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tbcollege logo
 
简体 正體
綱目模式
頻次搜索 
AND OR
 
11-001-0019 主講人 : 淨空老法師
             小字號    中字號    大字號

梵网经  (第十九集)  1983/11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11-001-0019

  请掀开经本,第九十面倒数第三行「释十向名」,是解释十回向。请看经文:

  诸佛当知。从是十长养心。入坚修忍中。十金刚心向果。一信心。二念心。三回向心。四达心。五直心。六不退心。七大乘心。八无相心。九慧心。十不坏心。】

  这一段是经文。下面是大师给我们的讲解,我们看注解,「此释十回向心,名德位也」。此是指上面我们念的这一段经文,是解释十向菩萨心名德位。「回向心者,因前二位所修所证」。前二位是讲的十住位、十行位,前面这两位实际上是二十个位次所修所证。「一切智行,不堕不退不住,空假不立,心心回向,真如平等,法界理中,名回向心」。这一段我们要讨论一下。初住菩萨就是依菩提心修行,我们常讲发菩提心,换句话说,就是依智不依识。我们在四依法里面讲依智不依识,智是理智,识就是感情,就是我们通常所讲的。但是为了怕大家还有误会,因为我们凡夫所讲的智还是感情不是真智慧,为什么?那个智是从意识心里面发生的。换句话说,就是佛法里常讲的世智辩聪。究竟什么叫做智才是符合佛法里面的标准?其实讲起来也不难懂,经论上常常告诉我们,无分别智,离开了分别执著那就是智,就是佛法里相应的智。如果这里面还有分别执著存在,这个智是世间的聪明智慧,就是佛经里面讲的世智辩聪。

  由此可知,世间的理智跟佛法里面所讲的理智,所不同的地方一个是有分别执著,一个是没有分别执著。换句话说,一个是用第六识、第七识,一个是不用六、七识。不用第六识,他所用的就叫妙观察智,不用第七识,他所用的就叫做平等性智,所以我们讲的四依法里面所说的依智不依识,识就是八识,智就是四智,这是我们一定要把它辨别清楚的。你会用了你就是初住菩萨,你要问究竟什么样才能到初住的地位?你会用就是初住,所以这个行叫一切智行,行是行为,所有的行为都是建立在四智菩提上的;换句话说,不是依八识五十一心所。我们凡夫的行为是依心心所而发的,这叫凡夫,起惑造业;依四智菩提那是智行,这一种行才是真正的叫净行,清净行。

  他不起惑,他也不造业,所以他「不堕」,不堕是他不堕三途;如果再说得清楚一点,他不堕凡夫,他不会堕落在凡夫道里。第二个他「不退」,这个不退是讲他的功行不会退转。我们在《弥陀经》里面读到三不退,那是西方极乐世界。这是一般讲的难信之法,西方极乐世界凡夫的地位,天人的地位就不退,就不容易!一般讲你看到初住菩萨才不退,本经是别教一乘,当然这个地位没有圆教那个高,别教一乘,它是一乘法,在大乘之上,到这个地位才不退。我们要问他为什么不退?底下这一句太好了,他「不住」。有住就有退,他不住!这不住正是像《金刚经》里面所说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实在是非常高明,所谓不住也就是六祖大师所讲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心里面清净至极,一个妄念都没有,禅家所谓一丝不挂,心里面干干净净什么都没有。心里面有一样东西就叫住。

  所以我们念佛人有没有住?有住,我们希望把这个心住在佛号上,这样才能往生。不住不是更好吗?是更好,做不到。你要不住在佛号上,你心里面一定是想东想西,没有办法叫你不生妄想。纵然是一个妄想都没有了,变成无想定那还是错了,所以难!这个理要不透彻,境界要不能够契入,有念是错,无念也是错。到底怎样才不错?你们读《坛经》,像六祖那样就不错。六祖不住,心里干干净净一个妄念都没有,他又修福是又修慧,福慧双修,又干干净净是一尘不染,这就叫中道。心地清净,本来无一物,不住一物;每天修福修慧,不住空,空有两边都不住,这样才行。修无想定的人他住在一边,他住在空的那一边,有的那一边他舍掉了,他住在空那边。所以空有两边都不住,这才叫做真不住。所以佛法不是消极是积极,修无想定的那是消极,他住在空里面。所以哪一位菩萨不是积极的利益一切众生,而自己守在清净无为。这是菩萨!

  「空假不立」,空假是相对的,空是讲的理体,本性是空寂;假是讲从体起用,所现的是十法界森罗万象,心地的清净不但不著这些假相,依正庄严他不执著,连这个寂静之体他也不执著,完全没有分别执著,这一种境界才叫心心回向,真如平等。这是用这些句子把这个境界、那个真相给我们描绘出来。我们也常常在讲席当中劝勉同修们要修平等心,平等是真心,平等与真如相应。平等心的自受用就是清净,平等心的他受用就是大慈大悲。所以十住菩萨修的是平等心,偏重在空上,万法皆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偏重在这上。而十行位的菩萨从空出假,偏重在假上,他教化众生,知道一切法是假有不是真有,所以在一切法里面他没有取舍得失。到十回向菩萨这是从体用上超越了,完全是走到中道。两边不立,中道不存,这是真正的超越,与真如平等、法界理体完全能相应,这叫做回向心。这是给我们解释回向的意思,也就是科题,下面就逐句、逐句给我们解释经文。

  『诸佛当知,从是十长养心』。这两句是总结前面,因为十行位的菩萨是修十长养心。『入坚修忍中』。这以下就讲到本位,就是十回向位。从经文里面很明白的看出来,十回向的菩萨是由十行位的菩萨升级提升上来的,是以十行为基础,这也就是说明修行的次第。十行位的菩萨是以十住位为基础,十住是以十信位为基础,由此可知,他是渐次循序而提升的。这在三贤菩萨位,这叫上贤,三贤菩萨位里面最高的,再往上去就登地了,那称为圣人,十圣。

  「言从是等者」。言就是说,说从是十长养心入坚修忍中这一段文,「繇前十行,如苗增长,华果敷实,将华落果成时,更加坚勇其心,不被魔外侵损」。这是大师用比喻来形容这一位菩萨的地位。他是由十行位将他的功夫再往上提升,好比我们种稻子一样,先有秧苗逐渐、逐渐的增长,长大之后开花结果,十回向就好比将要华落果成。华落就是三贤位修满了,三贤位毕业了。果成就登地,到地上菩萨了,这是果成。这个时候菩萨绝对不自满,在这个时候是更加坚勇其心,那个心更坚固,更勇猛精进。

  「不被魔外」,魔是指障碍,外是指外道。魔在《八大人觉经》里面讲有四种魔,这是佛门里最普遍、最常说的。第一个是「烦恼魔」,魔是障碍、折磨,烦恼障碍你、折磨你,我们叫烦恼魔。「五阴」也是障碍你,色受想行识叫五阴魔。「死魔」这个东西也麻烦,我们这一生修了几十年了,道业没成就寿命到了,功夫不能够继续用下去,必须要中断,这死魔是逼迫你功夫一定要中断。纵然是来生再得人身继续来修行,至少要耽误十几二十年,你总得二十岁才能修行,你的功夫就耽误了;再一投胎有隔阴之迷,前生的都忘掉了,什么都要从头来起,这个事情相当麻烦,就是死是魔!末后一种叫「天魔」,天魔,外道也包括在这个天魔里面。

  实际上这个天魔,你功夫没有成就,天魔不来找你麻烦,为什么?你对他还没有造成伤害,你功夫要成就了,对他造成伤害。因为他很执著,他认为这个大千世界是他的领土,这里面一切众生是他的臣民,你要想越界、要想出去,出境不回来了,他不高兴,所以他一定想种种方法来拦阻你,不让你成就。所以你看释迦牟尼佛示现成道,八相成道里面有降魔,魔以种种的手段来障碍他。不到那个时候魔不会来的,你要是有天魔来找你,那你有相当功夫了,不是个普通人。

  可是这外道很麻烦,这个外道我们受他的扰乱,多半是我们对於佛法的理论认识不清楚,信心不够坚定,听到人家说一说心就动了,赶紧去跟他学去了;那个人又放光又动地又有什么神通,赶紧去了,这就是被外道欺骗了。那些小小的神通,魔有鬼也有,有些人修学的时候他也能有。人有是两种,一种是他自己修成的,那算是有相当功夫,另外一种是魔附在身上,有神通。像《楞严经》里面所讲的五十种阴魔,就有许许多多地方说明是魔附在这个人身上,他就能现神通,知道一个人的过去、现在、未来,也能够给人治病。一旦这个魔要是离开身体了,他所有的能力统统失掉,这个时候他就要遭难了。经上跟我们讲得很清楚。

  佛门里面有没有用神通来教化众生?有,决不是平常的,决不是随随便便的。《神僧传》里面就有不少,那是在一种特殊的状况之下,以这个手段达到非常的效果。佛法里头决定没有以神通来教人的,有神通来接引人,没有用神通教人的,为什么?诸位一定要明白,佛法修学的目的是无上正等正觉,不是神通!梵语称之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是佛法所修的、所求的!所以佛法不是求神通,更不是修神通,绝对不羡慕神通,我们要记住这一点就不会被外道扰乱。

  而佛法的修学,我们在讲席当中一再提示诸位,这最重要的纲领,只要是佛法,他一定是修觉正净。那就是我们课诵里面的三皈依,离开了三皈依决定不是佛法,诸位要明白这个道理。六祖讲得非常明白,皈依佛,佛是觉悟的意思,觉而不迷,我们在任何法里面,世间法、出世间法;有情世间、器世间乃至於智正觉世间,诸佛菩萨的境界决定不迷,觉而不迷,这就叫皈依佛;法是说的正知正见不是邪知邪见,不是妄想执著,妄想执著都是邪知见。离开一切妄想执著,离开一切邪知邪见,依正知正见,《法华经》里面所讲的入佛知见,那就是正知正见,这是皈依法;僧是表心地清净,净而不染。佛法所修的是觉正净,佛法所求的是无上正等正觉,没讲神通!你觉正净修到相当的程度,神通是本能,我们本有的能力,这个能力就恢复了。

  换句话说,我本能现在不能现前是被迷、邪知见、染污所障碍住。把这三样毛病去掉,我们觉,我们正,我们净,这个能力马上就恢复。由此可知,那个神通有什么可羡慕的?应当羡慕什么?羡慕人家觉而不迷,我迷而不觉,要羡慕这个才好;羡慕人家正知正见,我们自己邪知邪见;羡慕别人清净不染,我们是处处染著,这就对了。如果你要是羡慕神通,你必定会被外道勾引去,那你必定上当。所以菩萨在这个地位上,四种魔没有办法伤害他,一切外道不管耍什么样的手段也不会动摇他,回向位的菩萨。

  「此位於六性中,名道种性」。你看在六性里面它比前面的地位提高,从性种性提升到道种性,道种性怎么讲法?底下给我们解释得很清楚。「因修中道」,菩萨修的是中道,前面讲「空假不立」,真空妙有两边都不放在心上,这是修中道,诸位这中道怎么修法?就是日常生活,待人接物,心真正的是觉正净,既不著空也不著有,既不离空也不离有。

  所以修行是生活,特别是中道。单修空的人有的时候他逃到深山里面不与人接触,他怕人妨碍他修行,那是偏重在空里面;还有一些尤其像我们近代,作佛事、做法会处处攀缘,著有。修中道的菩萨他也做法会,他做法会他不攀缘,这是中道,有志一同的大家来修,志趣不投的绝不勉强,所谓是来者不拒,去者不留,这是中道。决不会说我一定要多少人,人愈多愈好,想尽方法去拉人,那就落在假有里头了,著有,什么都不做著空了。得空有两边都不著,这是修中道。在事相上每一天按照功课,循规蹈矩,一天都不空过,就是到等觉菩萨,像大势至菩萨还是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你就晓得他这一句佛号一天到晚从来不中断,不著空,虽然这一句佛号是昼夜不中断,他三轮体空,不著有,空有两边都不著!

  窥基大师的《弥陀经》注解就是《通赞疏》,我们很快的就会印出来。《弥陀经》实在太好!这个好处我是学佛学了三十年才发现,才发现这个好处,从前哪一个人给我讲《弥陀经》好,我不相信。我看它总是怎么也比不上《法华》,比不上《华严》,比不上《楞严》。《法华》、《楞严经》都读完了,再回头看看《弥陀经》,好,比《法华》、《华严》、《楞严》好得太多!所以一切经我都愿意放下,这个经是欲罢不能,太好了。

  这个注解印出来之后,接著我还打算印一个本子,那就印《要解》,我们现在讲堂用的要解讲义是圆瑛法师《讲义》,我们单单印《要解》,就是《净土十要》里面的《要解》。过去曾经印过一次,我印过三千本跟诸位结缘的,但是那个本子都送完了,现在一本都找不到。那个三千本我是为我母亲印的,我听说我母亲在大陆上有病,我印三千本给她培福,她现在病好了,经本也送完了。那个本子后面是附的有莲池大师的《自知录》,这个两个本子合起来印的,也很薄薄的一个小册子。现在我还想印,还想印就是后面附什么?现在有三样东西,一样就是莲池大师《自知录》,跟过去的本子完全一样,另外一种就是附《西方公据》。《西方公据》我现在手头上有六种不同的版本,我跟诸位说其中最好的一个本子我们印出来了,跟《释门法戒录》,这两种东西合印在一起。那个本子非常之好,我们已经流通了。另外这几种版本都值得流通,比较简单,所以可以附印在这个经本上流通。还有一种我考虑就是《西方确指》也好,《弥陀经要解》后面附《西方确指》也很理想,告诉我们怎样来修学这个法门。

  《西方确指》最重要的指导我们用功的方法,这个方法是觉明妙行菩萨告诉我们的。这位菩萨示现在清朝的时候,距离我们最近,他是从西方极乐世界来的,换句话说,教给我们这个法门,岂不是最对我们这个时代人的根性。这是最近的,他教的方法就是以一支香为一个单位,通常我们一支香是一个半小时,所以我们打佛七的时间都是以一支香为单位。通常念佛堂一天六支香,如果打精进佛七一天九支香,他这个方法在一支香里面是念一卷《弥陀经》,三遍《往生咒》,一千声佛号,一百拜佛,拜一百拜。这个方法真好,就是对身体健康他也顾虑到,老坐在那个地方不行,坐久了要出毛病,他坐一段时期叫你运动一下,叫你拜一百拜佛。这个当中可以休息十几二十分钟再第二支香,第二支香的功课跟第一支香完全一样,如果打精进佛七,一天十二支香那就是二十四小时,所以的确是好。这个方法一个人做很好,因为他课程非常的简单,一点都不麻烦,大家在一起做也很好。这是《西方确指》里面提供我们在末法时期专修净土的一个方法,所以这个小册子值得流通。

  我印《弥陀经要解》四种合刊,我就把这个合在里面,所以我现在想印小册子,这个小册子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流通到国外去,普遍的劝国外的同修,凡是学佛的一定要念佛!学其他的法门实在是很难成就。这个法门,古大德一再告诉我们万修万人去,我们在此地研讨《梵网经》也是明理,对我们念佛有很大、很大的帮助,明理、持戒、念佛,哪有不成功的道理!所以念佛也是修的中道。

  「通达佛法」,这四个字也要讲一讲,不能含糊笼统的过去。法是讲一切法,世出世间一切事、一切理、一切现相,用这一个字来做代表,全都包括了。佛是什么?佛就是觉,一切法里面都觉,都不迷惑就叫做佛法,如果在一切法里迷了,这个法就叫世间法。世间什么意思?世间就是有分别、有执著,世有过去、现在、未来,你要不分别哪有三世?间,讲十方,界限,讲世界就是你心里头起了分别执著,离开了一切分别执著就没有世界了,那就叫一真,一真法界,就叫一真了。一有分别执著一真就没有了,就变成十法界了。所以这个佛法就是对於一切法觉而不迷,他能够通达。这个通达不但是觉而不迷,把这个觉而不迷的法完全应用在生活上,这种生活才是真正的、究竟的美满幸福!我们世间人常常心里想的、追求的真善美慧,通达佛法的人才能真正享受到真善美慧的幸福生活。这叫通达佛法。

  「能起一切众生菩提道种故」。这一句是讲他利益众生。前面所讲「通达佛法」是自利,自受用,以自己享受为重。至高无上的幸福美满的生活,他自己有这么高的享受,必定影响别人,别人一看他,他跟别人就不一样,所以说超凡脱俗,当然能叫一切众生对他起尊敬心、仰慕心。那一定会请教他,你这么自在,这么样的幸福,你这个到底从哪里来的?那菩萨就会告诉他,应该要如何修学你才能够得到,所以能够启发一切众生菩提道种。菩提就是觉悟、就是觉行,道就是修学,特别是著重在存心,就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怎样用心。存心用道叫做道,生活叫做行。所以佛法的修学就是这两大纲领都统摄了,一个是修菩萨道,就是修我们觉正净的心;学菩萨行,就是学习觉正净的行事。待人接物表现在生活一切事相上,这就是佛法。所以自行当中就有化他,化他当中就有自行,所以通达佛法跟起一切众生菩提道种是相辅相成的。

  「於六观中,此名向观」。向就是回向。「谓向法界真如实际」。所以我们通常讲回向,回向有三个目标,第一个是回向真如实际,真如实际就是自性,这个意思就是说我们的心行为与真如本性完全是一致的,完全是相应的,这就叫回向真如实际,完全相应。这一条是最重要的,能够做到这一条就是佛门里常讲的称性起修,全修即性,全性即修就是这个意思,禅家常讲的;第二种回向就是回向菩提,我们所修所学的,所修所行的一切功德,我们求什么?求无上菩提,不求其他的,就是像无上正等正觉。所以不求神通不求富贵,不求人天果报,不求佛菩萨的地位,不求,我们只求无上正觉,这是回向菩提的意思。你看与真如实际相应。

  第三回向一切众生,我们特别是福德的一方面,我们有福德不必自己享受,给一切众生去享受,这我们的心量多大?不但能破我执,真正能长养慈悲心。慈悲心从这里显露出来了,从这个地方长养,所以自己有福要叫大家享,自己有福不要叫自己一个人享,不要叫自己家里几个人去享。能够叫一切众生都享你的福,你的福报就大,你的福报上与十方诸佛菩萨打成一片、融成一片了,下与一切众生也融成一片了。本来还没有什么福报,这个心一发,这个福报大得不得了,所以真正大的智慧、大的福报都是回向心里面成就的,所以不回向不行,不回向两种执著都不容易打破,所以在六观当中向观。

  「於六慧中,此名修慧」,这个地方诸位同修必须要注意到,菩萨所修的是三慧,三慧是一,不是有阶段的,在前面也跟诸位提出过。十住菩萨修闻慧,十行菩萨修思慧,十回向菩萨修的是修慧,闻思修三慧。其实初住以上哪一位菩萨不是修的闻思修?统统是一样的,一样里面他有一点偏重,三慧都修。开头偏重在闻慧上,怎么晓得开头偏重在闻慧上?我们读《楞严经》晓得,你看《楞严经・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讲的「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那就是提倡闻慧。其实是闻思修三慧一次完成,一次完成他特别著重在闻慧上。所以闻慧是根尘接触就叫做闻,三慧偏重在一方面,并不是那二种离开了。那二种离开闻慧不能成就,可以说是偏重,只能稍微偏重一点点,不是完全偏重,只可以说稍微偏重一点点。因为十住菩萨修空观,他偏重在闻慧有他的道理,而十行菩萨修假观,他偏重在思慧上,思是什么?明了,一接触就明了,就是觉而不迷。十回向菩萨他是偏重在福报上,利益一切众生,大慈大悲心,所以他著重在修。修是什么?是离过,离一切过失就叫做修。他在一切境界里头他不迷,他不染、他不起邪见,这就叫修。

  「谓修中道理,发生无漏智慧故」。无漏的智慧是真智慧,就是我们佛法里面讲般若智慧。般若智慧最殊胜的是表现在日常生活当中,也就是讲后得智!根本智可贵,后得智尤其可贵,根本智他那种享受别人看不出,别人得不到,后得智的受用能够叫一切众生都能够享受到。我们在《四十华严》里面去看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所表现的是后得智,就是把无漏智慧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正是做到了事事无碍!无论哪一种行业,无论是男女老少,无论是学佛不学佛,里面还有学外道的,你看都是那么样的自在。那就是无漏智慧应用在实际的生活上,表现出究竟圆满的智慧,显示出真善美的人生。十回向的菩萨就专门将这个智慧无漏慧应用在生活上,所以他这个无漏智慧是真正的无漏智慧,换句话说,他是禁得起考验的无漏智慧。小乘也得无漏智慧,禁不起考验,自己住在偏真涅盘里头他不起作用;菩萨这个无漏智慧他也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这是真智慧!这种智慧值得赞叹。

  「前云坚法忍」,前是指十行位的菩萨,所以十行位的菩萨是自修,十回向是化他,十住是打基础,是奠定自己的基础,十行位是自修。自修要著重在什么?著重在法忍,一切法里头如果不能够忍耐,那就谈不上成就。十回向菩萨要普度一切众生,他要修坚修忍,什么叫坚修忍?这里头有什么叫坚?什么叫修忍?底下就说出。

  「谓修中观,了知诸法,皆即中谛,无毁坏故」。这是修坚的意思。无毁坏就是坚固,他知道一切法,像天台大师所说的一心三观,一切法即空、即假、即中。他不是把它分成三个段落来说,它是一桩事的三方面,从体上看是空的,当体即空,因为一切法没有自性,自性是空寂的,所以从体上讲是空的;即假从相上讲,相不是没有,有,有是假相,所以这个有叫做妙有、叫做假有,不是真有;即中,中是说什么?中是讲它的作用,我们儒家也讲中庸,用中,世间的圣贤懂得用中,佛菩萨更懂得用中,中是什么?既不偏於体上也不偏於相上,换句话说,空假两边都不执著,在这里面享受。这太自在!

  小乘人执著空,就是执著体,他的受用不自在,他的受用固然是很清凉,但是范围还太小,不大;凡夫执著在有,有没有受用?有受用。这个有受用里头苦恼无边;菩萨空有两边都不执著,心地无比清净,而在事相上有无边的受用,用中。我们要问十回向的菩萨他学的什么?他就是学的用中,如何在日常生活当中样样都与中道相应,样样事情都做得圆圆满满,心地里头一尘不染,这就高明!不迷,叫修中道!知一切法,理事和融,一切法的事就是相,事相、作用都用这一个事来代表。理就是讲它的体性是空寂的,事是圆融,理事是圆融的,所以执理废事是错误,执事废理还是错误,你总是偏在一边去了,两边都不执著这才是正确的,才是圆融的。

  「於中道理」,这个理就是说这个道理,跟前面事理的理不是一个讲法。就是理事圆融,理事不二,性相一如,这种道理他完全了解,他完全明白。「忍可忍证」,忍可就是完全同意,忍就是心地不动摇,他的性情、他的见解完全是正确的,决定没有动摇。所以忍也就是定的意思,拿我们现在的话讲有同意的意思。佛这么说我同意,为什么同意?他说的完全正确,他所讲的这个事理我也见到了,一点怀疑都没有了,这叫忍证。忍可,当作认可,当作心里头有决定的同意,承认的意思,叫忍证。「二义合言,名坚修忍」,这两个意思合起来一起讲坚固的修、有坚固的忍,修也坚固,忍也坚固,诸位想想那他当然不退,怎么会退心?

  「此十向位,即解行发心」。发心不简单!我们今天讲发心学佛。最初发心学佛那个心是发的信心。这个信心是很勉强的信心,可以说完全是迷信。对於佛法的理论不懂,境界也不明白,究竟有没有好处还不知道,他就信了,他就开始学了,这个信是迷信。虽然是迷信,他里面是有条件的,不是无条件的,那就相信什么?相信佛菩萨不骗我们,佛教我们不妄语,当然佛不会妄语,我们就凭这个来信他。佛说这个佛法有很多的好处,我们学有很多好处,我们虽然还没得到、还没见到,可是佛讲的我们相信他,他讲这个话我们信他,我们就发心去学,所以这个信是很勉强的。到入了门以后这个信就不一样了,正信。到这个地方以解信,到这个地方解行发心,不但对这个道理、境界完全通达,而且他已经达到这个境界。自己到达这个境界,他当然信了,这还有什么话说?

  所以这个信佛,诸位要晓得这个信字,信的浅深程度从初发心到等觉菩萨都叫信佛。这个信心逐渐、逐渐增长,到成佛就圆满了,信心就圆满了。等觉菩萨还有一分生相无明没有破,他还不圆满,到成佛这才算究竟圆满。所以此地非常的难得,解行发心与我们现前的发心大大的不一样。我们现在对於佛法不解,没有修行的功夫,没入境界,你要是真正理解了,入了这个境界,那你就得到受用了,跟前面一样,你决定不退、决定不动摇了,决不会被魔外所扰乱。

  「前十住心,繇信满故而入」。十住位菩萨是十信修圆满了,这入了住了。十回向?「此十向心,繇行满故」,你看十行完全是自己修行,修的自受用,当然也有化他,化他是自利,所以十行位菩萨是修的自利心,利他还是自利。十回向是自利也是利他,偏重在利他,所以他是自行满足了,他提升到十回向。「以是菩萨,於第一阿僧祇劫,将欲满故」。佛在一切经论里面告诉我们,这是讲一般成佛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而第一个阿僧祇劫修的就是三贤位,所以第一个阿僧祇劫修三十个位次。

  真正讲到修行,诸位一定要记住,十信位不能讲修行,何以不能讲?现在诸位在十信位当中进进退退,今天到那个道场、明天跑那个道场去观光,今天看看这个经不错,明天看看那个也不错,只能讲信不能讲行,都在那摸索没上轨道。行,要讲修行,真正上了轨道了。所以初住菩萨叫见道位,初住是见道,十信没见道,都在那打听、在摸索,十住初住就见道了。二住以上就叫修道,所以从第二住到等觉都叫修道位,成佛叫证道位,证道了。

  譬如见道,我刚才跟诸位所说的,我学佛三十多年现在才发现这个《弥陀经》了不起,这是什么?见道了。三十多年当中在一切经里头才看到这是第一经,才见道,见道之后那就决定不会中断。什么样经论我都把它放下,单修这一门,这是见道,你要没有见道你就不能死心塌地专修这一门。所以你想想自己有没有见道?你是真正把那一部经论、那个法门的好处,殊胜之处完全体会到,一丝毫怀疑都没有,全心全力在这一门上下功夫,你就见道了。从此以后开始修道,因为心里都没有杂念,再不会顾第二个法门。讲这个法门、那个法门,听不错,好,你修、你修,我修我的,绝不相干,绝不动摇,绝不是说我去听一下,不会有这个念头,我去看一下没这个念头,一心一意只在自己的一条路上走,这叫修道。

  没有见道以前,你看许多的大乘经论到处去摸索,那谈不上修道,如果真正把这个净土法门找到了,虽然说是相似的见道,也是真正的见道,为什么?他一生一定成就,你搞别的法门也是一门深入,跟诸位说相似的见道,何以故?如果你在一门里头不能把见思烦恼断尽,不能破一品无明见一分本性,你不是真正的见道,换句话,还落在十信位,你不能了生死、不能出三界。你再一个轮回、一个生死一转,好了一切从头来过,还是迷而不觉,我们从无始劫以来就是这样耽误了。这是净土法门不可思议、了不起之处。

  所以我现在印经不印别的经,专门印《弥陀经》。现在台湾每一个寺庙大家都普遍印经,那些经就叫他们印去,我们只印《弥陀经》,找《弥陀经》好的注解我们来流通,我们来参考,我们来研究讨论,一门深入,决定不搞第二个。至於其他的经论,除非是有人学,还得要我有时间,我可以帮助他学习,我自己绝对不会主动的去讲,不会的。我讲的就是《弥陀经》,我修的就是念佛法门,我不怕人家说我是老太婆。实际上我修这个法门,念这个《弥陀经》,人家也不敢说我是老太婆。所以过去那么多年在大经大论上讨论,也有这个好处,对於很多人也能起一点影响力。就是我在那么多大经大论最后回过头来《弥陀经》第一,他们如果冷静的想一想,大概是第一。因为我不是随便说的,我这些大经大论不是说读过、看过,我都讲过。《华严经》我们讲的几乎接近二千个小时,差不多二千个小时,真正是费了很长的时间,最后归结到小本《弥陀经》。所以这就是什么?第一个阿僧祇劫圆满了,你见了道,见了道就是快要圆满。

  我们要记住,这个时间实在讲没有长短。你看《华严经》讲「念劫圆融」,你要是一下觉悟了、见了道,你这第一阿僧祇劫快圆满了,你要没有见道那就是这个劫好长好长,就是这么回事情。几时你要证到第七地,那你第二个阿僧祇劫圆满了。什么时候你要证到法云地,那就你叫第三个阿僧祇劫圆满了。如果你在一生当中就证到法云地的菩萨,你这一生当中这三大阿僧祇劫就修圆满了,就是这么回事情。所以这个劫不是有一定的长短,不是的,这是讲修行的阶段,三个阶段。根利的他一次就完成了,根钝的那不晓得要多少万万年,要多少多少无量劫,那个无量劫还是用三阿僧祇劫来说,这是「念劫圆融」的意思。

  所以我们真的是死心塌地选择这个弥陀法门,就见道了,等於圆教初住。你这一生是一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跟诸位说你就等於法身大士,就是正等正觉。虽然生在凡圣同居土,《弥陀要解》里讲得太清楚,你当时就得到上三土的;就是方便土、实报土、常寂光土的那种享受跟待遇,你都得到了,那你不是正等正觉法身大士是什么?所以带业往生哪怕是下品下生,等於法身大士,这是真正不可思议,一切法门里头所找不到的。

  所以此地讲的「将欲满故」,第一阿僧祇将欲满。「即於真如法中,深解现前」。真如就是一真法界,就是平等法界。在这个境界里面你看一切众生完全是平等的,生佛不二,性相一如,这个理解解得深。这个解深就是智慧深,甚深的智慧,甚深的理解现前了。「於是心心实相,念念真如,行行圆融,修金刚三昧定,集一切行法门,深入理观,转更增明,入佛果海」。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这几句句句都非常的重要,到下个星期我们有时间,把这个几句还要细细跟诸位来讨论。今天时间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