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tbcollege logo
 
简体 正體
綱目模式
頻次搜索 
AND OR
 
11-001-0018 主講人 : 淨空老法師
             小字號    中字號    大字號

梵网经  (第十八集)  1983/11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11-001-0018

  八十八页第五行,末后一句开始:

  「四者舍心,周给无吝,无造无相,空法中如虚空,自他体性不可得,而无生心,常修其舍」。从这一条看起。这是「十长养心」的第四条,行位菩萨所修的是四无量心,这是四无量心里面末后一条。舍就是布施,著重在放下,换句话说,这是著重在自利。我们讲布施偏重在利他,先有自利而后才能够利他,所以大师给我们开示的是「周给无吝」,周是周遍,给就是给予,目的就是破除自己的悭吝心。凡夫自己已经有的多半是舍不得放下,舍不得给人,尤其是自己很需要用的,给人自己就没有了。菩萨教我们把这个悭吝心舍掉,要舍悭吝的心,必须要从世缘境界上先舍。

  如何才真正把悭吝心破除?这是一桩相当不容易的事情,世间一般人修学六度,实际上他是修了六桩事情,度了没有?没度。为什么说没度?修布施增长贪心,我为什么要布施?听说佛门当中舍一得万报,如果我的布施后来没有果报,那我布施他干什么?所以这是增长贪心。换句话说,这六条里面我们说修福可以,那真是名副其实,要是修六波罗蜜那是完全错了,与六波罗蜜统统不相应。这个舍与波罗蜜就相应,所以一定要舍得干干净净,不能有一点点著相,有一点著相那个波罗蜜就变成福报,变成三界有漏的福报。如何把福德、福报变成般若波罗蜜就在你一念之间,一念觉就是修的圆满波罗蜜,一念迷那就是修的人天痴福,这是我们应当要晓得。

  所以下面告诉我们「无造无相,空法中如虚空,自他体性不可得」。这就是经论里常讲的三轮体空。造是造作,相是相状,其实我们在修舍心的时候就是周遍给予别人,有没有造作?有,有没有相?也有,有为什么说无造无相?叫你不要执著,不要著相,这样才是真正的舍。如果我现在在修舍,我舍得很干净,诸位想想你那个心是不是干净?你心里面还有舍就不干净,连这个舍也不能有,这才是真正干净。有能舍的自己,我能舍,有所舍之物,有接受我施舍的人,这三轮就不空了,那就是著了造作、著了相。这种修行就坐实了,那就有障碍,不是佛法,与体性不相应,何以故?因为体性不可得。

  我,我是四大五蕴和合之体,这个身没有自性,它的自性是空寂的,所谓是当体即空,一切法也是如此,空无自性。所以在修学要能够与体性相应,这是觉,这是清净,与体性不相应的,那是修福,不是学佛,是修福报不是学佛。学佛与世间修福不一样。今天许许多多学佛的人他有个错误的概念,把修福都当作学佛,其实学佛跟修福是两桩事情,不是一桩事情,这是我们一定要把它分辨清楚。所以末后这是劝勉我们「而无生心,常修其舍」。生心就是起念,我们平常讲起心动念、分别执著,把这个都统统舍掉。没有分别、没有执著,不起心、不动念怎么样?常修其舍,换句话说,叫常行布施。

  下面第五条讲「施心」。施就是讲布施,刚才说布施跟舍意思是相通的,舍偏重在自利,偏重在三轮体空,布施偏重在利他。「五者施心,普惠无惜身施,口施,意施,财施,法施,教导一切众生,无心行化,达理达施,一切相现在前行」。舍心能成就我们的清净心,施心成就我们的慈悲心,清净心是自受用,慈悲心是他受用。前面一条「周给无吝」,这一条叫「普惠无惜」,惜是爱惜,跟吝啬的意思差不多,普是普遍,惠就是惠施,对人有恩惠,能够施舍,能够布施,能够帮助别人。我们在同样事相上讲是一桩事情,我布施目的是求自己心清净,断除自己的悭吝心,这就是修的舍心;目的是要帮助别人,这个心是施心。事是一样的,舍跟施在事相上是一样的,用心不一样,得的果报也不一样,一个果报是清净心现前,一个果报是慈悲心现前,差别在此地。

  布施,就是六度里面布施波罗蜜,此地大师给我们举出四条。通常在一切经论里面我们讲财施、法施、无畏布施,此地这四条与通常讲的三条意思是一样的,说的言语不一样,内容是一样的。「身布施」,什么叫做身布施?用我们的劳力、用我们的双手为一切众生服务,这是身布施,我们要用这个身体来成就种种事业,利益一切众生,这是身布施。「口布施」是言说,是用口来帮助,就是用言语甚至於包括文字,文字是言语的符号,就是言语,以这个来利益一切众生,这叫口施。「意施」是智慧、是愿力。我们有大愿、有智慧,以智慧愿力贡献与一切众生,这叫意施。一切诸佛菩萨无一不是以身口意三业布施一切众生,没有吝惜,所以说不疲不厌,这三条都是属於内财布施。

  底下一条叫「财施」,是指的外财布施,就是身外之物。身口意是自身,底下这个财就是身外之物。一切的物品统统可以布施,布施的福报无量无边。《华严经》里面告诉我们,布施物品很少,果报不可思议,大德没有法子想像,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形?实在讲布施的物多寡没有关系,要紧的是布施的心真的是境随心转。他布施很少,他的心量广大,心地诚实诚敬,以诚敬心来修这个布施,以广大心来修布施,布施的物虽然很小,果报不可思议。假如说布施的物品很多,心量不大,换句话说,那个果报也就小。由此可知,用心是圣凡所以不同的所在。佛菩萨就是会用心,我们凡夫有佛心、有佛性,虽有不会用,如果要会用我们与诸佛菩萨又有什么两样!

  学佛说老实话就是要学一个会用心,那就成功了。这个心佛有、菩萨有、我也有,心是决定一样的没有两样,他会用,我们为什么不会用?他会用,我们当然也能够会用,我们在佛教经论里面要学这个。本经这上卷前半部,这个注解一共是四卷,前面两卷就是教我们会用心,会用舍心心就清净了,会用施心心就慈悲了,这多么重要!真正会用心的人他真正放得下,真正得大自在。

  「法施」,是指一切开导众生破迷开悟的施舍,都叫做法布施。世尊当年在世,四十九年讲经说法开导大众这是法布施,历代祖师祖祖承传,化道不绝利益大众,这是法布施,这是佛法。这里面还包括了一切世间法,我知道的别人不知道,我帮助他、我教导他使他也会了,都叫做法布施。他的果报,财布施得财用自在,不但说不缺乏,得财用自在,在财用一方面他所得的果报是事事如意;法布施所得的果报是智慧增长。我们希望在财用上也能得自在,希望智慧天天增长,那是果报。希望这个果报而不晓得去修因,没有因哪里会结果?所以我们要想得到这殊胜的果报,要晓得修因,要以身口意三业去修财法两种布施。没有说无畏布施,无畏布施包括在法布施里面,包括在财法之中,以这个去教导一切众生。教是教给他,导是自己做示范,劝别人布施自己不肯布施,人家也不能相信,如果那个人真相信,那个人布施得到福慧,你自己反而堕落了。这种人不能说没有,也有。

  「无心行化」,这个境界就高。无心是说无虚妄心,无虚妄心他用的就是真心。「达理」,达是通达,「达施」,施是事,理事无碍,事理都通达、都明了。这里讲的理、讲的施都通世出世间一切法。「一切相现在前行」,这一句是讲境界,无论在因行上、在果报上,无有一法不现前。像《华严经》里面所讲华藏世界,《弥陀经》里面所讲的极乐世界,一切因相、缘相、果相无有一相不现前,这才得到真实的受用。我们读这个经文后面还要细讲。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一切诸菩萨没有一个不是如是的修学,我们要学佛、要学菩萨,应当像他们一样的立心、一样的修行才能成就。

  「六者好语心」,我们看一看什么叫做好语?「所说皆善,慈爱语言,摄化众生,常行如心,发起善根」。由此可知,这个好语心是真正爱护一切众生的心。这种爱不是出於感情的,是属於理智的,是至善的。他这个慈爱语言上面特别加了一个善字,这就是一个标准。这个标准建立在什么基础上?当然此地所讲的是菩萨法,菩萨法一定要与体性相应,就叫做善,如果与体性不相应,那就不善。所以它是有标准的,不是以我们世间人的善恶标准为标准,因为世间善恶标准是从意识心里面生的,它是烦恼。烦恼如何能够谈到善?就我们现前所修这个法门,好语心,这一句「阿弥陀佛」,好语;「南无观世音菩萨」,好语。常常以这个好语去摄化一切众生,随时随处劝人念佛,为人解说,说明念佛的功德,念佛的利益,他就能接受,他就欢喜了。

  佛法的功德利益,说实在的话真正明了的人不多,他要是真正明白了,人间天上的利益没有一桩能比得上佛法。所以你看看《无量寿经》里面讲的阿弥陀佛在因地里做大国王,释迦牟尼佛是王子,安世高也做了半年国王,都不要、都舍掉了,去学佛。假如这个佛不比做大国王要好,他能舍掉吗?不可能的事情,他又不是白痴,他又不是迷惑颠倒。他要是白痴、迷惑颠倒怎么能说出这么多经论,说出这么多的大道理来?所以诸位要晓得一切法中,佛法是第一!依教修行,永脱生死轮回,成无上道,在十法界当中没有人不尊重的。一切受用自在无碍,真正要是体会通达了,没有不肯学的。

  前几天有一个同修告诉我,他不知道是听什么人说的。有一个人谈到(大概也是个很有名气的人),说风水轮流转,佛法在东方现在是衰了,西方的佛法兴盛,逐渐逐渐兴盛,正是好比从前佛出现在印度。印度佛法衰了,在中国兴盛,中国佛法兴盛到极处,印度几乎都没有佛法了。看将来的样子,恐怕欧美的佛法到极兴盛的时候,中国没有佛法。我听说有一个教授好像是黎东方到美国去,美国学术界听说他是从中国来的,中国人一定懂得佛法,学校里开课一定要叫开佛学课程,其实他对於佛法一无所知;可是别的东西我们都不要听,我们就喜欢听佛法。他临时找几本佛书到那里开课去应付外国人。西方人今天开始觉悟了,这在整个佛法来说好现象。

  西方人学佛确实比我们认真,讲经、开示讲完之后,他们有很多的意见提出来研究讨论,这是对的。不像我们在此地讲,讲多少年都没有一个问题。这种现象只有两种,一种是完全通达了,像颜回一样,孔老夫子弟子颜回,颜回听孔老夫子讲学,从来没有一个问题;一种就是这个耳朵进去了,那个耳朵出去了,只有这两种。不像西方热烈的讨论,在他们那边讲东西,讲一个小时最低限度要留半个小时作为研究讨论的时间,如果真正讨论会的时候这个时间就相当之长。外国人尤其是喜欢问,我还听说有一个天主教的在美国,一个天主教的修女,她是来传道的,也是问到我们一个中国人,问他有没有信仰宗教。她是来传天主教,劝人信天主教的,结果这个人说我信佛教。如果在过去天主教听说你信佛教,佛教是魔鬼他掉头就去了。这个人不然,听人信佛教她兴趣很浓厚,她说那我可不可以提出几个问题来请教你?他说可以,这一谈就谈了几个钟点,并且约了下一次还要再来拜访。可见得西方人现在普遍的对佛教有很浓厚的兴趣,这也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在这个情势之下,我们要用什么样的方便善巧将正法传到西方去?我们不要吝啬,为什么?当年在印度、西域那些高僧,都把他们国家那些经典源源不断的送到中国来,如果他要吝法他就不送来了。那个时候交通工具困难,都是用骡马,现在交通便捷。我们今天把我们的经典送到西方,就如同当年印度的高僧把经典送到我们中国来一样,自己的地方已经不能发扬光大了,要让有能力发扬光大的地方那些人去弘扬,佛法才不绝於世!中国人将来要想学佛到外国去学去,我们不要人家要,我们没看在眼上人家当宝贝。所以好语是一种利益之语,於众生绝对是有利的,这里面当然包括了许许多多善巧方便,因为他的目的是摄化众生,是摄受教化众生,凡是摄受教化众生的言语都叫好语。我们今天所看到一切经,这一切经典就是好语心的模范,好语心的典型,「常行如心,发起善根」。

  「七者利益心」。什么叫利益心?「胜行化生,实智体性,广行智道,现行六道,不以为患,但益人为利」。这种心也是非常非常的了不起,胜是殊胜,以最殊胜的行为来教化众生。底下两句就是说明它的形象,什么样的形象是最殊胜的形象?实智体性这一句是说的根本智。体性就是本性,禅家所讲的明心见性,见的就是体性。体性的自受用就是实智,就叫做根本智。这一个境界圆教初住以上才有,初住以下的菩萨没有,我们念佛法门要念到理一心不乱就有了。理一心不乱就是实智体性现前,所谓是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以这个为基础。

  「广行智道」,这就是权智,利益众生,实智是根本智、是无知,所以说般若无知;权智是后得智,是无所不知,广行智道就是无所不知。无所不知不是对自己的,是对别人的,是他受用,他心好清净。如果自受用里面有知那就坏了,那个知是什么?是无明,你看《楞严经》上说的「知见立知是无明本」,《楞严经》上讲的知见就是此地讲实智体性。实智体性里头如果再建立一个知,这个知就是无明,无明的根本。所以虽然对於他起无量无边的智慧,能够辨别一切法相,令他开悟,自己绝不染著,自己心里面决定是清净的,真正达到三轮体空,这才能够利益众生。

  「现行六道」。这个行就是身,在六道里面应以什么样的身教化众生,他就能现什么样的身分,在天现天身,在人现人身,在畜生现畜生身,他不以为患。不以为患特别是讲到三恶道,三善道当然他不会,他现这个身很自在,现三恶道身是不是很可怕、很恐惧?他不以为然,他心清净的,只要能利益众生,该现什么身就现什么样的身分,这是真正慈悲。

  「八者同心,隐同摄化,以道性智,同空无生法中,以无我智,同生无二,入诸六道身相行业,一切事同,以入同法三昧」。这就是四摄法里面的同事。这八种心,前面四种是四无量心,后面这四种就是四摄法。诸佛菩萨四无量心为体,以四摄法为用,才能够普遍的利益一切众生。此地的同就是同事,众生有什么嗜好,跟他同一样的事,他就有兴趣了,如果跟他这个事相不相同,他一定排斥,一定拒绝。如果能跟他行同样的事、同样的嗜好,所谓是兴趣相投,就非常容易集合,在这里面才能够转变众生,才能够教化众生。

  「隐同摄化」,隐是把自己的本隐藏起来,同是示现迹象,在外表完全跟那个众生相同,示现相同的见解,相同的乐趣,相同的爱好,样样都相同,这个难得!目的在摄受教化众生,所以他是依大智慧不是依感情的。「以道性智」,这个道性智就是我们一般讲的一切种智,佛的智慧。「同空无生法中」,这是摄化的目标,要把它推进到如来智慧那个境界里面。「以无我智」,此地讲的无我包括了人无我、法无我。「同生无二」。我们从这两句就真正能够看出,佛菩萨摄化众生这种心真是慈悲到了极处。摄化的目标是要把这些众生提升到如来的地位上,不是说把他度出三界就算了,不是的。同空无生法中,这个境界就是我们平常讲的无生法忍。而无生法忍在一般经论当中,像《仁王经》里面所讲的五忍菩萨他属於第四位,而在菩萨果位上是第七地、第八地、第九地,你想想看这个境界多高!而我法两种执著断尽是如来果地、是究竟位!

  所以佛菩萨对一切众生真是慈悲到了极处,这一种恩德几个人能够体会得到?我们如何才能够报佛菩萨的恩德?这是值得我们深深反省的。而他的形象是「入诸六道」,随类化身,在六道当中的「身相」,身的相跟六道众生一定示现一样的。观音菩萨在鬼道里面示现鬼王的身分,这是我们晓得一种,既然讲随类化身,当然也现一般饿鬼的化身,他才能普度。「行业」,行是行为,业是事业,无有一桩不同凡夫,示现的跟你们完全相同。「一切事同」,这是在教化里面那个教学的善巧可以说是达到了最高的境界。我们今天讲教学的方法,教学的手段达到最圆满、最究竟,这是一般人所做不到的。我们要学佛、学菩萨要向这个目标去接近,能做多少就做多少,可是诸位要记住他是依智不依识,是依智慧不是依感情。依智慧是正法,依感情是堕落,真正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纯粹是为了利益众生,帮助众生破迷开悟,帮助众生真正离苦得乐!所以他这个目标是「入同法三昧」,决定没有迷惑。

  再看底下一条「九者定心」。末后两条讲定慧,什么叫定心?「印持无乱,以一念静慧观空,无能扰动,了见一切众生,我人种子,皆无合散,集成起作,不可得故」。这个定差不多跟《楞严经》上讲的楞严大定相彷佛,在一切境界里面都如如不动。也正如《金刚经》所说的,他确实做到不取於相,如如不动。他为什么不取於相?他对於一切相的真相完全明了,晓得一切相都是幻化而不实,一切相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他心定,所以在一切法里无取无舍,真正达到自在。印持无乱,乱是乱心,凡是我们这个心,一会儿想东一会儿想西,这个心就是个乱心,也就是妄念。修行人讲功夫,功夫在哪里建?妄念少了就是功夫长了,妄念一天比一天少,你的功夫就一天比一天进步,如果妄念未曾减少,你的修行不得力,没有进展。如果妄念加多了那你的修行退步了,纵然很用功,你功用错了、不如法,如果用功如法,妄念必然一天比一天减少。印就是相应,持是保持,这个修行一定与法相应,保持著不乱,一心不乱。

  「以一念静慧观空」,这个一念就是《弥陀经》里面讲的一心,一心是清净心,一心是智慧心。前面所讲到的实智体性,就是一心不乱里面的境界,我们修行要是以这个为目标,那就对了。观空是修行人第一个阶段,为什么?如果不能把一切法真相看清楚,你必定放不下,你放不下你这个心是决定定不下来;换句话说,譬如念佛,你所求的是一心不乱,你这一心不乱决定做不到,不但一心不乱达不到,连功夫成片都是个障碍。功夫成片是相似定,不是真正的定,一心不乱是真正的定,是得到念佛三昧。功夫成片是相似接近没有得到,所以说他能够伏烦恼不是断烦恼,功夫成片是伏烦恼。

  伏烦恼也得要观空,你在这一切境界相里样样执著、样样计较,你怎么能成一片?你这个烦恼怎么能够把它压住?所以要放下。烦恼要是压不住,一口气不来来生还是六道轮回。六道轮回苦、太苦了,诸位要冷静去想想,我们无始劫以来在六道里头,所谓头出头没,在六道里面必定是在三恶道的时间长,在三善道的时间短。你要问为什么原因?你就问自己,我们从早到晚起心动念到底是善念多是恶念多?就明白了!如果善念多那就三善道的时间长,要是恶念多当然三恶道的时间长,善心无贪、无瞋、无痴,谦虚恭敬,我们一天当中起这个心能起几长的时间?恶心是贪瞋痴慢疑,我们这个念头又起了多少?这一比较就晓得了。所以不出轮回,诸位要晓得恶道是家乡,三善道是到外面去旅游,晃一下就又回来了,三善道不是你长住的,三恶道是你长住的、是你老家!我们如果不趁这个机缘超越六道生死轮回,那就真正是可惜,这一生真空过了。所以初学的人不能不从空慧上下手。

  我们《弥陀经》刚刚讲完「三十七道品」,三十七品名相解释过了,意思还在后面,底下这几次我们细细的来讨论。四念处、四正勤比什么都重要。如果你真修念处、正勤,你决定能够伏烦恼,换句话说,至少你可以能够念到功夫成片,带业往生,这一生就超脱了。四念处就是观空,四念处是智慧,观身不净,观受是苦;受是享受,我们的享受是苦,决定没有乐;观心无常,这个妄念是无常的;观法无我,一切法里头没有自性,当体即空,一切法当中都是了不可得。所以在这种情形之下,你才无取无舍,你的心定下来了,再没有一桩事情能够动你心,能够把你心扰乱。「了见」。了是明了,见是自己真正见到,这不是肉眼见到,慧眼见到了。

  「一切众生,我人种子」。我人是讲果,种子是讲因,这些因缘果报「皆无合散」,也无集也无成,也无起也无作,为什么?统统不可得,这正是佛在《法华经》里面所说的「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就是这个境界。《华严经》里面所说的「六相圆融」,也是讲的这个境界,这都是说明宇宙人生的真相。真相明了之后他的心定了,他的心决定不散不乱,念念常生智慧,决定不会迷惑、不会生烦恼,一切法里头无取无舍。有取的心错了,舍的心也错了,没有取舍,应用自在!

  最后这一条「十者慧心」,智慧现前了。「照彻无碍,观诸邪见,结患等缚,无决定体性,是心入起空空道,发无生心」。这是行位菩萨的智慧,也是行位菩萨的开悟,他们的觉悟。照是智慧的观照,彻是彻底究竟,照彻无碍,对於世出世间一切法,无不在他智慧观照之中。观诸邪见。凡是有知见都是邪知见,这一点一定要了解,凡是有知见统统是邪知见,为什么?因为你真心里面本来无一物,哪有知见?《心经》告诉你「无智亦无得」,这是真的!

  如果我们要问,佛菩萨为我们讲经说法说了这么多,众生提这么多问题,他老人家一样一样给你解答,这算不算邪见?其实佛给我们说得很清楚,「佛是说而无说,无说而说」,佛讲经四十九年没有说一个字,你们能不能体会到这个意思?真能体会到这个意思,这个佛法你听懂了,你才晓得诸佛如来自始至终他都住在正见里面。如果你要是著了相,佛是正知正见,你学的人就学成邪知邪见,学颠倒了。换句话说,你是依语不依义,佛是教我们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你是依识不依智,搞颠倒了。所以虽然听经得不到佛法的受用,听经不开悟,如果照四依法来修学,哪有听经不开悟的道理!

  我们讲一切邪见,二乘以下的凡夫外道所有的见解都是邪见,邪见就是迷惑,迷惑就造业,造业就要受果报。所以底下说「结患等缚」,缚是系缚,不自在。换句话说,这一句就是说六道凡夫的惑业苦,说的这些,这些怎么样?「无决定体性」,也是当体即空。所以佛眼睛里面观苦是法身,观业是解脱,观惑是般若,为什么?这里头只是迷悟不同。悟了你再一看,不但他自己,一切众生个个人具足法身、般若、解脱,人人都是六根门头放光动地。所以佛一成佛看大地一切众生同成佛道,佛在大经里才说「一切众生本来成佛」。可是你一迷了之后,法身变成苦报、变成苦果,般若变成迷惑,解脱变成造业,变成惑业苦了。迷了是惑业苦,悟了是法身、般若、解脱,事是一桩事情,你看迷悟他的境界感受迥然不同。

  悟入是佛之知见,佛在《法华经》里头明白的教诫我们,佛陀教化众生的目标,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诸佛如来为我们开示我们自己本有佛知见,而我们自己悟入的也是自己本有的佛知见,所以说佛不度众生,众生乃是自悟、自修、自证、自度。这是一点都不假,佛菩萨没欺骗人,句句都说的真实语。所以在世出世间法里皆无体性。「是心入起空空道」,这个空空道是指三空,不但人我空,法我空,空亦空。「发无生心」,无生心是真心,无生就没有灭,无生心就是《楞严经》里面讲的常住真心,真如理体,或说佛心,或说法心都是一样的境界。我们真心现前了。

  「自此十心,行行无违」,从慈心、悲心、喜心、舍心一直到定心、慧心,这十种心。行行是讲在生活当中,日常生活当中。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存心、我们起念决定与这十心相应,决定没有违背,你要能这样的修心,这才能达到「定慧圆明」。这里面有定、有慧,每一种心里面都有定、都有慧。当然十种心里面,你看定心偏重定得多,当然有慧,没有慧也不行;慧心里面偏重慧得多,也有定心。「空假不立」,所谓是两边不立,中道不存。「以中道智观」,观就是观照、观察,或者我们再说得俗一点,就是以中道来看一切人、看一切物、看一切法。「增进向位也」,功夫增进就从十行的地位升级,那一升就到十回向,所以底下一段就讲十回向,给我们解释十回向。底下这几句我们把它念下去,这是一个段落。

  「此位功行」,此位就是讲的十行位的菩萨,他的功夫,他们的修行。「於六轮中,以银宝轮对位」。这是比喻,前面都讲过了,所以念念就行。「谓银体性莹洁,不受尘垢,虽经熔炼,性恒不变」。这是讲银,银它能成为宝,金银是七宝,它不变质。虽然银器我们放久了变黑,可是你一擦的时候还是很亮,它不会变的,所以用银宝轮来比喻十行位的菩萨。

  「此十行菩萨,惟修假观以加功用,任运分断中十品异相无明惑业,显发本然清净之性」。这几句很重要,前面十住位的菩萨修空观,总是以空观为基础,从空出假,这就是十行位的菩萨。所以十行位的菩萨游戏人间,他晓得这个世间一切万象全是假的不是真的,有没有?有,有不是真的,像作梦一样。所以比喻叫做「梦中佛事,水月道场」,在这里面得自在,没有忧虑,知道没有一样实在的,所以在一切受用里面没有取舍,没有得失,不生烦恼。他修的是假观,这个假观是以空观为基础。为什么修这个?因为他要断异相无明惑业,这就是我们平常讲的历事炼心。空观修成了习气并没有断掉,所以要修假观把习气磨炼掉,在一切境界里面去修行。

  一切境界里面修什么?修不动心,就是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就修这个。修不取於相,如如不动,所以才定慧圆明,愈来愈圆、愈来愈光明。「显发本然清净之性」,清净之性就是清净的真心,这个时候真心的德用愈来愈显著了。「如银体莹洁,熔炼不变,故以银宝轮对十行位也」。用这个银宝轮来比喻十行位的菩萨,取它不变的意思,就是随缘不变。能随一切缘在里头学不变,决不失清净心,决定不迷惑。今天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