住在什么?都住在南方,福城。我们环境看到了,有福报的地方。第四禅福报最大,三灾不及。大三灾,初禅,大三灾(火灾、水灾、风灾)它统统都有;二禅没有火灾,有水灾、有风灾;三禅没有火灾、也没有水灾,它有风灾;第四禅是福报最大,三灾都没有。诸位想想这个意思,在这个地方讲,这个地方就是最有福报的地方;换句话说,这些听众是世间最有福报的人,这不是很显然的吗?

  人有福,地才有福,这个道理我们一定要懂得。佛常讲「依报随著正报转」,而不是正报随著依报转。人有福,地就有福,人没有福,找这些风水看相算命要找一个好地理就有福?没有那回事情,无非是被那些地理仙把你口袋里钞票骗到他口袋里去而已,哪有这回事情。到哪时候不灵了,他又有藉口,风水轮流转,福人居福地,他一句话就推卸掉了。这个地方是好土地,你没有福报那有什么办法,你要有福报,无论住在哪个地方,这个地就是福地;你没有福报什么样好风水,你一去风水就坏了。为什么坏?被你的心破坏了。所以今天我们这里讲「地」,讲「心地法门」,你要真正明白这个道理,你就不必看风水了,不必看什么,什么都不必了,你的心清净,心慈悲,就是世出世间第一等的大福报。我们要相信。所以连佛在小乘经里面,《阿难问事佛吉凶经》是小乘经,都教我们学佛弟子,真正佛弟子决不会去算命、看相、看风水、占卜,去问吉凶,去选日子,不做这个事情,晓得什么?境随心转,最重要的是修心地法门。所以第四禅里头说的这个意思。

  从这一句当中,你就看出这品经的妙处。一开端「第四禅」,这个经里面讲的最有福报的,第四禅叫舍念清净地,我们讲三界九地。舍念什么?舍一切妄念。换句话说,是三界之内的一心不乱,三界之内的净土,不是西方净土,是我们娑婆世界的净土,也要得把妄念断尽,心地清净到这个地方来了。这个地方究竟在哪里?你不要去打妄想,你一想心就不清净了。如果你自己要舍一切妄念,心清净了,你现在住的地方就是第四禅。跟你旁边坐的,他是凡夫,他是凡夫地,你住的是第四禅。因为我们这个世界是凡圣同居土,他看这个世界是污秽不清净的,你看这个世界是清净的,为什么?心清净,心清净看外面境界就清净,心不清净看外面境界就不清净。

  不但这个地方在第四禅,而且在第四禅里头最殊胜的一个处所,那就是『摩醯首罗天王』的宫殿,这就是第四禅的天王。这个世间福报最大的当然是王,王宫这是最富丽堂皇的地方,这就是福中之福,在这个地方讲的。经里面常常讲摩醯首罗天,也叫做色究竟天,就是色界里面最高的,再没有超过它的。而十地菩萨多半住在这个地方修学、教化众生,十地是法云地,就是第十地法云地的菩萨。为什么十地菩萨要选择这个地方来修学?这也就是我们中国古人在《易经》里面所讲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法云地的菩萨在菩萨当中福报最大,如果没有大福报、大心的众生,跟他志趣不能相投,所以他必须要在这个地方。这个地方的众生能够信解、能够奉行,他选择这个地区长住,来自修,来教化。如果是到我们这个世间来,诸位想想恐怕十地菩萨来了,他给我们讲的东西我们听不懂,我们也不肯相信,他来就白来了。这也是属於流通大法重要条件之一。

  所以诸佛菩萨、祖师大德他选择一个地方在那里建道场,不偶然,必须种种条件都具足。这个种种条件,诸位要晓得不是讲物质条件,而是讲众生心地上的条件。他的心清不清净,慈不慈悲,能不能忍辱,然后再看他的信解行,他能信、能解、能行,条件就具足了。物质再缺乏一样成就,局势、时代再动乱,他也一样成就;战乱当中也能建道场,也能够成就。所以条件是从这上来说的,不是说这个地方人有钱有力可以盖大庙,可以有很多人在一块居住,不是这样讲。那是我们今天所讲的我们要盖一个观光地区的条件,不是菩萨行道的条件。你想想释迦牟尼佛当年在鹿野苑,五比丘在一起,那是最初成立道场,什么都没有。鹿野苑是荒地,是养鹿的牧场,又没有房子,他们五个人在一起修行,晚上是树下一宿,白天到外面去乞食,那个道场建立了。因为这五个人条件都够、都具足,佛才来教化他们。他们不负佛的期望,个个人都能信、能解、能行、能证,五个人都证阿罗汉果,这叫道场。鹿野苑那边没有房子!

  由此可知,道场的定义就是信解行证,这是道场定义。十地菩萨选择这个地方来做道场是有道理的。佛在这个地方说法,诸位也就可想而知,他主要的对象就是度十地菩萨,为什么?因为这个戒品不可思议。这是我们从场所能够看出这一次的法会,佛所说的内容不可思议,也就是显示心地道品,心地戒法,甚深秘密,清净广大,与这个场所恰恰相应。如果不懂这个意思,五十八条戒我们看看没什么了不起,我们看不出苗头。每一条戒都说不尽的,到后来我们会讨论到。譬如第一条戒讲不杀生,不是说我们不能杀人,一切动物我们不能杀。诸位想想如果是这样的话,那跟小乘戒有什么两样?跟五戒有什么两样?没有两样。其实大大的不相同,这一条戒它的内涵是尽虚空遍法界,对一切有情众生、无情众生决不起一念破坏之心,这叫不杀生。你看这个境界多广大!与《华严经》讲「情与无情,同圆种智」,对一切有情、无情都能够保全它的圆满,护持它的圆满,没有一丝毫伤害之心,这是地上菩萨的戒品,所以他的对象也是无量。

  『与无量大梵天王』,这是讲听众。其余的不说,只说大梵天王。梵天是初禅天主,初禅叫禅天,二禅叫光天,三禅叫净天,四禅叫福天,福报最大。由此可知,到这个地方来听经的,心地都是清净的,受持这个戒品的也要像梵天一样清净才能够正受,因为这个戒是菩萨戒不是凡夫。菩萨在二乘之上,二乘人他只要肯发心,回小向大,他就有资格受菩萨戒。他要不肯回小向大,就是二乘人心地清净了,他没有慈悲,所以他不能接受。接受这个戒品,既心地清净又要大慈大悲。大梵天是凡夫,有资格了,因为他得到初禅。初禅离欲了,他脱离欲界了,欲界是财色名食睡,这五欲他都离开了,都舍掉了。在五欲里面决没有贪心,没有贪心当然就没有瞋恚心,贪心跟瞋恚心可以说是同时起来的,得到就贪,得不到就瞋恚。没有贪心就没有瞋恚心,所以他心得清净,这是得初禅,心清净。

  四禅天人除了修禅定之外,他又修四无量心,慈悲喜舍,所以他有资格。换句话说,他在摩醯首罗天宫听释迦牟尼佛讲这个经,他这个资格是起码的资格,就是刚刚好有程度来接受这个大法。我们今天在此地讲,诸位在此地听,如果我们心还不清净,还不够慈悲,我们来听这个经,只能算是在门外旁听,不是在讲堂里头正式的学生,我们在门外旁听。旁听有一个好处,这个机会也很难得,他都没有旁听这个机缘,那就很可惜了。我们还有这点福报,还能做个旁听生,希望由旁听生再能够进入正科生,这就是一定要把五欲六尘舍离,要发大慈大悲,你也有资格来修学菩萨戒品。建立菩萨心地,修学菩萨戒品,以这个基础入华严境界,归实报净土上品上生,这是我对诸位的期望。

  大梵天王说「无量」,这个无量实际上还是有数字,数字的确是很多。因为佛在经里面跟我们讲佛的教化区是一个大千世界,这一个大千世界当中所包括的有一千个中千世界,一个中千世界又有一个小千世界,因此一千乘一千这里头有一百亿。一个小千世界就有一个大梵天王,所以佛这一个教化区之内,要把所有各地区的大梵天王统统集合起来有多少?有一百亿,所以称为无量,是这个意思。一百亿个大梵天王,这是梵天王,还有二禅天,二禅有光音天,三禅有遍净天。可见得光是天王就数不清了,何况还有天人,另外还有十方这些菩萨众,确实听众是无量的数字。

  『不可说不可说菩萨众』。菩萨是没有法子计算的,除了娑婆世界释迦牟尼学生之外,还有他方世界来参学的菩萨,知道这个地方讲经,有这样殊胜的法会,所以都来了。这几句它真正的含义是说明接受梵网心地戒品必定是大根性的人,小根性的人不能接受,因为他的心量太广大了,所以真正大根性的也就是指真正发菩提心的。发菩提心的相就是四弘誓愿,真正有心度一切众生,断一切烦恼,修无量法门,成无上佛道,他真有这个心愿,这就是发菩提心的样子。

  『说莲花台藏世界』。这一句所指的是华藏世界,是一个大世界。我们的娑婆世界是在华藏世界之内一部分,『卢舍那佛』是释迦牟尼佛的老师。他今天所说这个菩萨心地戒品还不是他发明的,是他在莲花台藏世界卢舍那佛那个地方听到的,辗转在此地介绍给我们,这也是说明他有师承。他在哪里学的?他在华藏世界学的,莲花台藏世界就是华藏世界。他跟谁学的?他跟卢舍那佛学的。释迦牟尼佛也有老师,也有师承。所以有人说释迦牟尼佛他为什么成佛?他的老师是谁?从这看到他的老师是华藏世界卢舍那佛。说无师自通,那就是像《六祖坛经》里面所讲的天然外道。没有说无师自通的,你去找决定找不到,必得有师承。所以师承非常重要!

  我们学佛,在家求授三皈,给你授三皈的老师不重要,他只是给你作证明,这个不重要。你出家,出家剃头的这个师父不重要,这只是给你做个增上缘,帮助你出家。所以佛门里面最重要是什么?叫法子,这是最重要的。法子是传法的,就是师承,这是佛门里头最重视的。你在什么人会下开悟的,在什么人会下证果的,这个人是你的亲教师,他是你的传法人,这是师承。所以师承不是剃度和尚,剃度的不是师承,师承是传法。而且这个传法是你真正开悟证果的,这叫师承。你听他的,你没有开悟,不算是师承,没有证果不算是师承,必须在他会下开悟证果才是师承。

  释迦牟尼佛成佛了,他的老师就是卢舍那佛。「卢舍那」也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叫净满,净是清净,满是圆满。净是什么意思?无明烦恼都断尽了,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统统断尽了。满是什么?福圆满了,慧圆满了,德能圆满了,没有一样不圆满。所以这尊佛就是圆满报身佛,而释迦牟尼佛是化身佛。所以千百亿化身佛,刚才跟诸位说过了,他到这个地方换这个名字,到那个地方换那个名字,化身。净满这是永远不会变的,无论到哪儿都不会变的。诸位懂得这个意思,叫一体三身。由此可知,他的老师是谁?他老师是根本无明烦恼断尽了,智慧功德圆满了,随一切众生心感应道交变化所作。所以这个变化所作与他的所证的这个境界,就有师承的意思在。依此类推,卢舍那有没有老师?有老师,还有清净法身,他是从清净法身来的,清净法身才是大根大本。虽然在这个地方我们能够体会到一体三身,师承的意思有,我们在修学当中没有师承是决定不能成就的,这是一定要懂得的。我们《坛经》讲过很多遍,诸位在《坛经》里面能够看得很清楚,你能看出师承的重要。

  『心地法门品』。「心地品」前面说过,什么叫「法门」?法就是方法,古人是用两个字解释,一个是轨,就是轨道的轨,一个是持,保持。这两个意思很好,特别是在今天我们很容易了解。譬如,火车它有轨道,它必须保持在轨道上行走,才能到达目的地。这个轨道就是法则,它一定要遵守这个法则。我们今天汽车在高速公路行驶,高速公路就是轨道,必须在轨道上遵守这个轨道往前进,你才能达到目的地。所以古人用这两个字来解释「法」的定义。可是解释没有办法把这个意思发挥到淋漓尽致,只能够举出一、二个例子让我们举一反三,闻一知十。换句话说,世出世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有一定的方法,我们必须要遵循。无论哪一法我们今天讲它有原理,它有因缘,它有发展的过程,这是我们现代观察所用的术语,而在佛法只用这一个字就全部都概括了。「门」是通达的意思。我们这个房间因为有一个门,才可以与内外交通,所以门这个意思就是通达。理论明白通达了称之为门,方法明白通达了称之为门,我们境界通达了,这个也称之为门。所以这个意思就说明我们必须依照这个理论方法境界来修行,这样才能够将我们的生活,拿现在话讲叫生活品质天天提高。以整个社会来讲,把我们的文化水准一天一天的向上提升,使我们的生活更充实、更美满、更幸福。

  讲到幸福美满到极处,那就是四禅天。这个地方还不止,因为它是大乘佛法,要把我们的幸福美满提到了极处,那就是如来果地,比摩醯首罗天的福报大太多太多了,那不能相比了。这才是佛说法的真正的意思,正所谓「十方婆伽梵,一路涅盘门」,我们在《楞严经》读过的。「婆伽梵」是梵语,也就是佛的称号,就是十方诸佛成佛的唯一途径。十方成佛怎么成佛的?就是存这样的心。我们讲上卷就是存心,是用这个心;下卷是讲行事,待人接物,就是「五十八戒」,那是讲行为。我们存这样的心,以这样的行为,这是成佛的大道。

  我为什么要讲《四十华严》?《四十华严》是模范,就是存这个心,以这样的行为表达在我们实际的生活上,我们的私生活,我们的社会群体生活,那个境界就是《四十华严》。今天一般人所提倡的新鲜名词「人间佛教」,什么叫人间佛教?以梵网心地戒品入华严境界才是真正的人间佛教,再从人间佛教提升到实报寂光净土,达到了极处,那就是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所以我们才选《弥陀经疏钞》来研究、读诵、受持。我们今天走这个道路,多么光明、平坦,没有一丝毫迂回,没有一丝毫怀疑,当生成就。《圆觉经》里面讲的「大陀罗尼门」也是属於这个。而在这一部经的下卷里面,佛亲自跟我们说的「汝诸佛子,转我所说,与一切众生开心地道」,这个话我们要牢牢地记住,到后来我们会念到。语重心长,就是叫我们要辗转流通,自行化他,自己得到幸福美满,还得要帮助一切众生建立真正美满幸福的人生。所以佛的话真是苦口婆心,我们要能够体会。

  所以我们自己修行不仅是为个人,为个人修与不修无所谓,修是自己得利益,不修我堕地狱活该。我堕我的与你有什么相干?其实什么?就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我个人与社会群体有分不开的关系,我自己能修行就影响别人,别人看到我这么幸福、这么美满、这么自在,他一定会问你:你怎么会得到,我怎么这么苦?你就告诉他,我怎么得来的,他就会学了!自自然然就影响大众了。大家都肯修,我们这个娑婆世界马上就要改名字,要改成极乐世界了。你们想想这个意义多重大,所以建立道场不纯为自己。如果为你自己,是诸佛菩萨护念,没这个道理,他凭什么护念你?护法龙天来保佑你,他凭什么?因为道场建立给一切众生带来幸福,所以诸佛菩萨、护法龙天来保佑,他是责无旁贷,道理在此地。

  我们在修行大回向当中,最后还要代历代冤亲债主、一切无祀鬼魂来拜佛、来修法,这个心量多广大!不是单为自己,而是为一切众生来修学。四弘誓愿头一愿就说「众生无边誓愿度」;换句话说,你的修学就是为度一切众生,是为无尽众生而修学,这能不努力吗?这能不认真吗?不认真修学,怎么能对得起这么多众生。诸位真正能够体会到这个意思,你自然就精进不懈,不需要人督促,这就是真正自觉。还要人督促,那还是迷惑颠倒,不觉悟。督促严了,心里还不高兴,这真罗唆,一天到晚找我麻烦,还生怨恨心。所以现在人家也不督促你了,为什么?何必跟你结冤仇?你迷惑,人家看你迷惑到底;你堕落,也看著你堕落,那没有法子,是你自己不觉悟!古德常说「忠言逆耳,良药苦口」,唯有真正觉悟的人,他能接受,不能觉悟的人,不但不接受反而结冤仇。

  佛在本经末后教给我们要传法、要利益众生,开心地法门。教给我们要「受持读诵,一心而行」。千经万论著重在一心,得到这个法门就得自在了。古人所谓是「若隐若显」,如果在教下来讲,就是显教、密教;「若出若没」,就是或进或退。真是随心所欲,方便说、真实说无不自在,这叫法门。底下一段是讲佛「放光现瑞」,示现瑞相,这里头也是表法的意思。

  我们今天讲到此地是一个小段落,有人问我,这部经要讲多久才能讲得完?我们没有时间限制,愈详细愈好,愈有受用。如果不细讲,诸位看这个经、看这个注解,意思看不出来。正因为你看不出来,所以我能看出多少,我就给诸位贡献多少,不要受时间限制,诸位才是真正有福报的人。我到别的地方,国外请我讲经有时间限制,那就不能细讲,那福报就没有你们大,大福报的人才能够细说。到国外,人家说:法师,你给我们讲一部《金刚经》多少时间?六个钟点。他们只有那么长的时间,那只能够略说,点缀点缀而已;换句话,只能够介绍一下,说一个大意,很难得受用。真正得受用,在今天是要时时刻刻在一起仔细商量,来认真的修学。可是诸位得真发心,自己才有前途,佛法也有了前途,众生也有了前途。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