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tbcollege logo
 
简体 正體
綱目模式
頻次搜索 
AND OR
 
11-001-0025 主講人 : 淨空老法師
             小字號    中字號    大字號

梵网经  (第二十五集)  1983/11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11-001-0025

  请掀开经本九十九面第五行第二句:

  「六体性华光地,此菩萨以大智行华,一时开敷,十神通明智品,现身示众,种种变化,百千万劫,说不可穷尽故」。这是十地菩萨的第六地,在一般大乘经典称为现前地,而本经则称为「体性华光地」。这个华就是花的意思,在佛法里面它代表菩萨的因行,修六度之因花,证圆满的佛果。大师在这个注子里面也明显的给我们标出来,这位菩萨以大智行华,这个行它这个上面右上角圈了一个圈,这是念去声念行(ㄏㄥˋ),念行当作动词,我们常说的六度万行。一时开敷,所谓是六度万行一修一切修,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这是大菩萨的境界,所以一时开敷。这种修学实实在在值得我们羡慕的,也是我们非常向往的。也许我们要问像菩萨这样的境界,我们在这一生当中有没有可能证得?我在此地也肯定的答覆诸位,可能证得,这种证得完全需要靠自己,一定是解行相应才能够证得。

  现在我们讲到解这个问题,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解它的目的就是开悟,悟后起修那就相应了。要开悟必得定慧等妙,也就是我们通常讲福慧双修,这个福慧双修的意义很深,福是从哪里来的?从定当中来的,没有定哪里有福。有名闻利养,那叫世间有漏的福报不是佛法里面讲的福,佛法里面讲的福是讲定,心地清净的人有福,清净心起作用就是智慧,所以这个修学之前一定要明理。明理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研究经典。所以读诵大乘,这是修学入门的前方便,不能不读大乘经典。我们讲堂里面大家在一起可以说是共同在此地读诵大乘,世尊当年在世四十九年,天天在讲经说法,我们要能觉悟到这一点意思。

  佛陀在世的时候环境好不好?诸位要看看小乘经典里面所记载的,原始戒律里面所记载的,我们不难想像得到在当时物质的生活相当缺乏,佛带领著他的弟子们生活的相当艰苦。吃饭是在外面托钵,日中一食,穿的衣服叫粪扫衣,什么叫粪扫衣?一般人家那个衣服穿旧了,不要了,丢在垃圾堆里面去了,出家人在垃圾堆里面拣出来,拣出来衣服当然很破烂,把它洗干净,剪成一块一块的,烂掉就不要了,还可以用的就把它留起来,这样一块一块的再把它接起来,接成一件衣。质料不相同,颜色也不一样,穿在身上当然难看,所以缝起来之后再染色,再把它染一染,染成深的咖啡色,所以叫坏色衣,这是物质的环境。人事环境上是不是都能如人意?也不见得,诸位要看看《戒经》制戒的因缘你就晓得,佛弟子当中有一批顽皮捣蛋的六群比丘。一个大团体里面好人当然不少,不好的也有,你不能说完全没有,这是讲僧团里面也是不容易相处,外界这些居士当中也有非常善良的,也有像提婆达多一类的,专门想方法来整僧团、来破坏僧团,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佛天天讲经,他的作用叫大家觉悟,不要被境界所转,所以六和敬里面第一条「见和同解」,这是僧团里面的基础。见和同解一定在讲经说法,而且不断的讲经说法才能办得到,三天不讲经大家都胡思乱想,每一个人都打妄想,他打的妄想不一样,一定要起冲突,一定有争执。凡夫就是凡夫,无始劫以来的烦恼习气无量无边,不是一下就能把它断掉的。所以当年佛陀在世,每一天讲经是八个小时以上,天天上课,那个常随众就听了四十九年,一天八个钟点课,四十九年没有离开老师的讲席,这样的薰修才能开悟。

  我们现前虽然佛法表面看起来满兴盛的,每一个地方都有寺院,都有法师,法会、信众也不少,几个开悟了?这是我们应当关心的,应当要问的。他为什么不开悟?烦恼覆障,他这个烦恼为什么不能够降伏?经义不明。经义为什么不明?少读少听,少研究讨论,这就是障碍来了。解悟好比是认识路,修行是走路,你不认识路你要走路那就是盲修瞎练,不会成功的。你说也许侥幸可以达到,没有侥幸的,因为这条路太长了,短距离的路也许会侥幸,这个路太长了,决定没有一个侥幸的,这是讲到修行不容易,一定要解行相应。

  我们这个讲堂虽然是这么提倡,时间不够。现前我们做的工作聊胜於无,比没有强一点,一个星期听四次经,在一块有一天的时间共修念佛。今天下午我也跟诸位说明过,我们在这个地方练习养成一个习惯,如果我们有福报,必定有这个机会,一天能够做到八个小时听经,八个小时念佛,那就与佛陀在世的道场没有两样,是一模一样。这个事情不容易做到,若没有大的福德因缘是办不到的。多少年前我心里就希望有这么一个道场出现,但是这样的道场一个人是领导不起来的,一个人每一天讲八个钟点经,还要领导大家念八个钟点佛,吃不消!这办不到的事情,一、二个礼拜可以,时间长了做不到的。所以一定要有一些志同道合的,大家在一起来搞,丛林里面要分工合作。

  丛林最初建立,你看发心的都是二个人,马祖道一和尚、百丈禅师两个人才能搞得起来,一个讲经,一个领众修行。我们每天八个小时讲堂,八个小时念佛堂,他决定没有什么妄念了,为什么?他要休息,一定很累了,要休息,不打妄想了,晚上睡觉也不作梦了,这样道场住个三年、五年,比我们一生修行都有效果。我们一生当中不能成就,那个道场三、五年就成就了,可是我们找一个志同道合的人找不到,为什么?他说太苦了、太苦了。还有今天我们请一个人来总得要谈谈供养,那个供养,供养不起,一定要自己发大心,自行化他,自度度他,这个道场才能够建立。

  现前我们借重录影的工具,我们现场每一次都把它录下来,也就是准备将来有一天我们有这么一个机缘,这八个小时讲经就可以用电视来代替,八个钟点的念佛堂那我就可以担负起来了,我们这个道场成功了,不要请别人。世间事求人难!我们要借重科学的工具,做到不求人,不求人道场也能够建立,也能够建立道场。自己要求一生成就也希望帮助别人,就是真正觉悟的人,真正有这个意愿,希望在这一生成就的人,我们尽心尽力去帮助他。

  「十神通明智品」,正如《华严经》所说的,这一句是说智慧开了之后的德用,实际上就是讲的修行。十在此地是表法的意思,表圆满,表无尽的意思。神通就是能力,明智是智慧。能力是从智慧里面生起来的,所谓的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现身示众,种种变化」,这两句就是说的随类现身,应机说法。现身身无定相,说法无有定法可说,所以「百千万劫,说不可穷尽故」,菩萨的智慧,菩萨的神通,菩萨的变化说不尽!

  七体性满足地。】

  这就是远行地的菩萨。本经名称我们要留意,体性满足了,这一句有它特别的意义。「此菩萨具足十八圣人智品,於一切国土中,随诸众生心行,示现作佛,成道转法轮故」。这称『体性满足』。一般经论里面告诉我们,凡夫从初发心,这个初发心从见道位讲起,没有见道不能作佛。三大阿僧祇劫成佛,时间表是要从见道这个地方开始,不是说我们现在发心学佛,那就错了,那你现在为什么不成佛?你过去世有过去世,过去世还有过去世,你过去不晓得经过多少个阿僧祇劫,不止三大阿僧祇劫,你过去世从经历无量无边阿僧祇劫,你到现在还是凡夫,还没有成佛,过去无量无边劫前你就发了心就学佛,一直到现在没成就,这是我们要觉悟的。这个话都是真实的。

  为什么经上讲成佛三阿僧祇劫?从见道位算起,换句话说,我们生生世世的修学都没有到见道位,见道位是什么?三界八十八品见惑断尽了,这就是见道位。小乘的见道了,从这个时候开始,天上人间七番生死证阿罗汉,三阿僧祇劫成佛,是从这个地方起点的。如果你要没有证得须陀洹果,没能断八十八品见惑那不算的。我们想这大学四年毕业,你要从考取注册上学那一天起才能算,上课的那天起才能算,这个时候你四年一定会毕业的,根本只想读大学,考都没考取那个不算,没考取不算,要考取入学了才算,没考取、没入学一概不算,就是这么个道理。换句话说,我们生生世世想考佛教大学,都没考取、都没有入学,所以不知道经过多少个阿僧祇劫现在还做凡夫。

  在净土法门里面功夫成片也是要把八十八品见惑断尽,这是凡圣同居土起码的标准,这在净土里面讲伏烦恼,没有断烦恼。见思烦恼要断尽了那是事一心不乱,在小乘是阿罗汉果,初果只断见惑伏烦恼,见惑不断烦恼伏不住!这是我们一定要明了,千万不能搞错,要搞错这一生又错过了。其实成佛不是一个难事情,真正彻底明白了,佛法确确实实是当生成就,不明白这个道理才是要三大阿僧祇劫。三大阿僧祇劫是对小乘讲的,是对权教讲的,他没有机会闻到大乘法,没有机会闻到一乘法,这是讲善根福德因缘不具足!我们今天同修们可以说善根福德因缘都具足了,才能够闻到原始一乘大法。虽然闻到了,这个闻是讲听到了,听到了,是不是真听懂了?这是个问题,是不是真正彻底明白了、觉悟了?再进一步发愿修学,我们这一生就有希望,希望可以变成事实,一生成就!

  从见道位修到三贤菩萨是一个阿僧祇劫,从初地到七地是第二个阿僧祇劫,所以到此地它是一个段落。体性满足地,这是第二个阿僧祇劫满的时候证到七地菩萨,第三个阿僧祇劫满了就是证到法云地的菩萨,可见得这个修行位次愈往后愈难。你看第一个阿僧祇劫证三十个位次:十住、十行、十回向,第二个大阿僧祇劫证七个位次,第三个阿僧祇劫三个位次八地、九地、十地,愈往后去愈难,就好比登山一样,愈往上面去愈感觉到累。古人所谓行百里而半九十,你走一百里那个一半是多少?一半是九十里,九十里算一半。

  如果我们明白这个道理,我们应当大大的觉悟,那就是在这一生当中无论如何要见道!见道之后这一个预定的时间表,我们才有分。如果你修小乘,天上人间七次往来不证阿罗汉果就证辟支佛果,有佛出世的时候你遇到了,证阿罗汉;无佛出世的时候,你证辟支佛果,决定不要等第八次的往来,只要七次往来。如果修学大乘一定是三个阿僧祇劫成佛,不会到第四个阿僧祇劫,你看看这个事情多么重要!假如你不在这上用功夫,经典就是熟透了,倒过头来背得、讲得天花乱坠还是没入流,那个时间表上还是没份。

  我们要问用什么方法来断见惑?这是一个大问题,我们今天所采取的就是念佛这个方法,用这个方法来帮助我们断八十八品见惑。你念到功夫成片见惑断了,见惑断它的相,就是它的样子我们要清楚,你知道那个样子,想想自己像不像,就明白自己有没有入流。断了见惑第一个现象,没有身见,不会再执著这个身是我,一般凡夫执著身是我,他不会再执著这个身是我了。

  第二种现象他心清净了,再不执著两边了,边见破除,边见没有,心清净了。所谓边见就是相对的,我们凡夫确确实实是生活在相对的世界里头,爱因斯坦所讲的相对论,相对的世界,在佛法里面讲边见,两边,离开两边就是佛法所讲的中道!其实中道也不存在,因为你有中道。中道从哪儿来的?是跟两边对立而建立的,这个中道还是一个边见,所以古人说「两边不立,中道不存」,我们这个心多么清净!两边最显著的邪正是两边,善恶是两边,是非是两边,利害是两边,没有一桩事情不是两边的,不是落在这一边就是落在那一边,佛法里面空有也是两边,佛法是教你觉悟,舍离两边你就见到事实的真相。两边没有标准,所以它不是真的,没有标准,一切的标准都是暂时的。它有它的空间性,有它的时间性,往往空间占得很小,时间极短,这是我们一定要觉悟的,不能把这个边见当作真实。

  第三没有成见,这个见取见跟戒取见拿我们今天的话来讲成见,成见很深,那都是烦恼!戒取见是执著在修因上的成见,见取见是在果上起的成见,一个是在因上,一个是在果上,两种都属於成见,我们今天所说主观观念就是这一类。第四个现象叫邪见,种种见解与体性不相应,那都是邪见。这些东西障碍了我们见道,障碍了我们真修,不断行吗?佛法不是单讲、空讲理论,理论讲得再好,你这几种不除掉,还是不得其门而入,这个时候怎么样?把佛法就变成一种佛学,变成一种世间学术。佛法助长你的世智辩聪,那不是真智慧,真智慧一定是从除障里面透出来的,那是真智慧。障碍不除那就是凡夫,把这个经说得天花乱坠都叫世智辩聪,这是我们要特别注意到的。一定要认真的去用功,破除烦恼障碍,到了见道位,那就真的永远不堕恶道了,这是最起码的,小乘须陀洹决定不堕恶道。他恶道的种子虽然有,他把缘都断掉了,因没有缘不会结果,这是他之所以不堕恶道的理由。

  现在我们讲到远行地的菩萨就是七地菩萨,在此地是体性满足地,到这个时候他「具足十八圣人智品」,这一句是讲他的成就。虽然他还没有圆满,他是第二个阿僧祇劫圆满,也是一个大段落。三贤圆满的时候好比是小学毕业,七地也算是个圆满,好比是中学毕业,十地是大圆满,好比是大学毕业,因此他有能力在十方诸佛国土示现八相成道。这个意思就是说明应以佛身得度者他就可以示现佛的身分来度化众生,这个佛就是我们一般所讲的藏教的佛、通教的佛他都可以示现,要是圆教七地,他还可以现别教的佛。但是本经是别教一乘,所以这一个位子菩萨,他示现佛的身分可以示现藏教、通教,举一个例子就够了。

  能示现佛身当然能示现种种身,所以应以什么身得度随诸众生现前,随心应量!帮助一切众生,教化一切众生,说之为转法轮。把他自己所悟、所修、所证传授给别人,使众生也能悟、能修、能证,这才叫转,辗转传授给众生。假如佛给我们说法我们自己没有悟,也不能修也不能证,这就不叫转法轮,为什么?他传授我们没接到、没传到,所以转法轮讲效果的,对方一定他信了,他悟了,他照修了,这才叫做转。底下的一位,第八地。

  八体性佛吼地。】

  这是一般经论里面所讲的不动地的菩萨,要是在圆教的地位上来说,八地菩萨转阿赖耶识成大圆镜智是在这个地位上,一转一切转。「此菩萨入法王位三昧,其智如佛,而以法药,施诸众生,为大法师,破坏四魔,法身具足,说法无畏,如大狮子吼故」。这是刚才说,他因为确确实实是转八识成四智,仔细看看这个经文,怎么样才能转八识成四智?不动心才行!菩萨的名称叫不动地,《华严经》称不动地,这个地方讲的是『佛吼地』。《金刚经》上说不取於相,如如不动,才能转识成智。

  我们今天最苦的境界稍稍风动我们的心就随它转了,心为境转,这就没有办法,这个修行不晓得到哪一生哪一劫才能成就。愈是怕境界愈是糟糕,你想躲境界到哪里去躲?躲不过,没有办法躲,只有坚强起来在境界里头修什么?修不动心,你才能成功。十方三世诸佛如来这个修学从来没有说躲避的,没有,你看看哪个经典里面说躲避外境成功的?人家都是历事炼心!事是外面的环境,不管在什么环境里面是炼心,那就是修行,炼什么?炼不著相,就不取於相,外不著相,内不动心,炼这个,我们才能成功!那个境界风愈厉害愈是锻炼的好机会,所以会利用环境就是会修行的,他的成就非常之快速,不会利用的闪避、躲避,那个成就在时间上就拉长了。他不敢尝试,不敢在境缘上磨炼自己,这就是大经里面常讲志行劣的众生,没有勇气面对现实,没有这个毅力,没有这个决心,那就是说心为境转。

  菩萨度众生,这一个众生是看他这一生当中会成就,从哪里看?他能够不为境所转,这个人决定成就,诸佛菩萨对於这样的人决定不舍弃,正是所谓佛氏门中不舍一人,那一个人是什么?禁得起考验的人,受得了折磨的人,能够勇於历事炼心的人,这就是经上所讲的根熟的众生。他的根性成熟了,所以诸佛菩萨一定帮助他一生成就,这一种人闻法他能开悟,修行他能得定、他能开慧。这是讲到八地,转阿赖耶成大圆镜,这个时候的智慧、定功与如来果地上都相差不多。

  「入法王位三昧」,法王就是如来,如来果地上的三昧。这个三昧是什么?就是《楞严经》上讲的首楞严大定,他入首楞严大定了。《华严经》里面讲师子奋迅三昧,跟这个意思是相同的,他有这么深的定功,所以能够转阿赖耶成大圆镜!刚才我跟诸位说,我们念佛要是功夫深这里头还要明理,因为明理有观照的功夫快,效果非常之快,念佛能伏见思烦恼,能把见惑伏住,就是见道位,就是功夫成片,带业往生自己有决定的把握,自己清清楚楚,确确实实有把握,为什么有把握?见惑断了,所以他有个道理在!

  这个地方的定深了,所以甚深的禅定转阿赖耶为大圆镜,就是「其智如佛」,大圆镜智跟如来果地上的智慧没有两样,跟佛一样的。「而以法药,施诸众生,为大法师」,真正的法师位是九地,就是底下的「体性华严地」,这是真正的法师。他现在也可以做大法师,如果我们讲的九地菩萨好比是教授,八地菩萨就好比是讲师,可以做老师了,他能够通达无量无边的法门,可以教化一切众生,所以是说以法药布施给一切众生。

  「为大法师,破坏四魔」,四魔跟《八大人觉经》里面讲的是一样的,五阴魔、烦恼魔、死魔、天魔,这个时候这四魔都没有了,因为转八识成四智,五阴魔没有了。诸位晓得色受想行识这个五蕴就是八识,所以转阿赖耶成大圆镜那是转得干干净净,五阴魔没有了;五阴魔没有了,烦恼当然没有了;烦恼没有了,诸位想想生死当然也没有了。外面的天魔,他外不著相,内不动心,天魔也无可奈何,也没法子,对他也没有办法,这个时候天魔不但不来找麻烦,而且来护法了。所以这个天魔我们要晓得他是来障碍你的,不能障碍你一定护法,一定来护持你,就是破坏不了你,他就成就你,一定来成就你。「法身具足」,从初地就证法身了,那时候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到八地法身具足。「说法无畏,如大狮子吼故」,大师子吼是比喻,比喻菩萨具足四无碍辩才,在一切大慧当中说法无畏,没有恐惧,没有疑惑。再看九地。

  九体性华严地。】

  这在《华严经》里面称之为善慧地,八地不动心,九地智慧现前了。「此菩萨得佛华严,善能守护法身,以佛威仪,如来三昧自在王定,王定出入无时,於百亿四天下,一时成佛,现无量身口意,说无量法门品,而能转诸魔界入佛界,转佛界入魔界,於一念中,一时示现如是事故」。在这四十一位菩萨里面,他这个四十一位分成四个部分,就是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凡是第九都叫做法师地,十住里面第九住是法师住,十行里面第九行是法师行,所以凡是第九都是在法师位。这是在一个阶段里面可以说是相当的成就了,接近圆满了。同时也给我们一个启示,如果不发心教化众生,后面最高的那个位子没法子证得。好像师范学校念书的,他毕业了一点也没教学,他要不教学他的文凭拿不到。现在的制度我不晓得,从前是这样,师范学校毕业要拿到文凭的话,一定有限制你要教几年书,教满了这个文凭才给你,才承认你是真正毕业了。菩萨位次也是这样,凡是到第九一定要去做法师,去教化众生,然后才能证得圆满第十个位次。

  由此可知,菩萨教化众生是自利利他,利他真正的利益自己,在教学当中有无量的悟处!有许多问题自己想不到,当别人一问的时候你能够立刻就答得出来,这开悟了。所以这个悟是立即就觉悟的,是不通过思考的,这是真正的悟。一问马上就晓得,这个问题从来没接触过,从来没想到过,可是一问就明了,不问的时候自己不知道,一问就明了这是悟处,一看就明了,没看的时候不晓得,一听就明了。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念念都生智慧,六祖说的他心中常生智慧就是这个道理。教学要接触大众,接触大众当中念念开智慧,这是善慧地。

  我们看经文里面这一段经文此地的名称是『体性华严地』。《华严经》诸位很熟悉,《华严经》讲什么?《华严经》就是讲的体性,就是讲的自己。我们读《华严经》,跟诸位介绍《华严经》,常常讲一部《华严经》说的是什么?说的是自己,说的是自己的体相用,换句话说,你不读《华严》,你不认识自己,你不读《华严》你不明白境界。常言说得好「自知之明」,什么人有自知之明?华严会上法身大士才真正有自知之明,真正认识自己。华严是比喻,「华」是比喻花,「严」是庄严,经题的名字是《杂华庄严经》,好比一个大花园,所有的品种应有尽有,一样都不缺,你说这个花园多么美,多么圆满?佛是拿这个来比喻我们自己的佛性,就是我们自己的本性,我们自己的真心是这样的圆满。

  所以六祖开悟之后他讲的那个就是体性华严,「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本来具足就是没有欠缺,样样都圆满。「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十法界依正庄严,《华严经》说得好,「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法界是讲十法界依正庄严,从哪儿来的?自己真心所现的。这个道理太深太深,可是这些理都在《华严经》里面。是自己真心变现的,现出来的,好像这个电视的萤幕一样,萤幕能现相,十法界依正庄严的相就是我们心现出来的,这个相它会变,它为什么会变?这个变是识,所以唯识所变,唯心所现,心没现相,识能叫这个相起变化。如果你不用识,不用识这个法界就是一真法界,它不变,用识的时候它会变。诸位要深深去想这两句话非常有道理!这两句在整个佛法里面,特别是在大乘佛法是它的中心问题,一切大乘经典都是说明这个道理,说明这个事实的真相。

  心与识都是自己,都不是别人,这个相就看自己怎么现的,怎么个变法!觉悟了一切都能够随心所欲,那就是所谓证得法身、般若、解脱。解脱就是自在,清凉在《华严》里面所讲的「事无碍,理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就是《四十经》里面所说的「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这个菩萨得佛华严,得佛华严的跟诸位说就是善财童子,他真正得到了佛华严,不但得到了而且善能守护法身。善是善巧方便,他念念不迷,清净法身,这就叫善能守护。其实法身哪有失掉的时候?没有,可是法身有迷的时候。像我们现在就是迷了法身,把自己这个肉团身当成自己,这是大错特错,只要你把这个肉身当作自己,你就决定迷失了法身。所以在佛法的成就第一关就是破我执,破我执里面第一关破身见,所以破了身见就见道位!那个道是什么?法身,破了身见才有一点相应,破了我执那就相应,完全相应,所以须陀洹破身见,阿罗汉破我执。我们念佛功夫成片破身见,事一心不乱破我执,理一心不乱破法执,这是我们在《要解》、在《疏钞》里面都看得清清楚楚,所以在此地赞叹菩萨「善能守护法身」。

  「以佛威仪」,威是威德,仪是我们今天讲的仪表,我们所称的风度,仪表风度;换句话说,他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跟佛差不多,像佛那么样的自在。「如来三昧自在王定」,你看看前面八地菩萨「入法王位三昧」,就是他有如来三昧,但是他不自在,这个菩萨自在了。这个意思就是定自在,他这个定是「出入无时」。出入无时也就是平常我们赞叹的「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因为什么?他行住坐卧都在定中,没有不定的时候,他教化众生的范围也显示出无量无边。

  「於百亿四天下」。这个百亿四天下诸位要晓得就是一个大千世界,因为一个大千世界有一百亿个单位世界,一个单位世界才有一个四天下,百亿四天下就是讲大千世界,遍满大千世界。「一时成佛」,在第一个大千世界里,每一个四天下,一个大千世界有一百亿个四天下,他可以同时示现成佛,他可以无量无边的分身。一时成佛,「现无量身口意」,这就是讲的千百亿化身释迦牟尼佛,就是这么个意思,千百亿化身。「说无量法门品」,这就是说一切经。其实经上常讲佛无有定法可说,佛所说的法就是因为众生问的,众生提出一个问题佛马上就解答,众生要不提问题,佛是什么都不知道,他心里干干净净一样东西都没有,一提出问题随问随答,无需要思考的,而且所答得的决定正确。这是智慧现前,无量无边的众生他有无量无边的疑问,佛有无量无边的解答,就成了无量法门品。

  「而能转诸魔界入佛界」,佛魔是一不是二,这是我们所办不到的,我们见到佛欢喜,见到魔害怕,如果有这个能力,佛与魔是一不是二,那什么事都没有了。前面也跟诸位说过,这个境界不是佛就是魔,其实佛与魔不在境界上生,境界里头跟诸位说无佛亦无魔,如果诸位把这个原理明白了,掌握住了,这个道理你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那个外面境是唯识所变,唯心所现,现的是一个境界,这个境界里没有善恶,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为什么变成十法界?那是唯识所变。换句话说,你自己的心地善一切境界是善的,你自己心是恶一切境界是恶的。

  外境是随心变,自己心清净外面境界是清净的,自己心染污外面境界是染污的,所以外境不是真实的,是唯识所变的。因此这个修行修什么?修自己的心重要,修自己的识重要。不要去照顾那个所变所现的,应当著重在能现能变上去用功夫,这样才能够「转魔界入佛界,转佛界入魔界」,随意来转。转魔成佛这是度化众生,令他成就;转佛入魔是下化,这是大慈大悲,留惑润生。释迦牟尼佛他是住在佛法界,他降生到我们人间来岂不是转佛变成人?他要不变成人他就不能度人,他要不变成畜生就不能度畜生,他要不变成饿鬼他就不能度饿鬼,这叫大慈大悲!

  「於一念中,一时示现如是事故」。这是显示他的神通不可思议,慈悲不可思议,智慧不可思议,神辩不可思议。我们在这个地方统统都看到了,此地所讲这是纲领当中的纲领,往下经文还要详细的来讨论。在纲领上提契我们,我们知道是大概,后面要好好的来用功,希望我们都能入梵网的境界,真正能得到它的受用。今天就到此地。